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八 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2(1 / 3)

一七八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2

一戰區以代電形式將蔣介石的手令內容及戰區措施下發各軍。(讀看?看小說網請記住我們的網址)其措施為:“(1)查當麵之敵,經我連日猛攻,勢已窮促,日內必可徹底解決。茲為兼籌並顧、應付西進之敵計,著由伯靈兄於豔日(29日)在東路軍內抽出87、88、155及61四個師,由李軍長漢魂指揮,星夜轉移於杞縣、太康,作總預備隊,並連絡黃傑、孫桐萱、劉汝明、李仙洲各部,相機擊攘西犯之敵。(2)攻曲興集、三義集之各軍師,著由薛總司令伯靈統一指揮,整理戰線,並留置有力之一部,固守蘭封附近國防工事,準備對東作戰。”日軍第10師團及混成第3旅團,5月28日正向亳州、渦陽進攻中。第16師團及混成第13旅團於26日攻占虞城,同時向商丘外圍陣地進攻。當夜,黃傑第8軍退至商丘郊區一帶。27日,程潛電令黃傑:務須死守商丘,在蘭封地區之敵被擊殲前,不得放棄。但黃傑根本不執行戰區司令長官的命令,竟於28日擅自率第40、第24師退向柳河、開封,將第187師留防朱集車站和商丘。29日拂曉,第187師師長彭林生也率該師退走。商丘為日軍占領。商丘的失守,嚴重地威脅了進攻日軍第14師團的薛嶽軍的側背,第一戰區被迫再一次調整部署。5月29日晚下達命令,主要內容為:“(1)西犯商丘之敵,其一部已竄至小扒車站、觀音堂各附近,我劉汝明部刻在亳州附近與敵對戰中。(2)我軍決於本月(29日)夜調整戰線,抽調5師以上兵力占領淮陽、太康、龍曲集、杞縣、楊固集各要點,以待友軍之到來,相機殲滅西犯之敵;對三義寨、曲興集地區之敵(日軍14師團)改取守勢,待敵竄動,舉全力以撲滅之。(3)第102師、第187師即在睢縣附近占領陣地,一部在寧陵,竭力遲滯敵之前進。爾後歸李漢魂指揮。(4)第71軍本日夜以87師一部開淮陽,主力開太康;88師開龍曲集附近占領要點、構築工事,對亳州、柘城方麵敵情須嚴密搜索及警戒。(5)第61師開楊固集附近占領陣地,對東北嚴密搜索警戒;58師開杞縣附近占領陣地,並派一部於邢口、柿園集附近,對睢縣、柳河集方麵嚴密搜索及警戒;第155師集結於孫寨附近。以上3師統歸李軍長漢魂指揮。(6)俞軍長濟時指揮第20師、第51師、新編35師與桂永清之第27軍(46師、106師)、胡宗南之17軍團(第1師、36師、78師),繼續包圍三義寨、曲興集地區之敵。”日軍“華北方麵軍”因第1軍的第14師團被圍於蘭封地區,陷於苦戰,5月28日下令,命第2軍盡力以更多的兵力不失時機地逐次向開封東南地區進攻。第2軍當日命“第16師團(配屬混成第3旅團)確保歸德及其要點,主要從杞縣方麵擊敗當麵之敵;第10師團在繼續執行現在任務的同時,準備以有力一部緊急派往杞縣方麵。混成第13旅團占領渦陽後,即轉隸於16師團”。接著,於30日又將第10師團的瀨穀支隊配屬給第16師團,以加強其進攻能力。至5月31日,日軍第10師團已攻占了渦陽、亳州,第16師團進至杞縣東。此時,日軍第1軍司令官更換為梅津美治郎中將。

第一戰區根據形勢的發展,認為不僅由徐州西進的日軍已加強了力量,而且黃河北岸的日軍(混成第4旅團)正經封丘、貫台組織強渡,企圖增援被困於蘭封地區的第14師團;數日來,豫東方麵的各軍激烈作戰,傷亡較大,已開始處於不利地位,於是決定令豫東、魯西的作戰軍即向西轉移。5月31日下達了《戰區兵力轉移部署方案》。主要內容為:第一,方針軍以避免與西犯之敵決戰,並保持爾後機動力之目的,即以主力向平漢線以西地區轉移。第二,指導要領(一)開封及其以西之黃河南岸,仍以守備部隊嚴密警戒,絕對阻止敵之渡河。(二)軍以潼關、洛陽及南陽各點為根據地,基此向西轉移。(三)但對於平漢路之鄭(州)、許(昌)、郾(城)、駐(馬店)各據點,同時以有力之一部確掌握之,以遲滯、消耗敵之兵力。(四)平漢線以東,則依第一線戰鬥部隊之行動與遊擊部隊之擾襲,極力遲滯敵之西犯,以掩護主力軍轉移之安全。(五)軍主力之轉移完畢,爾後即憑有利地形,對預期沿平漢線南犯之敵,形成準備陣地,相機聯合友軍側擊敵人。第三,兵團部署(六)河防部隊1.