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族:與川西鴻儒劉門兩度聯姻(1 / 2)

讓時光倒回到約兩百年前。

雙流縣柑梓鄉雲棲裏有一戶劉姓人家,是當地望族,劉氏祖籍是明末時從湖北麻城遷入蜀地的, 最初居住在眉山, 後來遷徙到溫江, 清康熙時,開始定居雙流雲棲裏, 世以耕讀傳家。

劉氏後人劉沅(1768-1855),字止唐,號槐軒先生、清陽居士、訥如居士等,後為槐軒學派、劉門的開山之祖。因家學傳承,熟悉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對易學尤其通達。因為易理之學,算是劉家的家學。

嘉慶元年(1796),其兄芳皋中進士,入翰林院,劉沅隨兄入京,行至湖北當陽,遊紫蓋山,遇隱士靜一道人,交談甚契。道人授以修心養性之說,並將自己所著道家之書相贈。由京返蜀後,劉沅居雙流故裏潛心修學。此後的幾年,劉沅命運多舛,家貧、子殤、母病,自己身體也很虛弱,幾有朝不保夕之虞,所以劉沅不再應試。

一天,劉沅遇見了道號為“野雲老人”的賣藥高道,向他求問祛病延年的方法。老人告訴他:“人生自有長生藥, 返求諸身心可也。”“非僅藥石之能效也,尤需有存心養性之方。故先哲曰仁者壽,大德必壽。”劉沅本為飽學之士,極有悟性,知道野雲之言,出於《悟真篇》“人人本有長生藥, 自是迷途枉擺拋”之意,所言為內丹功法。於是就跟隨野雲老人,學習了八年,他們經常到四川新津老君山參學。

老君山在曆史上被稱為天社山,後名稠稉山。因為山頂建有老君廟,世人俗稱老君山。該山孤峰高聳,群山拱衛。據新津縣誌記載,山中盛產草藥“稠稉草”,草果可以吃,常食可以延年益壽。因天時地利,曆年都有丹士和道眾在此山修煉。據《道藏輯要》記載,軒轅黃帝在此學道,相傳李老君在此歸隱。東漢末年,張道陵播五鬥米道,於143年設二十四治(即教區——筆者注),老君山就是二十四治中“稠稉治”所在地。唐開元十七年(729),老君在此演化,從此香火旺盛。

劉沅向野雲老人學習的那八年,野雲老人對他影響很大。野雲老人所傳之學,為孔孟之道的心學,屬於口傳心授不見經傳的。他的身體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學問大有精進,門生也日漸增多。在59歲以後,劉沅連生八子,時人譽為“八龍挺異”,在蜀傳為美談。劉沅其孫輩更是多達44人,其中男24人,女20人。從一介病夫到多子福壽,劉沅的一生堪稱傳奇。

嘉慶丁卯年(1807),劉沅攜家眷遷居成都純化街(又名三巷子。——筆者注),自建一大宅。因為他在雙流的祖屋庭前有老槐樹,遷至純化街書屋側又有老槐樹, 因此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槐軒”。此後42年,他一直在此講學治學,子孫繁衍, 劉氏遂為成都大族。

劉沅晚年致力於公益,集資籌辦慈善事業,修複延慶寺、聖壽寺、惜字宮、老君山等祠廟。也曾主持修葺過成都青羊宮、武侯祠,重新審定塑造武侯祠內文臣武將塑像,至今人們所見仍為劉沅調整後的風貌。劉沅還為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新津老君山幾處名勝古跡揮筆題詠,留下一首首錦繡詩文。

劉沅一生以教學著書為事, 寫作到80多歲不輟, 著述等身,直至1855年逝世,其文章彙集為《槐軒全書》。《槐軒全書》 是一部以儒學元典為根本,會通禪佛,而歸本於儒,用以闡發儒、釋、道三家學說精微,揭示為人真諦的學術巨著。其中尤以《四書恒解》《五經恒解》《大學古本質言》《子問》《又問》《槐軒約言》等流傳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