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石油會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調查,把殖民地也包括在內的話,日本石油礦區麵積為350萬平方公裏,可以說石油在日本的領土上是到處都是。但是,具備工業開采價值的,就隻有本州島西北部秋田、新瀉一帶(兩地產油量占日本本土產油量的85﹪),以及北海道。此外,在日俄戰爭中占領的樺太島(庫頁島)的南部和台灣島的中央山脈地區也發現過石油的蹤跡。1930年日本的石油產量是北海道7500噸,台灣3.2萬噸,北樺太石油租借地19.3萬噸,本州22.6萬噸,合計45.9萬噸。
日本石油公司開采的礦井無法超過500米,1930年從美國引進了加利福尼亞式的深井技術,方可鑽深1500米至2000米深的油井,但是沒有將其用在石油勘探領域裏。中國的大慶油田油層深度普遍在1500米以下,日本石油會社雖然在安達地區進行了勘測,終與失之交臂。歐美壟斷了世界石油的絕大部分,而剩下的主要石油產地,在日本手邊的,就隻有婆羅洲(分屬荷蘭和英國)的油田了。
從20世紀三十年代的技術水平來看,全部算上,日本的石油生產能力最高可以達到67萬噸/年。日本海軍在1931年做過保守預測,推斷此後5年內,日本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壓到每年250萬噸,即使這樣,還有每年183萬噸的巨大缺口,需要從國外獲得石油來彌補,如日本開戰,這個來源會立即中斷。那就隻有一個辦法,搶。日本海軍必須在對美開戰之初甚至對美開戰之前,就先出兵南下奪取婆羅洲油田。
截至1941年7月底美國實行對日石油禁運時,日本日均汽油消耗量約為1萬噸,年消耗量近500萬噸,而當時全國(包括占領區)石油儲備僅為800萬噸。美國的石油禁運事實上把自己和日本都推到了一個或戰或和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