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祖父:大儒劉止唐孫婿張祥??(1 / 1)

爺爺張祥龢對張耀樞影響是一生的。無論是他留下的文字、影像、錄音,都講到爺爺從小教他怎麼做人的故事。這些童年時期的教育,已經形成了法師人格很重要的部分。出家以後,他對四眾弟子開示中,很強調做人。學佛先學做人,是法師很重要的佛學思想。在對出家弟子中,他很重視儒家教育,常常以儒家的誠正修齊,內聖外王,窮則獨善,達則兼善的思想來教育自己的弟子。同時,以佛家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誨,來作為做人的準則。而這些,都是他小時候,爺爺常常教導他的。

在此,我們介紹一下張祥龢的事略。

張祥龢,字立先,1865年出生在華陽縣。張家是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的家族,而張祥龢自己很勤謹好學,沒有紈絝子弟的習氣。張祥龢曾考中秀才,後來七次參加舉人考試都沒有獲中。由於自己是獨子,痛惜母親早逝,以孝親為重,決意在家事養父親,不思仕途之事。直到父親離世,20年不離親側。喪哀父親,為父守孝,人已變得形銷骨立,其純孝為人所稱道。

在事親期間,他精研醫學,於脈法尤具心得。親友之間及素不相識者,都上門求診。張祥龢以仁慈之心,有求必應,不收診費。臨症嚴肅認真,對患者誠摯關懷,被他治愈的人無數,因此有“小張仲景”之稱。清末四川設谘議局,被推薦為議紳,對時政多有建議。

清末,張家在成都文廟後街,購得一大宅院,作為張家祖屋。此屋離位於純化街槐軒始祖劉止唐府第,隻有幾百米。1890年,25歲的張祥龢與劉沅孫女劉靚修結婚後,兩人共同生活了28年,共育有四子兩女:長子張鏡蓉,字第春,初娶劉豫波之長女劉恒德,後劉氏病故,再娶雷淑儀為妻,即張耀樞母親;次子張鏡海,字鵬南,從小過繼給張祥龢堂兄,娶妻王佩明;三子張鏡澂,字澄菴,娶妻吳瑞莊;四子張鏡明,字寔父,娶妻鄒慧修;長女張鏡瑜,嫁前清進士、著名書法家顏楷,張鏡瑜亡後,顏楷娶鄒辛士為妻;小女早亡。

1917年8月張劉氏病逝,張祥龢52歲,正值中年,親友多勸他續弦,他堅決不允。平日不近聲色犬馬,私生活極為嚴肅,唯寄情於金石書畫。因均為槐軒門人,他與女婿顏楷常常唱和“道契情摯,無違聲應”(鄒辛士語。——筆者注)。

張祥龢重修身養性、濟物利人,以存此心行事。

1911年,辛亥四川保路運動發生,政府拘捕蒲殿俊、顏楷、羅綸等人,民眾激憤。作為議紳,張祥龢參與奔走呼陳,並多方收集有關資料,後編成《辛亥四川保路紀事》一書,保存了較完整的珍貴史料。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堪命。張祥龢深感國事日非,世風敗壞,人心險惡。認為必須講明因果之理,方能使人從心地上做起,不欺暗室,止惡向善。因此,常常大批印送《安士全書》《感應篇集注》《袁了凡立命合編》《陰騭文》《養生保命錄》等,有益世道人心之書,先後達數萬冊以上。家中供奉觀音菩薩巨幅畫像,虔誠禮敬,並教育家人信受奉行,多有感應。在家庭中,自己以身示範,對子弟要求很嚴,重視培植品德,奠定做人根基。於世則濟物利人,他興辦慈善事業,以醫濟人,為眾生做有益之事。被當時世人呼為“張善人”。

張祥龢1929年因病去世,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