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25mm
炮管長度:1500mm(L60)
俯仰角度:-5to+80度
方位射界:360度或根據艦艇安裝位置射界調
整彈丸初速:860m/sec
全炮重量:—
裝彈量:15發彈匣
對空射程:7500m
對空射高:5250m
發射速度:440發/分
96式25mm高射機關炮的聯裝型,隻海軍裝備,用於要地或艦艇防空,火力密度比單裝要高,但日本海軍聯裝96式25mm高射機關炮的裝備數量很少,絕大多數是三聯裝的丙型。
96三聯裝25mm高射機關炮
(海軍,你還能再坑些嗎???)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25mm
炮管長度:1500mm(L60)
俯仰角度:-5to+80度
方位射界:360度或根據艦艇安裝位置射界調整
彈丸初速:860m/sec
全炮重量:—
裝彈量:15發彈匣
對空射程:7500m
對空射高:5250m
發射速度:660發/分
96式25mm高射機關炮的三聯裝型,僅海軍裝備,用於要地或艦艇防空,由於設計與炮手配置不合理,這種高射炮隻在第1個齊射有較大火力密度,連續射擊時與單裝炮火力密度無差別,相對單裝的96式25mm高射機關炮也根本就是浪費空間,浪費資源,浪費成本,卻沒有什麼實際性能進步的產品,然而日本海軍裝備的絕大多數高射機關炮都是這個三聯裝的25mm高射機關炮。
98式20mm高射機關炮
(果然看不起“土包子”陸軍。)
服役年代:1938—1945
口徑:20mm
炮管長度:1400mm(L70)
俯仰角度:-5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初速:950m/sec
全炮重量:373kg
裝彈量:20發彈匣
對空射程:5500m
對空射高:3500m
發射速度:300發/分
主要用於野戰防空也可以射擊地麵目標,彈種與97式步兵自動炮可以通用,由於身管更長,射擊地麵裝甲武器時穿透威力比97式步兵自動炮更大,這種高射機關炮是以瑞士厄立空20mm高射機關炮為藍本研製的,性能十分優良,在防空能力方麵遠比96式25mm高射機關炮強的多,但由於此炮為陸軍獨立製造,而海軍一貫瞧不起陸軍,所以海軍抵死也不裝備這種高射機炮,堅持隻裝備防空效能低下的96式25mm高射機關炮,這就造成了海軍艦艇近層防空能力極其低下,根本無法有效抗衡敵機轟炸的局麵,結果日本海軍最終大敗。
1式37mm高射機關炮
(我對海軍已經無語了。)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徑:37mm
炮管長度:2112mm(L57)
俯仰角度:-5to+80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初速:—
全炮重量:1570kg
裝彈量:—
對空射程:—
對空射高:—
發射速度:—
主要用於野戰防空與要地防空也可以射擊地麵目標,這種高射機關炮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是日本陸軍獨立開發的高射機關炮,公認的戰爭期間日軍性能最好的高射機關炮,但海軍堅持不用,戰後美國人視察了1式37mm高射機關炮後認為如果日本海軍艦艇裝備了1式37mm高射機關炮,日軍艦艇的防空能力將成倍提高,很多海戰的結局都要改寫了,將會對戰局帶來重大影響。
大正11年式75mm高射炮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度:2562mm(L34)
俯仰角度:0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6.5kg
彈丸初速:525m/sec
全炮重量:2061kg
對地射程:10900m
對空射程:7900m
對空射高:6650m
用於野戰防空,要地防空,是日本陸軍第一種高射炮,當時可算十分先進,但戰爭爆發時已經過時,該炮的反應速度與彈丸初速,難以對付戰時的高速飛機,戰場上經常是當作壓製火炮使用,用來炮擊地麵目標
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
(鬼子版的“88炮”)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度:4200mm(L40)
俯仰角度:0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16kg
彈丸初速:700m/sec
全炮重量:5194kg
對地射程:16900m
對空射程:—
對空射高:10500m
用於野戰防空,要地防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種高射炮對大多數型號的美軍重轟炸機仍有一定威脅。此外,日軍1941年製造的100式100噸重戰車也是選用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作為主炮,稱做14年式105mm戰車炮,此炮用於反戰車那還是非常有威力的,足以擊毀盟軍的重型坦克。
88式75mm高射炮
服役年代:1927—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度:3312mm(L44)
俯仰角度:0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6.54kg
彈丸初速:720m/sec
全炮重量:2450kg
對地射程:14800m
對空射程:12100m
對空射高:9100m
