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陳鵬程就來到了原始世界台地下方右側的工棚內,在檢查完設備沒有問題後,就把20台設備開了機,6台機器人不斷地往設備的傳送帶上放置紅薯。

由於一台機器24小時隻能加工100噸紅薯,1個小時內20台機器最多加工100多噸。

同時陳鵬程把這20台設備的傳送帶都改造為一個進料口,所以6個機器人給這20台紅薯粉加工設備添加紅薯原料是忙的過來的。

陳鵬程時刻監督著工作進度,並且駕駛著小型拖拉機不停的從台地正下方的“紅薯山”源源不斷地運輸紅薯到倒在設備的傳送帶上,5分鍾一趟,一趟5噸,一個小時能傾倒紅薯60噸,剩下的就靠著機器人搬運了。

每台設備後方儲存澱粉的容器大約能儲存10噸左右,也就是說每加工50噸的紅薯,陳鵬程就要清空一次澱粉容器。

但人是鐵,飯是鋼,做任何事情都要吃飯和休息,陳鵬程計劃每天隻加工12個小時的紅薯,大約能加工1000噸的紅薯,剩下的時間就用來給生產澱粉掃尾和進行必要的休息。

掃尾就是12個小時紅薯加工設備運行結束後,陳鵬程和機器人一起挨個把容器裏的澱粉裝袋打包,運回現實世界的倉庫內儲存。

同時把堆成小山似的紅薯殘渣給撒的周圍開墾過的黑土地上,以增加黑土地的肥力。

這些工作大約需要花費3個小時左右,陳鵬程隻需要打打輔助,主要由機器人完成。

然後第二天一早繼續重複相同的工作。第二天起床,陳鵬程就感覺腰酸背痛,確實不能再幹體力活了,所以所有的工序都讓這6台機器人幹了。

陳鵬程不參與加工,生產的效率也低了很多,第二天一天下來,隻加工了800噸紅薯,生產了160噸的澱粉。

這個效率陳鵬程也還算滿意,畢竟按照800噸每天的效率,也隻要花費32天左右,就能把所有的紅薯給消耗完。

眼看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現實世界倉庫裏的紅薯粉也越堆越多,陳鵬程也開始為這些紅薯粉的銷路犯愁,畢竟陳鵬程加工紅薯粉也是為了彌補損失,紅薯粉的最終歸屬就是要變成鈔票存到陳鵬程的銀行賬戶裏。

但目前陳鵬程對這些堆積如山的紅薯澱粉怎麼處置也是毫無頭緒,畢竟祖上三代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身體裏沒得多少商業基因。

在開發原始世界之前,陳鵬程連上菜市場買個菜都要緊張半天,因為他不會還價,經常被菜市場的商家坑。

這時候,母親金香玉喊陳鵬程吃飯了,陳鵬程到了現實世界的家中,看到今天吃的是肉絲粉條。

陳鵬程看到粉條突然想起,粉條就是澱粉加工而來的,而且味道非常不錯,在陳鵬程家鄉這一帶是每個家庭必備的一種食物。

陳鵬程邊吃邊問他母親:“媽,你會用紅薯澱粉做粉條麼?我想嚐嚐倉庫內的紅薯粉做的粉條。”

母親金香玉回答說:“會的,就是把紅薯澱粉放在蒸籠上蒸熟,再用刨刀一圈圈的在蒸熟的澱粉餅上把濕潤的粉條給刨下來,曬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