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祖父:蜀中“五老七賢”劉豫波(1 / 1)

被昌臻法師稱為外爺(即外公)的劉豫波(1856-1949)先生,是劉止唐之孫、劉桂文之長子。名劉鹹滎,字豫波,別號豫叟。光緒二十三年(1897)拔貢。曾任內閣中書,清末執教於尊經書院。曆任四川省谘議局議員,四川省參議員,四川佛教會名譽會長、成都府中學堂(現石室中學。——筆者注)監督(校長。——筆者注)、華西大學教授等。

劉鹹滎博通經史,擅長詩文詞曲,其書畫時稱雙絕。他的書法瀟灑自然,剛健婀娜,墨腴筆暢,字字珠璣,頗有書卷氣。成都杜甫草堂、武侯詞和新都桂湖及一些寺院,都保留有他的墨跡。他所畫蘭石,用筆精妙,妙趣橫生,飲譽海內。有《靜娛樓詩文存》《靜娛樓楹聯》《動善全集》及其他雜著。與劉鹹焌、其堂弟劉鹹炘並稱為“雙流三劉”。

他長期執教,育人甚眾,辛亥前後,先後在成都府中學堂、四川高等學堂、遊學預備學堂、成都大學、華西大學等校教授經史文學詩詞。學生中有王光祈、郭沫若、魏嗣鑾、周太玄等,其中有些是少年中國學會的發起人,著名作家李劼人也曾受教於他。李劼人在其回憶劉豫波先生的文章中寫道,“雙流劉豫波(諱鹹滎)先生教我以淡泊,以寧靜,以愛人”。李劼人對豫波先生的尊敬,不僅表現在用語的選擇,而且浸潤在字裏行間。由於劉豫波先生德高望重,道德文章為世人稱頌,所以當時有人寫詩頌揚他:“三代儒林尊長德,首開議席領耆英。”他通儒博學,民國時期被尊為“五老七賢”之一。

劉豫波先生除了參與大眾活動外,自然是不忘本分廣植桃李,他提攜青年的美行,更為世人所稱道。比如門人李天根主辦的《國民公報》瀕臨停刊境地,劉豫波鼎力扶持,使之得以保全;名噪蜀中的怪才劉師亮,敢以犀利之筆,痛斥時政及政要人物,其處境險象環生,劉豫波以自己的社會影響,接納劉師亮到純化街府第避難……

1948年,劉豫波臥病在床,當時的省府主席王陵基曾到他的住處探視,求問治民之策。他告誡對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為民之父母。無負民之所望也。”

1949年,劉豫波以93高齡而終,應了“大德必壽”、“仁者必壽”的古言。

在 “五老七賢”中,其中還有一位與張家有著很深因緣,那就是前清進士、著名書法家、佛門居士——顏楷。他對張耀樞影響巨大,其女便是張耀樞在俗家時的妻子——顏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