用於野戰防空,要地防空,是日本陸軍戰爭期間主力75mm高射炮,服役時是當時世界性能最好的75mm高射炮之一,但戰爭爆發時防空性能已顯落後,對付高速飛機很吃力,也無法有效攻擊高空轟炸機,戰場上也可當作壓製火炮使用,戰爭末期除了防空以外最重要的任務實際是充當反戰車火炮,戰爭末期的4式中戰車就擬采用88式75mm高射炮作為主炮,稱做4式戰車炮,可以在1000米距離輕鬆貫穿美軍M4中型坦克的炮塔護盾,不過4式中戰車最後裝的是威力更大的4式75mm高射炮,被稱做5式75mm戰車炮。
99式88mm高射炮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徑:88mm
炮管長度:3959mm(L44.9)
俯仰角度:-11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9kg
彈丸初速:800m/sec
全炮重量:6500kg
對地射程:15700m
對空射程:—
對空射高:10420m
用於野戰防空,要地防空,是日本陸軍根據在中國繳獲的德國海軍型L44身管88mm高射炮製造,性能比原炮有所提高,但比德國陸軍L56身管的88mm高射炮仍有一定威力差距,戰爭末期還準備裝在5式中戰車上,稱做5式88mm戰車炮,不過最後日軍選用了穿甲威力基本相同,但精度更好的4式75mm高射炮作為4式與5式中戰車的主炮。
3式120mm高射炮
服役年代:1943—1945
口徑:120mm
炮管長度:6710mm(L56)
俯仰角度:8to+90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23.4kg
彈丸初速:853m/sec
全炮重量:19808kg
對地射程:—
對空射程:—
對空射高:14000m
用於要地防空,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能夠對抗B29高空轟炸的主力高射炮,全部部署於本土地區,但數量實在太少,全國總共隻有120門,因此戰果有限。
4式75mm高射炮
(看著像“紅警”裏麵的高射炮。)
服役年代:1944—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度:4230mm(L56.4)
俯仰角度:0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6.25kg
彈丸初速:860m/sec
全炮重量:5850kg
對地射程:17600m
對空射程:15000m
對空射高:11000m
用於野戰防空,要地防空,是日本陸軍戰爭期間最先進的75mm高射炮,也是當時世界性能最好的75mm高射炮之一,精度,射程,威力,反應速度都屬世界一流水準,但出現的太晚,戰時部署數量不大,全部部署於本土地區,在戰爭末期是日本重點生產的高射炮。
戰爭末期日軍的4式中戰車與5式中戰車最後都是采用4式75mm高射炮作為主炮,這種炮威力極大,有能力正麵擊毀盟軍重型坦克,被稱做5式75mm戰車炮
5式150mm高射炮
服役年代: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度:9000mm(L60)
俯仰角度:0to+85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80kg
彈丸初速:1000m/sec
全炮重量:50000kg
對地射程:—
對空射程:26000m
對空射高:>19000m
用於要地防空,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製造的超級高射炮,威力巨大,有自動裝彈機,射速高,精度高,是全球威力最強大的超級遠程高射炮,此炮發射的彈丸重量之大初速之高難以置信,用於攻擊高空的B29有特效,但戰爭結束前僅製造出了2門,全部部署在東京外圍一處高射炮陣地上,戰爭期間一共隻發射了幾十發炮彈,絕大部分是用於靶場試驗,隻有1發炮彈是對敵開火,1彈擊傷9800米高度飛行的B29轟炸機3架!
但這種高炮是炮壘安置,難以機動,美軍B29機群自從挨了那1彈後,轟炸東京就再沒有經過部署5式150mm高射炮的區域,因此5式150mm高射炮並沒有起到防衛東京不被B29轟炸的作用,根本原因是數量太少,不能環繞東京部署,否則B29根本無法對東京地區進行轟炸。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隻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之。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這使得它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左為大正十年式,右為八九式
東北軍奉天兵工廠,堪稱當時中國最先進和規模最大的兵工企業。這一工廠的建立,凝聚了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人的心血。1922年4月,張作霖在直奉大戰中敗北,痛定思痛,決心大辦兵工企業,改善部隊裝備。張作霖接受張學良的建議,將原奉天軍械廠改為東三省兵工廠。在沈陽市大東邊門外重新規劃,設立槍,炮彈,炮等三廠,由丹麥商家文德(Winther)公司承建,並派技師克力敦爾彌駐廠指導安裝,於庫房西側,修築站台,鋪設鐵軌,火車可直通廠內。此後,1926年至1928年再次擴充,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有機器8千餘部。由於其幾任督辦楊宇霆,韓麟春,藏式毅等均用人得當,該廠發展很快,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事變前已經能夠量產17式65輕機槍,13式79重機槍(均係仿造自日式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