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馬克思(1 / 3)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下麵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馬克思的生平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馬克思的生平簡介:

卡爾·海因裏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社會學家、革命家,社會學三巨頭之一,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曆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當下學術界認為馬克思最為重要的是實踐哲學,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曆史唯物觀也需要在實踐中得到證實。

通過長期的觀察使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國家認識深刻,其作用在於為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積累了巨大財富基礎,即物質基礎,而對於在生產中對於工人分工後的人的單向度生存表示反對,與其認為人需要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的社會發展願景背道而馳。

1、出生

馬克思於1818年公曆5月5日生於德意誌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現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裏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是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隻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2、求學生涯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裏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曆史上。

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裏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

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19世紀初,工業革命席卷德國,推動了該國容克地主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赤貧化,饑餓驅使貧民到地主的森林裏撿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甚至破壞地主的獵場和牧場,雖然有1826年《普魯士刑法典》對擅自砍伐和盜竊樹木行為的嚴厲處罰,但上述事件仍有增無減,而許多人這樣做竟然是為了被送進拘留所領一份監獄口糧,正是饑餓和無家可歸才迫使人們違反林木管理條例。

1836年,在普魯士因此而受到刑事處罰的有15萬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麵對這種相當嚴峻的社會形勢,普魯士統治者不是從社會製度層麵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個更嚴厲的法案,將人們在森林裏撿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僅僅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為也升格為“盜竊犯罪”,給予刑事處罰。

馬克思根據1841年第六屆萊茵省議會會議記錄,於次年10月寫下《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譴責資產階級立法偏袒機關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剝奪貧民撿拾枯枝等習慣權利,係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觀。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醜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讚助馬克思的活動與生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3、婚姻家庭

1814年2月14日,燕妮·馬克思誕生於特利爾一個名門望族,燕妮·馬克思(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Johanna \"Jenny\" Bertha Julie von Westphalen)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隻有幾分鍾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後”,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

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麵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隻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麵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遙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互相忠誠等待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在柏林,由於心靈激蕩的感情和“傾心思慕”的愛情以及帶來的懸念和焦慮,曾一度影響了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學習,他曾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於遠離摩塞爾河穀,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困擾他的絕不是什麼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隻是由於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裏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異常沉重。

於是,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誌願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裏,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後,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並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結婚的念頭,繼續等待。

從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編輯,1843年3月,馬克思被迫退出《萊茵報》編輯部,接著又與阿爾諾德·盧格磋商了關於共同從事著作出版的計劃,此後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羅茨納赫(燕妮在她父親於1842年3月去世後就和母親遷居這個地方),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結婚。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隻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她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麵前是多麼光輝燦爛,多麼威武堂皇啊!我從內心裏多麼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後麵。但願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鬥爭。

婚禮舉行後,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曆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裏的盧格籌辦並出版《德法年鑒》雜誌,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