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公主,派遣一個宗室女兒不就得了?
而劉徹看著後世王朝針對和親公主一事進行討論,麵子上也有些掛不住,當年高祖皇帝被圍困於白登之時,大漢朝便一直隻能屈尊於匈奴之威。
為了保得家國一時和平,和親公主遠嫁匈奴更是尋常易見之事,他雖然覺得懊惱,但也認同後世明皇所說,一時的屈服是無奈為之。
但既然後世記載中,他這一朝,傾全國之力打退匈奴,就是為了讓大漢朝真正的站立起來。
可他的後世子孫,又為何還會再有此和親來換取和平之舉?
大漢劉徹:敢問喬姑娘,你方才所說的,昭君出塞,是發生在我大漢時期?
是了,隻有他大漢時期最主力的敵人是匈奴。
其他王朝對戰的主力敵人皆是不同異族。
“武帝陛下所言不錯,昭君出塞,確實是發生在大漢朝時期,而且還是在武帝陛下之後的第三代皇帝執政時期。”
“但這一次的和親,與以往大漢朝為了邊境和平而被動和親的原因不同,雖然說在武帝陛下時期,舉全國之力討伐匈奴,所以到了元帝時期,匈奴已經不占上峰。”
“並且因為大漢朝的持續性打擊,匈奴內部也發生了急劇性的變化,那就是內部分裂,甚至一度出現了五單於並立的局麵,再經過不斷的爭鬥,最終分裂成了南北兩部。”
“數年之後,南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於和北匈奴郅支單於這對兄弟之間展開了一場大戰,南匈奴以失敗告終。”
“失敗之後的南匈奴於是向漢朝稱臣歸附,從此成為了大漢天子的臣子。”
“呼韓邪單於隨後親自到漢庭朝拜,為了能進一步獲得大漢朝的支持,自請為婿,求娶大漢公主。”
“所以,昭君出塞的和親之舉,屬於大漢朝對於南匈奴呼韓邪所部自願稱臣的一種恩賜,與以往為了討好匈奴,不使其發動戰爭而被迫和親,還是有區別的。”
大漢劉徹:原來如此,多謝喬姑娘!
“但是,”喬安的聲音繼續傳來,“即便如此,我還是想要為那些和親公主說幾句話。”
“可能你們覺得,不過是犧牲一個女子而已,能為了一國之和平委曲求全,遠嫁匈奴,是她的榮幸。”
“可在我們後世看來,將維護國家和平的重擔,押在一個弱女子的身上,用她一生的幸福來換取國家數十年的安穩,至少對於那個女子來說,是一件十分悲慘的事情。”
“雖然我們對於昭君主動要求和親匈奴,為漢匈兩國爭取短暫和平的行為十分讚賞,並為之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和親之後的生活究竟有多難過,隻有她自己才會知道。”
“世人隻記得和親公主遠嫁異族的殊榮與尊貴,抑或是她們主動犧牲的美好品德,但她們的人生之悲慘,不是史書上那三言兩語便可以道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