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中葉社會矛盾的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
明朝自宣德以後,吏治漸趨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激烈的鬥爭。明英宗即位初,太後委政內閣,出現了明朝內閣的"票擬"製度。從此,為爭奪大學士,特別是首輔之職,官僚之間展開激烈的爭鬥。
明武宗死後,明世宗在尊生父興獻王為帝的問題上,與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官員發生衝突。即所"大禮議"之爭。結果,楊廷和罷官,大批官吏受到懲罰。以後,張璁、夏言和嚴嵩等先後為首輔,鬥爭更加激烈。嚴嵩當政時期,政治極為黑暗。隆慶以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互相鬥爭,先後入為首輔。
明成祖時,開始對宦官委以出使、監軍等大權,又由太監掌管東廠特務機構。明英宗以後,宦官逐漸控製了朝權。其中司禮監宦官掌奏章機要,代皇帝用紅筆批寫奏章,稱"批紅"。史稱:"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於是,先後出現了明英宗時的王振、明憲宗時的汪直以及明武宗時的劉瑾等諸多弄權太監,其中又以劉瑾氣焰最為薰天。正德時,特務組織廠、衛合勢,人民深受其害。宦官在專權的同時,還大肆貪汙受賄,搜括民財。
土地兼並的劇烈
明代中期以後,土地日益集中。明代皇帝帶頭兼並地產,藩王、外戚、宦官以及官僚都憑借權勢瘋狂兼並田地。在此形勢下,縉紳、地主也紛紛通過各種手段兼並大量土地。於是,出現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嚴重後果。
在土地兼並劇烈發展的情況之下,不僅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而且衛所屯田也逐漸破壞。從而影響到明朝的財政收入,並削弱了國防力量。
賦役和地租的加重
明代進入中葉後,農民的賦稅負擔日益加重。正統初,明政府將江南諸省田賦改征銀,稱"金花銀"。以後,折銀率改變,農民賦稅負擔增加了三倍。為了應付與北方俺答汗和東南倭寇戰爭的需要,明朝對田賦多次實行加派。
明代中期,江南官田賦稅過重的現象極為突出。農民佃種地主的土地,受到的剝削更為繁重。地租常占收成的一半以上。除了高額地租之外,地主還對農民進行額外榨取。
伴隨著土地兼並,官僚、地主又把賦稅轉嫁給窮苦農民,造成嚴重的賦役不均後果。
財政危機
明武宗以後,由於大地主隱匿賦稅,明政府財政收入逐漸減少。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卻與日俱增。明世宗時,已出現財政虧空。明穆宗即位後,更形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