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如今巴格達已經演變成了雙方的決戰之地了。
波斯皇帝薩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很快他就命令集結在巴士拉的3萬波斯軍隊支援巴格達。
這樣一來雙方在巴格達附近投入的兵力就高達18萬人了。
看到這一幕,李世祖直搖頭。
巴格達雖然是一座堅固的大城,但其所處的兩河地區並不是天險。
派幾萬軍隊堅守這裏牽製奧斯曼人的主力還不失為上策。
但是集中波斯半數以上主力在這裏同奧斯曼人決戰就不是那麼明智了。
如果換做自己,肯定不會在巴格達同奧斯曼人決戰的。
而是會將奧斯曼人吸引到波斯本土的那些山地中去,在那裏同敵人決戰勝算要大的多。
波斯人同奧斯曼人在巴格達打的熱火朝天,華夏的軍隊也是躍躍欲試。
將士們都主動向李世祖請戰,要求進攻波斯兵力空虛的東部地區,這樣一來他們肯定可以趕在奧斯曼人前麵占領波斯的都城伊斯法罕。
不過李世祖並不著急,在他看來如今自己占領了霍爾木茲已經掐斷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向薩菲王朝運送物資的補給線。
薩菲王朝的覆滅隻是時間問題。
他並不急於占領這些地區,他要考慮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打贏波斯人。
隨著補給線的不斷拉長,說實話他感到手中的兵力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
就在此時兵部右侍郎盧象升居然來到了阿巴斯港。
這還是父皇回京後,朝廷第一次從中央派遣正規的六部官員來到西域前線。
想必盧象升應該帶來了自己父皇的旨意。
李世祖趕緊帶著鄭森等人前往碼頭迎接。
沒想到盧象升這次帶來的居然是一支龐大的艦隊,包括6艘風帆戰列艦。
當這些高大的風帆戰列艦抵近港口的時候,引發了巨大的轟動,阿巴斯港可謂是萬人空巷。
無論是當地的波斯百姓還是經商的各地商人,都爭相目睹這一盛舉。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排水量高達3500噸的旗艦武昌號以及長沙號。
這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堡壘。
這是李世祖獨立征戰以來從華夏本土派出的最大規模援軍。
在場的眾人也是相當興奮,投入這麼大的手筆,說明華夏有意擴大戰爭的規模。
安頓完天雄軍之後,盧象升向眾人宣讀了陛下的聖旨。
李獻忠批準了結盟奧斯曼帝國共同瓜分波斯的方案,而且本次的援軍不止是盧象升帶來的2萬天雄軍。
更有從陝西中原等地調往西北的5萬援軍。
不過這些人走的是陸路,由吳三桂統帥,歸屬熊廷弼指揮。
目標是波斯的附屬國布哈拉汗國,以及其北麵的哈薩克汗國。
盧象升本人將擔任西部軍區的監軍,協助李世祖接下來的行動。
另外盧象升還帶了皇後哈齊婭給李世祖的家書。
自己兒子出征西域快要2年了,不但迎娶了莫臥兒的女皇,還徹底接過了帝國西線的指揮大權,哈齊婭自然十分思念。
信中除了表達關愛之情,還向李世祖傳遞了一些重要信息。
父皇讓自己擔任印度總督,並全權指揮西線大軍的事情,引發了朝堂的議論。
主要是李三順、閻鳴泰這些輔佐太子的官員,認為此舉很可能造成華夏帝國的裂土分疆。
將來李世祖甚至會威脅到皇太子的地位。
雖然大哥李聖祖並沒有出麵,但這些人都是“太子黨”,又是華夏帝國的開國元勳。
即便是一向強勢的父皇也不得不顧及這些朝廷重臣的感受。
所以才有了兵部右侍郎盧象升出任監軍。
哈齊婭要李世祖不得有狂悖之舉,以免落人口實。
不過盧象升並非是“太子黨”,他是父皇的人,這點不用擔心。
原本李獻忠是想再次禦駕親征的,不過太子長期監國,導致京師的“太子黨”有做大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