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 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3(1 / 3)

一七九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3

(林晨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本來這個故事很長很長,倡導啦抗戰八年都不會結束。(請記住我w

他會建立一支強大無比的軍隊,會率軍攻入日本本土,將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還給那些禽獸。而且,此後的日本四島,將會被奴化教育所籠罩,他們,永遠是卑賤的下等人。翻盤曆史?抱歉,他們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不過,現在這些都完了,這本書,完結了。迫於現實的原因,實在是寫不下去了,畢竟,我要吃飯,要養活自己啊

說一句,寫這麼多字數,不是為了騙起點的全勤獎,全勤獎要求每天要更五千以上呢我中間停了好幾天,怎麼著也不可能拿了。之所以會加上後麵這些資料,隻是為了,給一個不完整的結局吧)

(二)經驗與教訓徐州會戰之前,中*隊所采取的基本上是單純的陣地防禦戰,自己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加以武器裝備等不如日軍,所以每戰輒敗。經過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中國統帥部接受了以往的教訓,開始改用攻勢防禦新方針,即將陣地戰的守勢與運動戰的攻勢及遊擊戰的襲擾密切結合。在預選的戰場地區,以一部兵力固守陣地,吸引和消耗敵人;以一部兵力遊擊敵後,破壞交通,襲擾據點,牽製敵人;以主力兵團迂回敵軍側背,實施強有力的攻擊,從而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於被動中爭取主動。台兒莊戰鬥、臨沂戰鬥以及序戰階段的淮河阻擊戰鬥,都是在這種作戰指導下獲得勝利的。第五戰區成立時製訂的作戰計劃,本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一線兵團阻止日軍於黃河北岸,遲滯其南進速度,以爭取時間並掩護第二線兵團的集結及部署。第二階段是第一線兵團撤至萊蕪、泰安山區一線防守,協同第二線兵團在兗州、濟寧地區與日軍會戰。第三階段是在徐州附近進行戰役決戰。決戰的作戰指導是“以極少數部隊據守核心,以戰區全力之大部”在津浦路兩側開展遊擊攻勢作戰,側擊敵人。但是由於韓複榘的不戰而退,使這一符合持久消耗戰戰略的作戰計劃流產。在第五戰區兵力遠未集結之前,日軍就深入濟寧、鄒縣之線。為了遏製日軍的前進勢頭,第五戰區又采取了“以攻為守”的作戰指導,發動魯南反擊戰,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反攻濟寧、汶上,令孫震第22集團軍反攻鄒縣、兩下店。由於中*隊缺少攻堅必須的強大火力,對裝備精良,有飛機、坦克支援,並占領據點的日軍進行攻堅戰,實在是力不能及,難以成功,很快即被日軍擊敗。日軍乘勢進擊,戰局迅速發展至作戰計劃中第三階段的形勢。台兒莊戰鬥,第五戰區基本上是按照第三階段計劃,以攻勢防禦的思想指導作戰的:令孫連仲第2集團軍堅守陣地,從正麵吸引和消耗敵人;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向東、向南出擊,切斷津浦路並南下至棗莊地區敵人;令主力兵團——湯恩伯第20軍團迂回至向城、蘭陵及抱犢崮一帶。這一方麵切斷日軍磯穀第10師團與板垣第5師團的聯係,一方麵對進攻台兒莊的日軍實施強有力的側背攻擊。擔任陣地戰的第2集團軍,也不是全部投入防守,而是僅以池峰城第31師固守台兒莊,將黃樵鬆第27師及張金照第30師分別配置於城東、城西兩側,不斷組織正麵或側翼的反擊,使日軍必須經常分兵應戰,無法集中全力攻擊台兒莊。正是在這種作戰指導下,終於使進攻台兒莊的兩支日軍潰敗而逃,獲得了台兒莊大捷的勝利。百度搜索讀看看更新?最快最穩定)臨沂戰鬥中,徐祖詒的作戰指導與台兒莊的作戰指導基本相同:令龐炳勳第40軍依托城東、城北既設陣地進行固守,牽製敵人,令張自忠第59軍前出至茶葉山、船流、諸葛城一線,由西向東對敵人側背進行攻擊;爾後第40軍發起反擊,在兩軍全力夾擊下,使日軍敗退湯頭,獲得了臨沂戰鬥的勝利。淮河阻擊戰時,也是由於第五戰區令韋雲淞第31軍和周祖晃第7軍與正麵反擊的張自忠第59軍相配合,向敵人側背鳳陽、明光等地實施攻擊,才使日軍撤回淮河以南,從而取得成功。但是部分高級指揮官缺乏全局觀念,各兵團間戰役協同不密切,使台兒莊戰鬥雖獲得勝利而不能殲滅更多敵人。

