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不答,走到亭邊朝遠處眺望,突然回頭:“你,你的意思是……”
蔡氏答非所問:“聽說左將軍劉備派遣使者來,想投奔我們荊州,是不是?”
蔡瑁仍舊驚訝:“妹妹,劉備和我們無親無故,主公可是你的夫君啊!”
蔡氏搖頭:“不然,良禽可以擇木而棲,賢臣可以擇主而仕,我們女人難道就不可以擇夫而嫁嗎?當初阿兄輔佐他,我也以為他是個英雄,才喜而嫁他,沒想到隻是個誇誇其談的儒生,天天在屋裏皓首窮經,官事廢弛,眾僚失望。阿兄,你也看到了,如今曹操正急攻袁氏,袁氏一滅,必然移兵南下荊州,難道我們隻能坐以待斃嗎?”
蔡瑁望著天,歎道:“可隻怕劉備也不能抵擋曹操啊。”
3 投奔劉表
建安六年,對劉備是個災難的年份。兩年前,曹操已經擊破了袁紹,使依附袁紹的劉備失去了在中原的最後一個依靠,隻好把目光轉向南方的劉表。
在劉備看來,劉表和自己同宗,上溯幾百年,還同是景皇帝的子孫,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或許可以北上搶回自己的地盤。劉表手裏的荊州共有九郡一百一十七縣,人口數百萬,富庶繁榮。要是自己能擁有這麼大塊的地盤該多好啊!可是他沒有劉表那麼好的出身。當然這也得怪自己,劉表從小就很好學,儒書讀得爛熟,所以年紀輕輕就聞名鄉裏。他的老師是南陽太守王暢,有這麼一個大官作為後台,誰敢不敬?所以很快他就和汝南範滂、山陽張儉、南陽岑晊等七人齊名,號稱“八友”。他們都是飽讀儒書,一身正氣的官吏,把節義看得比生命還重,所以早早的就倒了黴。範滂因為和宦官作對,上了朝廷逐捕的名單。詔書下到汝南郡,汝南郡郡督郵奉命去範滂的家鄉征羌縣抓人,可他到了征羌縣城外,沒有進城,隻在傳舍裏捧著詔書大哭。這消息傳到範滂耳朵裏,範滂道:“這肯定是督郵來抓我,又不忍心,所以哭泣。我怎麼能讓他為難呢?”於是親自跑到縣廷去投案。縣令郭揖也非常敬重範滂的為人,說寧願和範滂一起逃跑,也不願抓他。範滂以會連累母親為借口,不肯答應。郭揖隻好將範滂投入監獄。被殺之前,範滂和老母和弟弟訣別,大哭道:“弟弟為人孝順,有他照顧母親,兒子就放心了。兒子現在追隨先父遊於地下,存亡各得其所。隻希望母親千萬不要傷心!”範母凜然道:“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這樣偉大高潔的人物一同就死,死亦何恨?做人不能太貪,既想留名竹帛,又想優遊壽考,魚和熊掌豈可兼得?”範滂涕泣受教,從容受刑,圍觀者莫不涕泣。
那次一起被殺的才士共有一百多人,劉備騎在馬上,眉頭不展,暗自歎息。漢家有如此多的忠臣孝子,卻終究不免傾覆的命運。範滂和他的母親固然可敬,然而,光有這種可敬的節操,又於事何補?看來後漢的政治,儒生當政也未必是好事,他們或者優柔寡斷,救世無功;或者心懷鬼胎,持兵觀望。根本沒有拯救朝廷的心思。劉表就是前者,袁紹呢,則是後者。曹操消滅了袁紹,打著興複漢室的旗幟,又豈會真的還政漢室。
要是你有曹操那樣的勢力,你又豈會還政漢室?劉備胡思亂想之中,又突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
那不同,我是劉氏子孫,是漢景帝的子孫,我有勢力,當然也可以自己做皇帝,但是國號依然是漢。就像光武皇帝,重新匡複天下,定都洛陽,依然尊崇劉邦為高祖皇帝一樣,劉氏子孫依然宰割天下,劉氏祖先依舊血食。
可是自己什麼勢力也沒有。作為儒生的劉表,靠著名儒的聲名,獲得了荊州;而又因為儒術的熏陶,做事優柔寡斷,空守著大片疆土,無所作為。天下的事就是這麼奇怪的。
“將軍,過了這座橋就是襄陽了。我家主公正在橋那邊迎接將軍。”樊城守將來到劉備身邊,低聲道。
劉備縱目對岸,隻見對岸漢江之畔,旌旗飄揚,鼓聲喧闐。中間豎著一柄黃羅傘,傘下依稀是一輛豪華的金根車,那大概是劉表的專車。
“多謝將軍指點,備這就立刻過江,拜見劉荊州。”說著劉備一拱手,對身後的關羽、張飛等隨從道,“來,跟我走。”
幾十騎暴風一樣向江對麵刮去。
4 反思失敗
劉表在江北接到劉備,很親熱地邀請劉備和自己同坐一車,回荊州牧府邸。府邸裏已經準備好豐盛的筵席,等著專門為劉備等人接風。
荊州牧府邸門前是高大的三出闕,闕前一隊虎背熊腰的士卒,扛著長戟威嚴屹立。闕上則是手持弓弩的士卒,虎視眈眈地望著樓下。闕樓大約有十多丈高,極為威嚴。
金根車馳到門前,劉表談笑風生,指著闕樓道:“玄德賢弟,我這府邸前的雙闕,比起洛陽銅駝街的雙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