開(封)鄭(州)守備區〔32軍(欠139師)〕、37軍(34師、36師、新編35師)歸商震指揮,擔任祖糧寨迄黃河鐵橋(不含)間之河防。開封附近應準備一部,協力孫桐萱軍之一師固守據點,擔任祖糧寨河防部隊,爾後隨野戰軍之逐次西移,亦同時西撤。2.汜(水)鞏(縣)守備區(53軍,新編8師)歸萬福麟指揮,擔任黃河鐵橋(含)迄井溝(含)間之河防,新8師應控置於汜水附近地區。3.洛(陽)澠(池)守備區〔70軍(欠195師)、45師〕歸彭進之指揮,擔任井溝(不含)迄張茅鎮(含)間之河防。(七)據點守備部隊開封、鄭州、許昌、郾城、駐馬店、周家口、淮陽、商水各駐守部隊,任主力軍轉移之掩護,以攻守兼施、剛柔並用為原則,基此遲滯、消耗敵之兵力。(八)平漢線以東野戰部隊羅奇師、劉汝明軍、馮治安軍、黃傑軍之一部、沈克師、張占魁騎兵旅、馬彪騎兵師之一旅,以上各部隊應以有力一部與各當麵之敵保持接觸,依機會行動,以極力遲滯敵之西犯為主。(九)遊擊部隊1.石友三軍仍服行原任務,依情況轉移於魯西。2.孫桐萱軍一部由曹福林率領,以魯西、豫東為根據地,與平漢線以東之野戰部隊切實連絡,以擾襲行動使敵之西進困難。依情況爾後或轉移於豫西地區。3.河以北各遊擊部隊仍服行原任務,爾後相機向西行動,使道清西段之敵企圖渡河困難。(十)轉移部隊1.宋希濂軍向密縣轉移。2.胡宗南軍團(附36師、109師)向汜水、鞏縣轉移。3.李漢魂軍向禹縣、郟縣轉移。4.桂永清軍向洛陽轉移。5.黃傑軍向襄城、葉縣轉移。6.俞濟時軍向泌陽轉移。以上各部隊依脫離敵人及情況緩急程度,對開始西進之先後,應行精確之規定,以期秩序整齊。第四,後方機關日,薛嶽又下達了轉移命令,要求“各軍所派出之戰場掩護部隊,須沉著應戰,努力抵抗,遲滯敵軍,確實掩護我主力轉移之安全”,孫桐萱、商震兩總司令所部“應俟我主力軍轉移完畢,於6月3日夜開始轉移”。日本大本營於5月29日決定追擊行動停止在蘭封、歸德等地,並下達命令:“未經批準,不許越過蘭封、歸德、永城、蒙城、正陽關、六安一線進行作戰。”但“華北方麵軍”根本不聽大本營的命令,於6月2日將第14師團也配屬給第2軍,並下達了向蘭封以西追擊的命令:“(1)敵主力有開始向京漢線以西後退模樣。(請記住我們的?讀看看?小說網)(2)方麵軍決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線追擊敵人。(3)第2軍司令官應一並指揮第14師團及其配屬部隊,向上項指定一線追擊。另外,令一部迅速挺進,切斷京漢線。”6月3日,日軍第16師團攻占杞縣、通許、陳留,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放棄蘭封。4日,日軍第14師團占領蘭封後繼續向開封進攻。5日夜,日軍從西北角攻城。6日淩晨1時許,宋肯堂率防守開封的第141師(欠第4旅,附稅警旅)退走,開封失守。此時日軍第16師團已占領尉氏、扶溝,第10師團已占領柘城。薛嶽致電商震:“宋師擅自撤出開封,即令固守中牟縣城至中牟車站之線……非奉命令再敢擅自撤退者,決依法嚴辦。”但事實上由於有些高級軍官畏死或無能,豫東作戰中擅自撤退及私自逃走者大有人在。如屬主力軍的第29軍團第187師,“團長張鼎光於2日守杞縣豬皮岡時,擅自撤退;該師參謀長張淑民屢次煽動退卻,複敢棄職潛逃;旅長謝錫珍首先退出豬皮岡,未經報告師長,即便借口收容,擅自乘車南下;葉賡常旅長,當睢縣之戰時,突告失蹤,事後聞已易服赴漢(口)”日軍第14師團及第16師團的西進嚴重地威脅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鄭州及平漢路的安全。當時第一戰區雖然擁有近30個師的數十萬軍隊,而且大多為中央嫡係的所謂主力部隊,卻抵抗不了日軍2個多師團的西進。蔣介石決定決黃河堤,製造水障,以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的這一主張並非臨時產生。早在1937年7月間,他的德國首席顧問法肯豪森就曾建議他“將黃河決堤”以阻止日軍。〔75〕1938年4月13日,正當台兒莊戰場上中*隊追擊部隊攻擊敗退嶧縣附近的日軍時,陳果夫曾致函蔣介石,準備在河南武陟縣的沁河口附近決黃河北堤。但他是為了“恐敵以決堤製我”而建議采取的反措施。他說:“沁河附近之黃河北岸,地勢低下,故在下遊岸任何地點決堤,隻須將沁河附近北堤決開,全部黃水即可北趨漳衛,則我大厄可解,而敵反居危地。”