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群英薈萃(1 / 3)

第332章 群英薈萃

楊炯正襟危坐,顯得有些拘謹。

陳青兕驚歎楊炯的年紀,但卻不敢小覷他的才華。

初唐四傑中楊炯、王勃兩人成名最早,都是屬於孩童時期就能作詩寫文章的奇才,都是孩童時期就成名的代表。

但相比漸漸消失於眾的王勃,楊炯一直都生活在大眾視野之中,接受世人考驗,且一直成為所有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尤其是去年,他弟子科及第。

弟子科也叫童子科,唐代製度中,凡是十歲以下能夠熟讀《孝經》、《論語》的兒童,就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中第者可以獲得出身資格或立即授予官職。

結果楊炯不但能夠熟讀《孝經》、《論語》,便是六經文章也能娓娓道來。

李治驚歎少年英傑,直接任命其待製弘文館,成為弘文館最年輕的生員,也是最年輕的官身,從而名動天下。

不過陳青兕並未見過楊炯,隻是聽說楊炯入弘文館之後,整日混跡館內求學,吃住皆在弘文館,醉心學習,進步神速。

陳青兕自不會去屈尊見一個孩童,隻是聽到關於楊炯傳言的時候,略微有些期待與這位神童的第一次會晤,倒不是對名人的崇拜,而是想看一看因為自己的出現,楊炯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王楊盧駱,初唐四傑,四人皆是唐朝文壇改革的先驅,他們的存在,對於盛唐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王勃、楊炯與盧照鄰、駱賓王是不同的,彼此之間相差了一代。

盧、駱二人出生的時候,正是宮體詩、上官體最興盛的時候。兩人一開始也學宮體,隻是在學習中,發現了宮體詩的不足,嚐試改變詩風,從而走在變革的路上。

王勃、楊炯則年歲小一些,他們成年之後,唐朝的文壇已經開始變革了。

宮體詩、上官體雖然依舊是主流,卻也有了不和諧的聲音,王勃、楊炯順著不和諧的聲音反抗著南朝的齊梁文化。

時代的發展進步是一步步來的,前人推動變革,後人繼承前人的路,不斷摸索不斷改變,直至走上正確的道路。

王勃、楊炯就是摸索前進的後人。

陳青兕這邊情況特殊,作為後來人,他直接推行後世成熟的盛唐詩、文,繞去了高宗、武周乃至於中宗、睿宗數十年的發展彎路。

這種方式有利有弊。

原本一二三四五六的過渡,詩文改革平緩自然,並沒有造成風波,就是時間長了一點。

但現在陳青兕直接舍棄了過渡,直接從一快進到了一百,步子邁得太大,也造成了雙方沒有緩和的餘地,兩撥文化強烈的碰撞。

不過這也是陳青兕想要的結果……

所以他很期待,楊炯這樣原本一生都致力於文化改革的才子,麵對全新的風貌,他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結果楊炯竟直接尋上了門,這讓陳青兕有些意外。

“小狀元!”

陳青兕叫了楊炯的雅稱,童子科及第嚴苛的來說不算是狀元。但他表現的太好,皆呼他為小狀元。

“晚輩慚愧!”

楊炯臉色微紅,在他人麵前他還敢領受,可陳青兕這裏卻有些害羞。

陳青兕向來健談,盡管第一次與楊炯見麵,也毫不生分,問道:“小狀元對於當下的文壇有何看法?”

楊炯目光炙熱,說道:“晚輩以為,現在的文壇,可用本末倒置四字形容。”

他一點也沒有膽怯之意,有著超於年紀,甚至超於尋常大人的成熟穩重,麵對陳青兕依舊侃侃而談:“不論宮體,還是上官體,過分關注聲律對偶,講所謂六對、八對,過於重視辭藻華麗,忽視了詩文本質。詩詠誦詠自我心聲遭際,文當抒發真情自我流露。正如先生所言,大唐因有大唐的氣象,詩文也當從狹窄的宮廷天地引到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台閣到山川邊塞,不能居於一物。”

楊炯說這話的時候,手腳並用,道:“晚輩初聞先生提出的‘文道合一’,若醍醐灌頂,對先生提出的改革,感同身受……”

他說著拜服道:“晚輩想追隨先生,一起革除文壇浮靡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