第五戰區的攻勢防禦,成敗的關鍵是第2集團軍能否在陣地戰中吸引並抵住敵人的進攻、第20軍團能否在運動戰中及時向敵側背予以堅強有力的進攻。第2集團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英勇頑強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但第20軍團未能按規定的時間及時進行側擊。3月22日,湯恩伯依照戰區指示下達了於24日拂曉發動進攻的命令,第31師遵令行動,與日軍遭遇後逐次撤退至台兒莊抵抗。湯恩伯讓自己的第20軍團令第52軍24日由集結地向城向進攻出發地位的郭裏集、鵓鴿窩一線前進,將第85軍控製在抱犢崮山區。25日,第52軍殲滅了郭裏集的日軍1個中隊,第2師驅逐了棗莊外圍日軍1個警戒小隊,此後並沒有繼續向嶧、棗進攻日軍;當發現日軍第10聯隊向棗莊轉移時,相反地僅留1個營多些的兵力“欺騙敵人”,主力則東撤山區,致日軍第63聯隊主力順利南下,加強了對台兒莊的攻勢。盡管有過一旦台兒莊被攻立即支援的許諾,盡管孫連仲急電請援,湯恩伯均未采取行動。據戰後寫成的《戰鬥詳報》,他的理由是:“本軍團既已置於犯台(台兒莊)敵之側背,當然有選定時機及地域的自由,以判斷敵主力之行動為根據,而予以徹底之打擊”,〔93〕完全忘記了自己僅僅是全局中的一個局部。李宗仁見湯恩伯始終按兵不動,3月28日夜不得不電令湯恩伯放棄攻擊嶧縣、棗莊計劃,迅即南下先殲滅台兒莊之敵。據說又由白崇禧敦請蔣介石親自下令,〔94〕湯恩伯才“調整部署,從事對台兒莊之攻擊準備,3月29日其兩軍分別在青山附近集結完畢”。〔95〕第52軍先進至獐山以東地區,“3月31日下午,湯恩伯方率85軍到達台兒莊東北之河南頭、楊家油一帶,經與52軍軍長關麟徵研究後,決定第85軍從4月1日起在52軍左翼展開向台兒莊之敵攻擊前進”。〔96〕雖然孫連仲各師在苦戰中堅持住了陣地,但最好的戰機已經失去,阪本支隊已由臨沂進至向城。湯恩伯認為“台兒莊與向城之間,隻是魯南山麓以外的小起伏地,並無險阻可以爭取時間”,為了不做日軍炮火下的“大群肉彈”和“保持行動的自由,掌握主動”,又“采取了斷然處置”,把全軍團“一律由內線轉為外線”,〔97〕讓阪本支隊與瀨穀支隊會師於台兒莊以東地區。以後,第20軍團各師確實向日軍進行了英勇、堅強的進攻,不過這時已發展為第2集團軍與日軍第10師團瀨穀支隊的戰鬥,第20軍團與日軍第5師團的阪本支隊戰鬥,與原來的攻勢防禦計劃有所不同,敵人的兵力增加了1倍,於是僅能擊潰敵人而不能包圍殲滅敵人。當敵人按自己的退卻計劃撤逃至嶧縣、棗莊地區,既靠攏了主力,又占領了有利地形,依托工事改為守勢作戰時,再責備傷亡極大的追擊部隊作戰不力、未能消滅敗退殘敵,就未免有苛求之嫌了。有的評論者認為國民政府軍隊派係複雜,造成了各部隊常常協同不好。這有一定道理。但從軍事角度看,高級將領在作戰指導上缺乏全局觀念,當為重要因素。事實上,在同為中央嫡係的部隊中也往往發生類似事情。如豫東戰鬥時,正當日軍第14師團陷於第一戰區主力部隊包圍之中、瀕於被殲的關鍵時刻,擔任阻擊第16師團西進的第8軍軍長黃傑無視戰區長官令其死守歸德的命令,擅自率主力撤退,功虧一簣,不僅未能殲滅敵第14師團,反而形成全線大撤退。另外,臨沂戰鬥中也有缺乏全局觀念,導致作戰指導喪失戰機的情況。日軍猛攻臨沂,第五戰區速調第133旅及第13軍騎兵團馳援,但此時日軍阪本支隊已停止進攻,奉命率主力增援台兒莊。作為第五戰區的長官代表、坐鎮臨沂的參謀長徐祖詒也和張自忠、龐炳勳一樣,局限於考慮臨沂一地情況,對敵人主力並未戰敗而突然脫離戰場的情況既不進行分析判斷,更不進行偵察搜索,竟以不被攻擊為滿足,致電李宗仁:“臨沂之敵自昨晚攻擊受挫,確已向沂河東岸湯頭鎮退卻,現以新到之王旅及湯部騎兵相機追擊,與敵保持接觸。”〔98〕直至4月1日阪本支隊主力出現於向城、已與第20軍團作戰時,張自忠軍的《戰鬥詳報》還說:“敵之交戰部隊係板垣第5師團之大場42聯隊及鈴木第6聯隊……等,兵力約七八千人”,“軍之任務為確保臨沂……對敵攻擊,勝利殊無把握”,決心占領陣地防守,仍未覺察敵軍主力去向。蔣介石致電批評張自忠:“臨沂之敵得自由轉用於向城、蘭陵鎮方麵,實該軍之恥。”徐祖詒總結說:“軍以下各部隊長均未能明了自身戰鬥間的責任,成機械式之行動,惟上級之命是從,故致誤戰機。”〔99〕話說得都很有道理,不過包括他們自己在內,在作戰指導上都缺乏全局和發展的觀念。戰役指導違背戰略方針,是造成會戰後期數十萬大軍倉促突圍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