蔣介石批示:“電程長官核辦。”〔76〕徐州失守後,姚琮等主張在河南銅瓦箱決堤,恢複清鹹豐5年(1855年)以前故道,使黃河水經徐州、淮陰以北入海。陳誠及其部屬則建議在黃河南堤黑崗口等處決口。當日軍於6月1日占領睢縣,迫近蘭封、杞縣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即決定決堤,並通過侍從室主任林蔚向蔣介石請示,得到蔣的口頭同意。但程潛等深知此舉的後果嚴重,又以正式電文請示,經蔣以電文批準後才開始實施。〔77〕第一戰區召集黃河水利委員會及有關河防的軍政人員開會,研究決堤位置,最後選擇中牟縣趙口。遂令第20集團軍商震負責,限6月4日夜12時掘堤放水,同時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遷往洛陽。商震令萬福麟第53軍1個團施工。至6月5日上午,因地形關係仍未完工。蔣介石在電話中令商震“嚴厲督促實行”。商震帶參謀處處長魏汝霖去監工,加派劉和鼎第39軍1個團協助,並令工兵用炸藥炸開堤內斜石基。下午8時放水,因缺口傾頹,水道阻塞,又未成功。6月6日又重挖缺口,仍告失敗。統帥部及第一戰區對此“異常焦灼,日必三四次詢問決口情形”。商震又令剛爆破黃河大鐵橋的新8師增派1個團。該師師長蔣在珍觀察後建議改在花園口決堤。蔣介石及程潛予以批準。6月7日偵察,8日以第2團、第3團及師直屬工兵連執行掘堤任務,9日9時完工放水。〔78〕當時正值大雨,決口愈衝愈大,水勢漫延而下,12日又與趙口被衝開的水流彙合,沿賈魯河南流,使賈魯河、渦河流域的鄉村、城鎮成一片汪洋。水流淹沒了中牟、尉氏、扶溝、西華、商水一帶,形成一條廣闊的水障。急流的黃河水注入淮河時,淹沒了淮河堤岸,7月13日衝斷了蚌埠淮河大鐵橋,蚌埠至宿縣一帶,亦成澤國。日軍第14師團6月7日攻占中牟,派騎兵聯隊於10日炸毀鄭州以南的京漢鐵路;第16師團第30旅團旅團長筱原次郎所率的挺進隊(步兵3個大隊)於6月12日炸毀了新鄭以南的京漢鐵路。由於水障的形成,日軍各部隊均停止了追擊。第14師團的一部被洪水圍於中牟縣城。日第2軍組織了1個工兵聯隊、6個工兵中隊的救援隊,用大批舟艇援救其被困部隊。位於泛濫區中心的日軍第16師團一部來不及撤走的車輛、火炮、戰車等重武器均沉於水底,並衝走、淹死一批士兵。日軍航空兵以飛機投食物、醫藥及救生設備共61噸半。位於泛濫區以東的日軍也迅速後撤。被洪水隔於新鄭以南的第16師團第30旅團的5個大隊就地組織防禦,也是靠空投解決軍需物資,最後由日軍第2軍派出的船艇隊將其撤回。6月15日,大本營令關東軍的混成第3旅團及混成第13旅團乘車返回東北。17日第2軍進行如下部署:(1)第14師團在開封、蘭封集結。(2)第16師團在杞縣、睢縣、寧陵間集結。(3)第10師團主力在夏邑、會亭集、永城附近集結。隻要水害涉及不到,即應以一部兵力盡可能長期保持柘城、鹿邑、亳州、渦陽地區。黃河決口,使日軍“華北方麵軍”違背大本營指示越過限製的追擊被擋住了,使日軍進行武漢會戰的進軍路線也改變了,退至鄭州一帶的中*隊也免去被追擊之苦了。可是應該由中*隊保護的幾十萬中國老百姓卻因此而喪生,上千萬人傾家蕩產。國民政府十分清楚此舉在政治、經濟以及道德上的影響,所以在掘口放水的同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就對外宣傳:“敵占據開封後,繼續西犯,連日在中牟附近血戰。因我軍誓死抵抗,且陣地堅固,敵終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將黃河大堤掘口,以圖衝毀我陣地,淹斃我大軍。”蔣介石於6月11日又致電程潛,指令…:第一,須向民眾宣傳是敵機炸毀了黃河堤。第二,須詳察泛濫情況,利用為第一線的陣地障礙,並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線。第三,第一線各部須同民眾合作築堤,導水向東南流入淮河,以確保平漢線交通。對千千萬萬無家可歸、無飯可食的人民,則未提及如何處置。整個徐州會戰(包括豫東作戰)至此結束。中*隊總計傷亡10餘萬人。日軍總計傷亡約3.2萬人,僅日軍第2軍1個軍在6月29日於徐州開追悼會時,有姓名的戰死人員即達74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