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戰的影響“七七”事變以來,日軍長驅直入,雖在半年時間內侵占了平、津、華北及滬、寧等62萬平方公裏的中國土地,但在忻口、淞滬等許多戰役中都遭到中*隊的堅強抗擊,特別是在平型關戰鬥中曾被八路軍打死1000餘人,並未像日本陸相杉山元大將對日本天皇所誇“中國事變隻需1個月就可解決”,〔82〕或像其參謀本部製訂的《在華北使用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方案》所規定的“約三四個月時間”進行全麵戰爭,摧毀中國中央政權,〔83〕一舉解決中國問題。但日軍從未實施過戰役範圍的退卻行動,更未承認過戰鬥失敗,一直以“戰無不勝”的“皇軍”自居。台兒莊的戰鬥使日軍第10師團、第5師團這兩支號稱精銳的部隊在中*隊的包圍攻擊下倉皇退逃,連大批重型武器、軍需物資和士兵屍體都不得不遺棄戰場。對此,日本陸軍僅說是“破壞了日軍的傳統”,日本第2軍參謀岡本清福大佐隻承認日軍“一到台兒莊即陷入廣大敵人包圍之中……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所以我支隊撤退”,〔84〕都掩飾戰敗的事實。但經曆台兒莊戰鬥的日本士兵則有親身感受。如日軍第10師團第33旅團第63聯隊第2大隊的澀穀,僅就他個人所見到的該大隊局部戰況在日記中寫道:“我方死傷益見慘重,全不分晝夜嚴加防守,各中隊人數僅剩六七十人……大隊部無法支持……犧牲數百人生命占領的場所又被敵方奪去,我隊含著淚隨大隊部後撤,退卻時向戰死者暫時告別。”〔85〕作為第三方的美國人,則毫不客氣地說台兒莊戰鬥“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86〕當然,中*隊在台兒莊的勝利,僅僅是一次局部性的勝利,戰役本身對中日戰爭的全局並不可能起決定性作用,但它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以實際戰例證明日軍並非不可戰勝,從而鼓舞了國民政府及全國人民的抗戰意誌,增強了全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並消除了一些人的對日恐怖心理,而這正是中國進行持久抗戰所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之一。另外,台兒莊的勝利不僅使日軍開始重新估量中國的抗戰力量,同時也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的看法。當時英、美、法、蘇等許多國家的報紙都以大字標題刊登了中國台兒莊作戰勝利的消息,並紛紛發表評論。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麵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麵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87〕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日本大本營因兵力不足及準備不夠充分,在占領南京、太原後本來決定暫時停止進行大規模的進攻,製訂了所謂“戰局不擴大”方針,並下達了計劃,以爭取時間建立總體戰體製及擴大軍事力量。但由於台兒莊的失敗和侵華日軍當局為挽回麵子強烈要求擴大戰局,並由於發現中*隊大量集結徐州等情況,被動地改變了既定戰略方針,在兵力不足及準備並不充分的條件下決定提前進行徐州會戰。當時日軍尚未完成擴軍計劃,根本無法從國內增派軍隊,隻好從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侵華日軍中調集部隊。在華日軍共約15個師團的兵力,調至徐州作戰約10個師團,結果造成投入徐州會戰的兵力既不足以完成圍殲徐州附近五六十萬中*隊的戰略、戰役任務,而留置後方的兵力更有捉襟見肘之憂,連守備同蒲、平漢、京滬、膠濟、正太、津浦幾條鐵路幹線上的要點都不夠用。如第1軍抽調了平漢路高邑、安陽地區的第16師團和新鄉、焦作地區的第14師團去徐州作戰,致使冀南、晉南守備空虛,不僅被迫放棄了長治地區,而且導致已經占領晉南黃河北岸的第20師團遭到中國第二戰區部隊晝夜攻擊。這些中國部隊大多是在日軍進攻下已退至黃河以南、徐州會戰開始後又乘虛渡河返回晉南的。日軍第20師團被迫又放棄了蒲州(今永濟西)、芮城、平陸等地,保持運城、河津、聞喜,並將主力退縮至曲沃、侯馬、新絳地區固守。又由於第二戰區部隊破壞了鐵路和以炮擊控製了機場,日軍第20師團的補給完全中斷。當時日軍無任何兵力可供調動增援,不得不以空投進行補給,但飛機不足,無法滿足1個師團的需要,因此徐州會戰時期日軍第20師團不得不以搶掠民間糧食及以野菜、樹葉、青草充饑。事實上不僅第20師團陷於困境,而且華北被日軍占領的所有地區都呈現不穩。日軍因兵力缺少,隻能被動地進行防禦,完全沒有實施大規模出擊的能力,更談不上占領新區。
上述形勢對中*隊,特別是對第18集團軍(第八路軍)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根據地極為有利。***曾說過:日軍“將華北兵力集中於徐州,華北占領地就出了大空隙,給予遊擊戰爭以放手發展的機會。”〔88〕敵後戰場的開辟及遊擊戰的發展,反過來又牽製大量日軍,對正麵戰場起到了相互支援和相互配合的作用。“整個遊擊戰爭,在敵人後方所起的削弱敵人、鉗製敵人、妨礙敵人運輸的作用和給予全國正規軍和全國人民精神上的鼓勵等等,都是戰略上配合了正規戰爭”。〔89〕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陳誠在回答記者關於台兒莊戰勝的原因時也說:“山西境內我方有20萬之遊擊隊,遂使5師團之眾隻能據守同蒲路線,不敢遠離鐵道一步……故台兒莊之戰勝在戰略上觀察,乃各戰場我軍努力之總和,不可視為一戰區之勝利。”〔90〕這雖然是指台兒莊勝利,但對中國整個戰爭來說,從戰略意義上觀察,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正麵和敵後兩個戰場、正規戰與遊擊戰兩種作戰緊密配合、相互支援,才更有利於中國的持久抗戰。徐州會戰前期、後期兩種不同的結局,使國民政府及統帥部多數決策官員和將領進一步認識到日軍並非不可戰勝,雖然短期內尚不可能,但中國的抗戰最終必將勝利,從而進一步堅定了持久抗戰的信心和決心。此外,決心還來自希特勒對中國施加的新壓力:正當徐州會戰緊張進行之際,4月間德國宣布對中國禁運軍火,5月間又下令召回駐華軍事代表團,而英、美等國仍無實際上的援助,國民政府及統帥部感到依賴國際外力戰勝日本的希望暫時難以實現,認識到要靠自己進一步定下持久抗戰的決心,因此開始真正實行“向國內退軍”。〔91〕1938年6月9日,蔣介石發表聲明,宣稱當前戰局的重點不在於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防禦成功與否,今後的戰爭將在山嶽地帶進行等,並於同日下令在武漢的政府各機關、中央黨部、各大學及由滬遷來的工廠等向重慶、昆明轉移,最後完成以西南為大後方的戰略部署,徹底貫徹執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方針,表示“始終保持我軍之戰鬥力,而盡量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我軍達到持久抗戰之目的”。。.。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