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這些提問,
為我們留下了法師過去生活的點滴,
及他學佛的心路曆程。
當我在聆聽並將其還原成文字時,
那份無有年齡分別的交流、
濃濃的師徒相融之景,
在碗筷之聲中,融入了感人的溫馨。
法師平淡謙和的性情,
語默動靜中的莊嚴示範,
都展示無餘。
世間萬象,皆有其因緣。因緣猶如土壤和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成熟便會結果。昌臻法師傳奇出家的故事,也有其自身的因緣。
那麼是什麼樣的生長環境打下了他圓滿人格的基礎?當我研讀完其龐大而複雜的家族背景資料,我似乎明白了一點什麼。
不是所有人都有張耀樞那樣的不凡家世:
祖父張祥龢是清末四川省推選的“議紳”,《華陽縣誌》和《簡陽縣誌》中,均有列傳,世人稱之為“張善人”,是我國大儒劉止唐孫婿;父親張鏡蓉,號第春,畢業於四川法政學堂,曾任四川高等法院民事庭庭長,成都地方法院院長,華陽、資陽、峨眉等縣縣長,四川省參議員,參辦過“慈惠堂”等慈善事業,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開明人士;張氏家族曾與川西鴻儒劉門兩度聯姻;外祖父劉豫波,前清拔貢、著名書法家、詩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姑丈也是後來的嶽父顏楷,清末進士、近代著名書法家、蜀中“五老七賢”之一,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為四川保路運動領導人之一,時任保路同誌會幹事長,四川法政學堂校長。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無一不是講德善的社會賢達之士。張耀樞的外祖父劉豫波和嶽父顏楷,都曾任過四川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之職……將其家親羅列於此,非有攀附之意,旨在說明,孩童時期的張耀樞,所受的教育是非常傳統的儒家教育——即做人的教育。
在大人們言傳身教下,耳濡目染,他的個性品質逐漸完善。對他來說,讀聖賢書行聖賢事,深信因果、積善行德、培福惜福、學佛念佛都是分內事。正如法師晚年對弟子所說:“我爺爺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布施行善,不講吃穿,惜福培福。劉外爺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知命改命,君子有造命之學。”在法師身上,我們隨處可見他家族長輩賢德風範的延續,直到他將其完善到極致,應了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佛學思想,也成就了自己——往生極樂。
因此,讓我們走進法師的成長環境,走進法師不同的學佛階段,了解他的家世和人生經曆。你心中的疑問,會像我一樣慢慢解開:那就是,離欲上人為什麼要選時已75歲高齡的張耀樞做報國寺的住持?你會為離欲上人的慧眼而叫絕,為張耀樞的做人準則和學修生活而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