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幫客人“喚醒關鍵體驗”(2 / 2)

貝貝外婆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趕緊說:“對啊對啊!你看,這麼簡單的個意思,怎麼說都跟她說不明白!”

貝貝媽剛要開口爭辯什麼,李欣就趕緊將目光轉到了她的臉上,認真地說:“貝貝媽的考慮,我也聽明白了,你觀察得很細致,發現孩子來到‘物權意識敏感期’了,所以就不願意粗暴拒絕孩子對物權歸屬的確認需求,而是希望真正有效地讓孩子學會如何判斷物品的實際所有權,對吧?”

貝貝媽終於長舒一口氣,“對,就是這個意思。”

貝貝外婆聽到這裏,卻又有點不滿意了,“小李老師,你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你說我倆說得都有道理,那要怎麼做,又該聽誰的呢?”

李欣:“阿姨,其實我們可以試試,都用‘如實反饋’的方法來回應孩子的物權確認,就好了。比如,您覺得孩子對著不屬於他的東西也說‘我的’,是不妥當的,那您就可以拿真正屬於他的東西來給孩子,並給孩子比較一下,這兩樣東西的物權歸屬不同在哪裏、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

就拿貝貝的玩具,和貝貝媽的手機來舉例吧。如果開始,貝貝媽隻是跟貝貝說,‘這是媽媽的手機,不是貝貝的’,那可能貝貝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肯放手;但後來,貝貝媽拿了真正屬於貝貝的玩具來了,將兩樣東西擺在一起,再跟貝貝溝通這點,貝貝就也會發現其中的不同:

玩具是自己更熟悉、用過更多時間、且家長說過是給貝貝買的,手機一直都是媽媽在用的、從來沒說過給貝貝,所以,他可以從這裏的差別上理解到,玩具才是‘我的’,手機的確‘不是我的’。”

貝貝外婆有點不屑:“這麼點兒小事兒,還需要說這麼細啊?”

李欣按照此前梳理過的“喚醒關鍵體驗”思路,緩緩地繼續講:“阿姨,我理解,對我們成年人來說,判斷物權歸屬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兒了,就像我們說漢語習慣了,要是初學說話的孩子問我們‘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不那麼說?’,我們也很難馬上回答出來,對吧?

這種問題,隻能嚐試去站在初學者的角度上考慮,才能想到怎麼回答。這的確是不容易的。但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我們也不能無視啊,您說呢?”

貝貝媽見老人家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了,就趕緊說:“對啊對啊,媽媽,你想一想,我小時候,是不是有段時間,對你給我的東西特別沒有安全感?總是畏畏縮縮、還一拿到零花錢就要花好多時間去數錢?或者拿到什麼好吃的就迫不及待地趕緊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