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一部熱播且個人認為是迄今為止國產最經典、天花板級別的的抗日戰爭劇(注意:不是抗日神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團長龍文章帶著師長的親信和川軍團的炮灰組成的精英前鋒,乘著大霧成功偷渡怒江,以迅雷之勢奪占了日軍南天門指揮中心,一個千年樹堡,原來戰鬥計劃是前鋒部隊在此死守兩天,然後虞嘯卿師長率主力大軍過江,徹底攻陷南天門日軍陣地,殲滅日軍有生力量。
但最後,這支孤軍居然守衛南天門長達38天之久,飲水、糧食和彈藥都已耗盡,才最終等來援軍,並取得預設中的勝利,但孤軍付出慘重代價,一起出征的兄弟計劃戰死殆盡。
那麼,在現實抗戰過程中,真的有沒有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慘烈保衛戰?
答案是有,而且戰鬥規模、時間、慘烈程度,比小說中的南天門戰役,慘烈得多,取得的戰績,也比南天門戰役好得多,隻是結局沒有實現小說中的完美收官,而是以失敗告終。
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準確的說,是豫湘桂戰役中的長衡會戰中的衡陽保衛戰。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抗戰中最危險的一次大戰》中,大致講述了這場失敗的會戰過程,在整個一敗塗地的大戰中,衡陽保衛戰無疑是其中可圈可點的亮點存在。
如果友鄰部隊配合得力,最高統帥部指揮得當,戰區司令長官不那麼固執己見,這本來將是扭轉敗局的一次絕好機會,可惜,曆史不能假設。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抗戰中最成功的一場城市攻防戰、中國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衡陽保衛戰。
一、苦戰中的國際援助
後來出版的各類曆史書籍,在描述“七七事變”後的全麵抗戰時,給人的感覺是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似乎中國方麵是完全毫無準備下突然應戰,而日本則是蓄謀已久。
這隻說對了一半,日本確乎是蓄謀已久,而中國方麵卻並不是所謂的毫無準備、完全倉促應戰。
實際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以後,在常凱申委員長的日記裏,就不時出現“雪恥”兩個詞。
從後麵解密的檔案來看,中國的抗戰,是經過長期準備的,隻是因為當時國內戰亂不斷、政局動蕩不安,準備預期達到的目標並沒有完全實現。
為什麼說中國抗戰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國民政府奉行“革命外交”,既反美英法白色帝國主義,更痛恨紅色帝國主義蘇聯,最反對東洋日本帝國主義。
後來雖然因為日本威脅加重,影響到了美英法蘇的經濟和安全利益,雙方的關係在逐漸緩和升溫,但畢竟原來撕破臉皮、關係降到冰點以下的關係,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複信任的。
所以,國府開始另辟蹊徑,在其他的大國中去尋找溫暖。
這溫暖,說來就來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大家庭,除開美英法資本主義列強、蘇聯紅色帝國外,還有兩個強大的國際社會的棄兒在一旁靜靜地舔舐傷口,準備療傷完成後,再給仇人猛烈一擊,實現複仇。
這兩個棄兒,一個是元首的德意誌帝國,另一個一個是則是墨領袖的意大利王國。
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受到英法侮辱性加掠奪式的懲罰,自尊心極強的日耳曼人,何曾受過如此淩辱?
而意大利則更為傷心,作為一戰戰勝國、巴黎和會五巨頭,居然沒能從中分到一點好處,想起來就讓人傷心。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意大利、中國在相似的心態和不利的環境中,迅速打的火熱。
雙方在外交、政治、軍事、貿易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長態勢。
中國向德國、意大利大量出口鎢礦、豬鬃、桐油等戰略物資,而德國則向中國出口大量工業品、武器和技術。
順便說一嘴,當年中央紅軍在江西的窮鄉避壤的山區發展的這麼好,其中出口鎢礦換來的幾百萬銀元功不可沒,而這些鎢礦,從江西開采出來後,首先賣給了南天王陳濟棠,然後陳天王又最終賣給了德國人。
德國還經蔣委員長邀請,派出了以馮.法肯豪森元帥為代表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在中央軍的有些部隊中,德國軍事顧問甚至配備到了營一級。
德國軍事顧問團非常敬業且雄心勃勃,計劃通過十年左右的時間,幫助中國軍隊按照德國的模式整編中央軍,這就是著名的“德械師”。
原計劃到1940年,訓練出80個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然後揮師北伐出關,滅掉“偽滿洲國”,收複東北,但因為1937年抗戰爆發,整訓被迫停止。
共計有10個師接受了整編,但完全完成整訓的僅有3師1總隊,87師、88師、36師和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後來,這幾個師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中都是的戰鬥主力,當然也損失慘重。
1937年底到1938年初,希特勒迫於日本的強勢壓力,撤走了全部德軍顧問團,這些德國顧問已經同中國軍人並肩作戰對抗日軍半年之久,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臨走時顧問們表示絕對不會向日軍泄露任何國軍軍事機密。
德國人走了,鋼鐵慈父斯大林來了,向國府伸出了溫暖的雙手,蘇聯期望日本深陷中國戰場泥潭不能自拔,這樣就無法騰出手來北進進攻蘇聯。
1937年底,蘇聯以崔可夫將軍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團,正式取代了德國顧問團的地位,並在後來的戰爭中立下不朽的功勞。
更為重要的是,蘇聯援華空軍接替已經損失殆盡的中國空軍,承擔起保衛中國領空的責任,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有1000多名蘇聯空軍飛行員犧牲在中國的長空之中。
與比同時,蘇聯運來了國民政府最需要的東西—軍火。
為了保障運輸的順暢,蘇聯修築了一條從中亞經新疆到蘭州的公路;開辟了從阿拉木圖到蘭州的航空線;同時,還通過輪船從英法殖民地港口運送軍火到中國。
沈誌華教授在《中蘇關係史綱》中寫到:截止1941年,蘇聯共援助中國飛機900餘架,大炮1140門,坦克82輛,機槍1萬挺,步槍5萬支,汽車和拖拉機2000輛,航空炸彈3.16萬枚,炮彈200萬發,手榴彈200萬顆,子彈1.8億發。
而到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歐洲部分的精華土地大部分淪陷,軍隊損失慘重,自保不暇,已經無力再援助中國。
於是,美國人走上了援華抗日的舞台,並成為主角。
以史迪威將軍為代表的美軍顧問團,又代替了蘇聯顧問團,國軍中遍布美軍顧問,甚至到抗戰後期,美軍向還向我黨的革命中心-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為團長的美軍延安軍事觀察團,原因是國軍在抗戰後期的表現讓美國人大失所望,史迪威甚至想將部分租借法案的武器拿一部分來準備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另外,著名的飛將軍陳納德,以誌願者的名義征集退伍美軍空軍,組建援華誌願飛行團,就是後麵的飛虎隊、第14航空隊,成為中國戰場空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