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華夏銀幣,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有了這筆錢,他出征巴格達的軍費可就有著落了。
華夏人願意出錢替自己修路,又何樂而不為呢?
即便是日後這塊地方繁榮起來了,大不了自己收回來便是,在自己的地盤內這些華夏人還能翻天不成?
最終穆拉德四世還是沒有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將蘇伊士港以及塞得港,連同兩個港口間的大片土地租借給了東琉球公司。
隻是穆拉德四世做夢也不會想到,鄭森壓根就沒想過修路,他隻是借著修路的名義挖掘出一條運河。
隻要運河挖通了,華夏的水師便能通過運河迅速在紅海同地中海之間自由航行。
這件事情越晚讓奧斯曼人發現越好。
到時候東琉球公司守著這條運河向過往的船隻收取“買路錢”還不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了他要盡快向自己的父親鄭芝龍,以及陛下李獻忠報告這個好消息。
畢竟修建運河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沿河修築大量的工事,確保華夏對這條運河的控製權。
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還需要大量的軍隊同勞工,這可不是他能夠解決的。
穆拉德四世在得到了鄭森交付的租金後,隨即下達了動員令,命令奧斯曼帝國的軍團向著外高加索以及兩河流域邊境集結。
隨時準備對波斯薩菲王朝開戰。
於此同時他派出的使者也趕往喀布爾同華夏帝國簽訂共同夾擊波斯的盟約,以及商定雙方的勢力範圍。
回來的時候他們選擇走海路先從伊斯坦布爾抵達埃及的亞曆山大港,然後再從陸路趕往蘇伊士港。
華夏帝國的艦隊正在那裏集結待命。
當奧斯曼使團登上巨大的風帆戰列艦的時候,也被這種新式的戰船給震驚了。
奧斯曼人的海軍經常在地中海同威尼斯、熱那亞以及法國同西班牙的海軍交手。
他很清楚這種全新的戰列艦火力遠遠強於傳統的歐洲蓋倫帆船。
難怪華夏人可以將英國東印度公司驅逐出印度。
幸虧目前雙方處於同盟關係,不過華夏帝國的勢力實在是太龐大了,奧斯曼帝國也必須有足夠的警惕。
船隊一路從蘇伊士啟航直接抵達了印度西海岸的港口城市卡拉奇。
鄭森這一來一回,路上足足花費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
盡管3個月過去了,不過派去北京的使者還沒有回來。
李世祖估摸著自己的父皇應該已經收到使者的消息了。
雖然使者還沒有傳回父皇的消息,不過他等的重炮卻已經從海路運到了喀布爾前線。
奧斯曼帝國的使者其實對不能馬上簽訂盟約已經有所準備,畢竟華夏的皇帝不在喀布爾前線。
所以他最主要的使命是同華夏的二皇子確定波斯帝國疆土該如何劃分。
隻要雙方就瓜分疆土達成了一致,那麼合約的蓋章慢一點也無所謂。
穆拉德四世已經迫不及待的要收複巴格達了,他知道華夏在喀布爾周邊的兵力應該不會很多。
所以他提出的方案是奧斯曼帝國吞並薩菲王朝所控製的整個外高加索,兩河流域以及波斯本土大部。
將薩菲王朝控製的阿富汗地區以及波斯本土東北部的呼羅珊地區同東南部的阿巴斯港交給華夏。
不過作為補償華夏可以吞並薩菲王朝的附屬國布哈拉汗國,將中亞的阿姆河同錫爾河流域掌控在手中。
對於這個提議,李世祖並沒有正麵回答。
他告訴奧斯曼使者,喀布爾城中擁有35000波斯主力軍以及1200名西洋雇傭軍。
至於盟約等華夏軍攻占了喀布爾,他們去城裏談。
喀布爾城是一座堅固的城市,城內不僅守軍眾多,還擁有許多大炮。
李獻忠問使者,如果是奧斯曼的主力攻克這座城池需要多久?
使者猶豫了一下說道:“如果是奧斯曼星月軍團的主力,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最多十天便能攻克此城!”
很顯然使者是在吹牛,這種堅固的城池如果城內的守軍不主動投降,恐怕即便是優勢兵力沒有一個月也很難攻下來。
李世祖笑著說道:“半天時間,如果午時三刻前,華夏的軍隊還沒有進入喀布爾,那麼就按照你們的方案來瓜分波斯!”
使者興奮的說道:“那我們一言為定!”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