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得通。不管言語、議論、牢騷、抨擊還是認真係統的批評,選一個角度問,從實際行為看,人們究竟是不是認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答案非常明確,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事實上選擇在城市生活,盡管城市生活不盡如人意,甚至在很多方麵還很糟糕。世博官網上列出的數據可以為憑:在1800年,全球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這個數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遷入了城市。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將占總人口的55%。中國在這方麵落後了一點,但也正在急起直追——2012年1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宣布,13.5億中國人的51.27%常住城鎮。
拿韓寒來說,他當然拿得出支持“城市讓生活更糟糕”的依據。不過若問他自己在哪裏生活,怕還是城市。鄉下倒有賽馬賽牛的,可要玩F1方程式,非國際大都會不敢問津。文化上的“韓寒現象”呢?以我的外行之見,也以為那純屬城市現象,離開了巨大的人氣積聚,才情就是比天高,也做不到發一句話讓天下人即刻便知。或有人說,互聯網讓城鄉之別再不重要。錯了——那玩意兒是城市的產物,也隻有城裏人才鼓搗得出那玩意兒。它當然可以向鄉村擴散,卻注定要把鄉村改變為城市!
這就是城市的能耐。城市不但容得下認為“城市更美好”的人,也容得下批判城市、咒罵城市、把城市生活恨得牙根兒都痛的人們。後者一般不會同意“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他們自己生活於城市、離不開城市的行為,卻表明他們在事實上也同意上海世博主題的中譯表達。認為鄉下不美好,或美好我也不常待的人,可以選擇進城,可是進了城又不滿意的,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回鄉。他們多半邊批評城市、邊改善城市,或移居到Better City,去過更好的生活。
城市的能耐是在比較中確定的。五六年前,有則報道教我記住了這一點。當時剛上任的世界銀行行長沃爾威福茨先生訪華,在甘肅省永登縣秦川鎮東川村與村民馬社巴有一段對話。沃爾威福茨行長問:“你想讓你的孩子將來做什麼?”馬大爺答:“我希望他們能上大學。”行長又問:“然後做什麼工作呢?”答:“在城裏、公司裏挺好的。”行長再問:“讓他們做農活不好嗎?”馬大爺想了一想說:“(做農活)好是好,但不如在城裏工作好。”
我當時就寫有短文對此評說。現在看,甘肅農民馬大爺講的就是城市的能耐。這也是全世界城市化趨勢不可抗拒的關鍵。本書的係列文章由此展開:為什麼城市有如此特別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