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1 / 2)

工業化與城市化相輔相成。在理解上,這一點沒有特別的困難。工業不同於傳統農業,技術上不靠光合作用,不需要每部機器、每道生產工序都均勻地曬到太陽,所以可以在空間上集中,也需要通過聚集來節約基礎設施的投資。此外,工業產能大幅度提高之後,產出有了革命性的增長,需要更發達的分配體係,一般也會刺激市場和商業中心的發展。

中國在很長的時期內,推進工業化的難度更大,因為長期以農立國,工業化的資本、技術、人才門檻太高,難以逾越。比較之下,城市卻是老早就有了的。發展城市也沒有什麼名堂,似乎工業化之後,城市化自然就會加速。倘若工業沒有長足的進步,“消費性的城市”再多,對經濟也沒有好處。由此,前輩學者皆重工業化。筆者一向尊敬的、2011年高齡辭世的張培剛教授,20世紀40年代在哈佛的成名之作就是《農業與工業化》。

中國的工業化曆經艱難曲折,終於在全球搞出了名堂。比照之下,倒是原先普遍認為門檻不高的城市發展,成為落後於工業化的一條短腿。本節標題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講的就是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不相匹配的現實,其中包含的經濟邏輯,值得深入探查。

先簡要交代一下,衡量工業化的水平,關鍵指標是“工業化率”,也就是工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城市化呢?當然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體人口的比例。這兩個“率”,一個經濟,一個人口,當然無從直接比較。不過,由於工業活動總要投射到人口的空間分布上,所以在經驗上,以上兩率又可以做統計上的比較。

讓我們先從最新的數據看起。2012年國家統計局宣布我國城鎮化率51.3%,那是2010年人口調查的結果。同年的工業化指數是多少呢?46.8%。這是說,2010年我國不但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且城鎮化率也超過了工業化率。這當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不過拿全球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工業化率相對於城市化率而言,還是偏高了不少。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0年全球平均的城市化率為50.9%,而工業化率不過26.1%,而中國的兩率的比值是1.09(即城市化率/工業化率=51.3%/46.8%)。全球的平均比值是多少呢?1.95(50.9%/26.1%)。中國的工業化率相對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近一倍,統計口徑的細節差異就不重要了。從大的圖像看,中國工業化推進的城市化率的提升,遠遠不及全球平均水平。

與發達國家的區別就更為顯著了。2010年,美國的城市化率/工業化率為4.1,即城市化率高達工業化率的4.1倍。同年同一比值,法國為4.11,英國為4.09,德國為2.64,日本為2.48,共同呈現出城市化率遠遠高於工業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磚五國”中的巴西、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城市化率除以工業化率的比值也分別達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國的高。

不可小看這個比值。講過的,工業化活動引起人口分布的改變,在空間上總有相應的表現。城市化率大大高於工業化率,描繪的是隨著工業產出占總產出比重的提高,會有高得多的比重的人口居於城市。這幅圖像背後,有規律在起作用嗎?

讓我援引道格拉斯·諾斯的一項研究成果。這位後來以製度變遷理論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教授,早年是研究美國經濟史的。1988年他與一位合作者發現,在1970年美國的全部產出中,來自交易部門的貢獻高達46%~55%,比一個世紀前的美國狀況——交易部門貢獻了26%的總產出——整整提升了約一倍。這與經驗的觀察很一致,就是與“發展中的美國”相比,發達後的美國有更多的人力資源從直接生產部門轉移到“交易部門”工作。後者通常聚集於城市,所以城市化率比工業化率有更快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