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天的炮火和硝煙,身亡士兵的屍體漂浮在海麵之上,灘頭到處都是被遺棄的物品,美軍士兵的屍體隨著海浪來回的翻滾,後續的士兵必須在海中踩著同伴的屍體向前爬,而從高地上德國人傾瀉下的彈雨很快又將他們變成了屍體。
奧馬哈海灘同猶他海灘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如果說猶他灘頭是地獄的話,那麼奧馬哈海灘絕對將會是地獄的第十九層。
在曆史上奧馬哈海灘是五個登陸灘頭中損失最慘重的,一向有“血腥的奧馬哈”之稱。宋雨航聽著電台內美軍指揮官撕心裂肺的呼喊,他突然想起了後世1994年紀念諾曼底登陸五十周年的會址就設在奧馬哈海灘上,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的經典戰爭影片《拯救大兵雷恩》的片頭那二十多分鍾令人震撼的戰爭場麵,反映的正是奧馬哈灘頭上所發生的慘烈戰鬥。
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美軍二個團幾乎全部被德國人壓製在了水中或是運輸艇的殘骸邊,不得已艾森豪威爾下令第五軍繼續派出預備隊,與猶他灘頭血戰至死不退頑強前進的中國遠征軍相比,艾森豪威爾為美國陸軍的表現感到無比的羞愧,但是同時也慶幸他堅持要宋雨航親自指揮他的遠征軍參加此次登陸作戰。
奧馬哈位於猶他海灘的東麵,科湯坦半島南端維爾河口到貝辛港之間長6.4千米的海灘,海岸是三十多米高的懸崖陡坡,有四個被海水衝刷出的深穀,成為通向內陸的天然出口,海灘上高低潮之間的落差約為270米,海灘是硬質沙地,上麵築有高聳的鵝卵石堤岸,後麵是沙丘,草地,樹林,唯一通向內陸的道路沿途有三個小村子,村舍都是用厚石砌成,四周是一片田野,田間土埂上長滿了小樹,這就是諾曼底地區特有的樹籬地形,易守難攻。
德軍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構築防禦工事,在低潮線到高潮線之間設置了三道障礙物,還混雜有大量水雷,在卵石堤岸上築有混凝土堡壘,在堡壘前有蛇腹形鐵絲網和地雷,四個出口都用地雷和鋼筋水泥障礙物封死。海岸上有16個堅固支撐點,配有機槍和反坦克炮,懸崖上還構築暗堡,內有威力極強的88mm火炮,炮火殺傷範圍可以覆蓋整個海灘,在****角懸崖上還有6門155mm海岸炮,對海上軍艦的活動構成極大威脅。
盟軍之所以選擇這裏登陸,是因為從維爾河口到阿羅門奇之間正處在美軍猶他海灘和英軍海灘當中,位置非常重要,而這段32千米長的海岸隻有這一段還勉強可以登陸,其餘地段都是懸崖絕壁根本無法登陸。此外盟軍認為這裏的守軍是第716海防師的一個團,既無裝甲部隊,又無機動車輛,士兵又多是後備役,戰鬥力很差。實際上,3月中旬隆美爾為加強諾曼底地區的防禦力量,從聖洛調來精銳的野戰部隊第352步兵師,該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部署在奧馬哈,而盟軍情報機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才查明第352師的去向,為時已晚。
在奧馬哈登陸的是美軍第5軍第1師和第29師的各一個團。由霍爾海軍少將指揮的O編隊負責運送。2月26日三時到達換乘區,當時海麵上風力五級,浪高12米,有10艘登陸艇因風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載300名士兵就在海麵上掙紮。沒有翻沉的登陸艇上的士兵絕大多數人都暈了船,再加上海水打進艇內,士兵們又冷又濕,當到達海灘時,士兵們已經精疲力盡。
更糟糕的是盟軍在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中,最初為達成戰術上的突然性,在預先航空火力準備時沒有對這一地區進行轟炸。2月26日五時五十分,由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組成的艦炮火力支援艦隊實施四十分鍾的艦炮火力準備,可由於害怕****角德軍岸炮射擊,軍艦隻是在遠距離上進行射擊,準確率很低。
六時由480架B—26轟炸機對德軍防禦陣地進行直接航空火力準備,投彈達1285噸,但當時雲層又低又厚,飛行員怕誤傷己方部隊,故意延遲30秒投彈,結果1285噸炸彈都落在5千米外,所以德軍的防禦工事和火力點大都完好無損,當盟軍的火力準備剛一結束,德軍的炮火就開始射擊了。
計劃伴隨登陸兵上陸提供及時火力支援的水陸坦克,在西段的32輛中有27輛在下水後的幾分鍾裏就因風浪太大而沉沒,餘下的5輛中有2輛是駕駛員技術高超戰勝風浪駛上海灘的,另3輛要歸功於一位坦克登陸艇長的主動精神,他見第一輛坦克剛下水就在風浪中沉沒,立即命令關上艇首門,將餘下的3輛直接送上海灘。(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