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甄認真的道,“昨晚她提到要主動獻刀時我就跟她說過,時間緊迫情況危急,可能皇兄等不了他們太久,會在他們還沒來得及獻刀前就下了征召令。可她卻說,皇兄你會等的,至少會等個三兩日,給她們留下主動獻刀的時間。”

皇帝被吳甄的話吸引了,“快告訴我,她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別說朕了,就連你原本也是覺得立刻下征召令最為穩妥的。”

吳甄一臉敬佩,“她說,皇兄您作為帝王肯定眼光長遠,我們可不能把陛下想得那麼沒格局。隻有讓為朝廷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都得到應有的榮耀和利益,以後我朝的子民才會有什麼好的都先想著貢獻給朝廷。

這次獻刀除了本身的意義,還等於給天下人一個信息,就是忠於家國,有什麼好的計策或良方,都該先想著貢獻給國家,而國家也不會讓他們寒心。沒想到一個才十二歲的丫頭竟比我看得更深,臣弟實在慚愧。”

吳甄臉上的敬佩也並不全是為了幫楊怡和楊毅爭取而裝的,他之前確實也沒想到這麼多。

畢竟以他皇族的身份,覺得什麼有利於國家,那百姓都應該無條件貢獻,雖然肯定會有一定的獎賞。

但如果通過獻刀獻鍛造之法而大加賞賜,並讓全國的民眾都知曉,以後有很多對國家有利的,才會有更多百姓願意主動貢獻出來。

所以他對楊怡的高瞻遠矚還是充滿了敬佩的。

果然,皇帝也陷入了沉思。

就在皇帝還沒想好時,有幾個小太監把甲衣抬進了西暖閣,並利索的把五十件皮甲疊好。

“還是你來吧!”皇帝也知道想要試出這刀真正的威力,還得個會功夫的來才行。

這幾個小太監雖然也是每天幹活,可這力氣哪有像靖王那樣上過戰場習過內家功夫的人大?

拿回橫刀,吳甄一刀劈下,甲衣和凳子應聲從中斷開。

皇帝眼睛瞪得圓鼓鼓的,整個人騰的一下站起來,趕緊從座位走出來,快步行至斷甲旁檢查,一臉興奮,“好刀!果然是好刀!”

聽到和見到真不是一回事。

每年都有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和討好上官和皇帝,都會搜羅些奇珍異寶或所謂對家國有利的玩意,年年聽到都有期待,最後也不過如此,所以皇帝早就對這類“獻寶”保留很多期待。

而現在這把寶刀,不僅超出了他的期待,它還是對國家幫助特別大的“寶”。

打鐵技術的飛躍式提高不止能影響國家戰爭,還對農事有著重要的幫助。

農戶們的農具強韌度不夠,損耗很大,對他們來說,更換農具是很大的一塊消耗。

而且農具不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種植,然後影響到秋收的結果,最後影響到國家的稅收。

畢竟是坐在皇位的人,天下大事無非戰爭和收稅,但凡跟這兩樣有關係的,他都有敏銳的嗅覺。

“這楊家庶子立了大功,當重賞!”再結合剛才吳甄說那楊家庶女的話,皇帝現在毫不猶豫的決定要重重的封賞楊家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