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族:與川西鴻儒劉門兩度聯姻(2 / 2)

由於靜一道人的啟迪和贈書,野雲老人的傳心,加上佛教在我國的廣泛流布,使得劉沅接受了儒、釋、道三種思想,但他不囿於一家之言,他主張儒、釋、道三教同源,融合三教、歸宗孔孟。門生弟子遍布西南各省,世稱“槐軒學派”簡稱“劉門”。

劉沅也因此被譽為“塾師之雄”,當時學子均以“槐軒門人”自豪,顏楷就喜稱自己是槐軒門人。劉沅在世之時,其學術已經遠播他省,被人尊稱為“川西夫子”。他的學術在近現代四川國學界有深遠影響,近代陳寅恪、梁漱溟、蒙文通等國學大師皆服膺其學。

作為清代名儒,劉沅的學術後繼有人。槐軒學術的全部繼承者是第六子劉文。

在劉文講學的二十餘年間,“劉門”從初期的理論階段,發展到進行實踐活動階段,除了一些例行的齋蘸和法會外,還進行了一些大規模的慈善活動,其目的是既關懷活人也關懷死人,法會齋蘸純粹是為了慎終追遠、普濟幽冥之目的,在巴蜀民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沅學術上的繼承者是劉文之子劉鹹炘,他秉承家學,專攻學問,學術上融文史哲於一爐,雖在壯年去世,但已著作等身,有巨著《推十書》傳世。著名學者梁漱溟、陳寅恪、蒙文通都對他推崇備至。蒙文通稱他為“一代之雄,數百年來一人而已”。

而昌臻法師的爺爺張祥龢,就師從劉沅長子劉鬆文和六子劉文兄弟,後又從劉桂文之次子劉鹹焌學習。

劉桂文,字雲坳,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為劉沅第四子,劉桂文在清同治三年(1864)中舉,清光緒三年(1877)中試貢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編修,擢禦史,後任廣西梧州府知府。他後又生三子:長子劉鹹滎,字豫波;次子劉鹹焌,字仲韜;三子劉鹹燡,字晦愚;女劉靚修等。

劉鹹焌,字仲韜,其父調任廣西梧州府知府,他曾隨侍攻讀。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後,無心仕進,繼承槐軒學問,聚徒講學22年,先後創辦明善書塾、崇德書屋、尚友書塾等,門人多達數萬,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

張祥龢深受槐軒之學的影響,與劉氏家族交往甚深,後娶止唐孫女、劉桂文之女劉靚修為妻。雖年長於鹹焌,且是他的姐夫,對其仍執弟子之禮甚恭,重道忘年,世所罕見。

後來,張祥龢長子張鏡蓉,亦娶劉桂文之孫、劉鹹滎之長女劉恒德為妻,劉恒德雖然是劉鹹滎長女,因當時劉鹹焌沒有子女,就過繼給他做女兒,故這也是後來昌臻法師叫劉豫波和劉仲韜都為外爺的原因,也是張耀樞大姐張朗如住在劉鹹焌公館的原因。

兩度聯姻,張家和劉家相融的已不僅僅是血緣,而是更深的人生價值和精神意趣的結合。正如清末進士顏楷對兩家聯姻的評價:“兩姓之締好,類同氣之求聲。”劉門的思想,很深的影響著張家人的價值觀和為人。昌臻法師的求學經曆,就是從張家的私塾到劉門後來開辦的尚友書塾,接受的都是極其傳統的教育。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翰林院編修伍肇齡、進士顏楷等,呈請四川總督錫良奏準清廷,將劉沅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儒林。錫良上奏朝廷,同年10月24日奉清廷禦批:“著照所請,該衙門知道,欽此!”

民國時期,劉宅門額有清末翰林院編修伍肇齡所書“儒林劉止唐先生第”,黑底金字,莊嚴肅穆。

不知是巧合,還是張祥龢為方便受熏於劉門而特意購置,在離純化街劉宅幾百米處的文廟後街,就是張家大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