正文 城市的能耐(1 / 2)

城鄉中國以“城”字打頭,那就先打量一番城市吧。讓我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談起。這場吸引了7308萬人入園參觀的世紀嘉年華,全部300多個參展主題展示,包括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館、18個企業館、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館以及香港館、澳門館、台灣館,還有近80個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館,演繹的中心主題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自己沒有看成世博,除了開館前,應王石之邀參加過萬科館的開建儀式。很想去的,隻是那超級排隊的紀錄讓我到最後還是裹足不前。有同學看了回來興衝衝地講見聞,我問那主題演繹得如何。回答是,主題的中英文表達有異,似乎看不出演繹的究竟是哪一個。

看來是很容易就挑到的毛病:“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斬釘截鐵的因果關係。“Better City,Better Life”呢?條件的含義很明顯——(如果有)更好的城市,(當有)更好的生活。

難怪引出了一場熱鬧的插曲。那是在世博開幕前,主辦方舉行世博論壇闡釋本屆主題。應邀前往講演的各界知名人士中,有一位韓寒。誰也沒有料到,這位小老弟上台開口第一句話,就刮起一股寒風。他說:“我講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糟糕。”看了網上的記錄,他無非是把大都會城市生活糟糕的那一麵數落了一通。看來看去,頂多算與世博主題的中文翻譯唱了個反調。要是衝著英文去的,韓寒再寒,怕也隻能說,“糟糕的城市,定有糟糕的生活”。

中國人百年辦一場世博,怎麼主題的中譯會出破綻?心有不甘,反正又不去現場了,就找背景資料來讀。原來從1999年決定申辦世博會起,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就開始研究主題。“課題組總結了主題選擇的9條原則,從32個提名主題中初選了3個,其中兩個與城市有關。同年11月,時任國際展覽局主席的菲利普森在訪問上海時,提出了10條主題表述,每一條都包含城市與生活。在整個主題研究的過程中,有關專家舉行了無數次研討,最後確定了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主持其事的有位幕後人物,叫季路德。履曆說,他曾是北大荒下鄉知青,後來回到複旦大學任教,自上海申辦世博第一天起就參與工作,從申博到辦博,前後曆時11年。季先生主管的就是世博的主題演繹,所以當記者問及主題的中英文“兩者內涵似乎有差異”時,由他出麵闡釋:“中英文在深層次是一致的,中文是手段和目的的關係,英文則是並列的關係。當然,現在有人說城市根本不美好,你為什麼要說它美好?但是我們也要問,我們的道路、方向應該是怎樣?不能說生活的城市不美好了,就質疑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個結論,是一個方向。”

麻煩還是揮之不去。如果強調方向與目標,直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不就結了?獨獨一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怎麼還是讓人覺得好像漏掉了前提——讓城市更美好。不講條件,定論“城市一定讓生活更美好”,豈不是把天下對城市生活有抱怨、有批評、有指責的人們,統統推到“城市讓生活更糟糕”的大旗之下?

看來,這不是容易弄懂的學問。可是再讀下去,我卻從季路德代表上海世博向國際展覽局做出的說明中,得到一個新的啟發。原來,國際上投票通過2010年世博的主辦方之後,上海世博會還要向國際展覽局提交《注冊報告》,明確定位,才能向參展各國發出邀請。報道說,國展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先生對中方最初文本不滿意,提出180多個問題要求修改。季路德帶領團隊用兩周時間晝夜苦戰,最後終於在國展局執委會會議上讓中方《注冊報告》順利過關。個中細節,報道語焉不詳,但其中提點到的一句話,卻讓我眼睛一亮,“季路德有意識地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與世博會主題聯係起來”——隻此一招,執委會的專家們就覺得上海世博的主題說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