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脊梁——明朝(一)(1 / 1)

要說到明朝,必須從元末開始講起。

當時的皇上元惠宗,貪圖享樂,大興土木,致使賦稅連年上漲,人民苦不堪言。百姓:*****的,不讓我們活了?那就反了。1344年(元至正四年)黃河在曹縣白茅堤北決,豫東、魯西南皆罹水患,接著洪水沿會通河、北清河,泛濫於兩河沿岸的濟南、河間等地域。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經賈魯的治理,形成了一條由河南封丘東流至徐州奪泗入淮的黃河幹道,史稱“賈魯河”,人們在泥沙中找到了一個單眼石怪,就說:“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框框全起義了。此時我認為必須講到一個人了,他就是:朱重八。是的,此時朱重八還沒有改名。他父母雙亡,年幼入寺做和尚。但沒多久,天下大旱。沒辦法隻能去化緣了(講人話就是去做乞丐要飯)。當他回到寺廟一年左右,就石人一隻眼了。他也跟著郭子興起義了。當時憑借著吃苦耐勞,不惜名利的性格,成功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便把自己的幹女兒(即後來的馬皇後)許配給朱元璋,意圖控製他,留於軍中。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朱元璋徹底想要離開郭子興的念頭能付諸於實際。便帶了24人(有徐達等人)離開了。經過了他的努力,隊伍很快就發展起來了。中間的過程就不講了,篇幅很長。最後的結果你們知道一下就完全可以了: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朱元璋稱帝。

其實元朝的滅亡是有原因的: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但它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元朝的疆域非常大,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元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頻繁發動戰爭。整個元朝統治期間沒有戰爭記錄的年份僅有22年,其中連續沒有發生戰爭的時間最長都沒有超過三年,而戰爭打的就是錢和糧,消耗極為巨大,長期戰爭必然導致國庫空虛,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在元朝統治期間,全國各地幾乎每一年都會爆發農民起義,再加上元朝對外發動的各種戰爭,元朝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元朝發動的戰爭破壞性極大,所到之處基本上都變成一片焦土,大都會實行“屠城”政策,嚴重破壞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得不到發展。元朝基本上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統治者也不可能集中精力去發展經濟,因此整個元朝統治期間經濟發展嚴重倒退,經濟發展水平從來沒有超過宋朝時期,底層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元朝經濟成就最突出的也就是棉花的推廣種植以及棉紡手工業的發展。

3、元朝政局動蕩。元朝統治期間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就出現過十位皇帝,帝王頻繁更迭無形中削弱了其內部的凝聚力,導致政局極為動蕩。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接班人選,但僅在位13年就死了。成宗死後,武宗繼位,並立了其弟仁宗為太子,約定仁宗死後再由武宗子嗣繼位。但元仁宗違背約定,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後代,沒有傳給武宗子嗣,從而引發了一係列宮廷政變。

4、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極端孤立。元朝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統治,將全國人口分為四等人:蒙古人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則為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為元後方根據地的雲南人就為三等“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不分種族均為“南人”或“蠻人”。這樣的政策導致當最高層的蒙古人與最底層的南人發生衝突時,由於“南人”的組成中有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小地主、知識分子等,所包含的人口極為龐大,就變成了兩大民族人口的對抗,蒙古人就被徹底孤立。

常年戰爭、經濟停滯、政局動蕩、民族歧視導致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在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農民起義軍隊伍的打擊下,元朝建立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