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插一篇文章(居士以前自己寫的)(2 / 3)

中國以虛弱的國力,在戰爭的摧殘下,經濟已瀕臨崩潰邊緣,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羅斯福總統的《租借法案》,無異於救命的輸血。

中國用這些寶貴的戰略物資,重新武裝了幾個美械軍,包括後來的國軍五大主力。

整個抗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共援助近40億美元(這是當時的物價,一個天文數字)的物資,雖然對比英國、蘇聯,這隻能算零頭,但對貧弱的中國,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1944年,靠著中國人民的不屈忍耐,中國軍人的殊死戰鬥以及國際盟友的援助下,中國雖然喪失大片精華領土,卻奇跡般的苦苦支撐了七年之久。

二、戰時形成的繁榮小上海

全麵抗日爆發前,在國內軍界、知識界、經濟界的有識之士中,也看到了中日大戰的不可避免。

經濟和科技方麵的愛國精英,在政府支持下,以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名義,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國家戰備資源調查。

軍界為進行了大規模整軍備戰,大搞國防工事,1934~1936年約兩年半的時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動用了四個師的兵力在上海、南京之間,構築了兩道國防工事作為南京外衛防禦線,第一道為吳福線,以太湖為依托,北起長江南岸的福山,向南經常熟、蘇州、吳江、嘉興到杭州灣邊的乍浦;第二道為錫澄線,北起江陰要塞,南到太湖邊上的無錫。此外,在鎮江以西還築有許多工事和堡壘。1936年秋,蔣介石還親自指揮過防衛首都的演習戰。但戰局的變化大出意料之外,這兩道營造多年的國防工事,並沒有起到阻止敵人前進的作用。

而知識界更不簡單,這些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從元滅南宋的曆史中,為國府抗戰指明了戰局方向,要把日軍進攻方向由北到南俯衝扭轉為從東到西仰攻。

這其中最為有代表意義,是著名軍事理論家、中央陸軍大學校長蔣百裏先生的《國防論》,後來抗戰中采取的持久戰、空間換時間,都是這本書中的觀點。

而且,蔣百裏以驚人的預見力,提出日本進攻的界點在衡陽,至於中國軍隊能否頂住日軍扭轉戰局,就要看當時的指揮和實力對比了。

話說回衡陽。

衡陽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位於湖南南部衡山腳下,湘江繞城而過。

自古以來,衡陽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賈雲集之地,商業的頻繁、加上湖南的富庶,加之距離省城長沙不足200公裏的距離,使得衡陽曆來都是繁榮之地。

後來,中國開始修建鐵路。

粵漢鐵路和桂柳鐵路在此交彙,衡陽成為一個重要的鐵路集散地,衡陽的城市規模和人口都進一步擴大。

1937年,全麵抗日戰爭突然爆發,麵對日本的淩厲攻勢,國府一麵組織抵抗,一麵開始大規模的將東部沿海的工業、企業、機關、高校往內地西遷。

當時西遷的目的地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武漢,其實最後都沿著長江西遷到陪都重慶和四川省會成都,這個過程中,當時的輪船大王盧作孚的民生輪船公司,起了決定性作用;另外的則是雲南昆明、貴州貴陽等地。

而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長沙附近的衡陽。

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日軍占領武漢,兵鋒直接威脅著長沙,而衡陽則成為了長沙的後方。

從各地遷徙的工廠、企業、機關、學校,有不少就近落地衡陽。

一時間,雖然衡陽離前線並不遠,但這裏卻呈現出難得的平靜和繁榮。

衡陽一時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交通方麵,通過便捷的公路、鐵路、水路交通往前線運送物資,接收傷員;經濟上,這裏成為僅次於重慶的第二大稅收地;中美空軍混合團入駐衡陽後,這裏又成為轟炸日軍的空軍基地。

在全麵抗戰長達七年的時間裏,盡管時常危機不斷,但因為以第九戰區的血戰得力,衡陽卻七年未曾經曆兵火。

一時間,衡陽有戰時小上海之稱。

但這種平靜,終究沒能完全延續下來。

1944年5月,完成豫中會戰的日軍,在南方集結兵力後,大舉進攻長沙,長衡會戰爆發。

三、泰山軍煉獄衡陽城

日軍首先進攻長沙,在過去的幾年裏,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將軍,指揮第九戰區,先後三次擊退日本第十一軍的進攻。

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各戰場都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唯獨中國戰場取得空前大捷。

這大大提升了司令長官薛嶽的威望,也助長了他盲目自大的情緒,認為其自創的“天爐戰法”是“收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可以戰無不勝。

但戰爭的鐵律是殘酷的,日本人不是傻子,連續三次吃癟的日本鬼子,尤其日軍司令官橫山勇專門研究了“天爐戰法”,並以此製定出一個針對性極強的戰略,以一個更大的天爐,把整個長沙給放進去了。

整個戰役一打響,國軍各部隊均遭到猛烈攻擊而自顧不暇,天爐已經被燒成破爐了。

1944年6月13日,日軍兵臨長沙城下,6月18日,僅僅5天時間,由精銳第4軍守衛的長沙城,終於在抗戰勝利前,落入日軍敵手。

日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衡陽。

衡陽雖然保持了七年平靜,但衡陽人並沒有居安亡危,實際上衡陽時刻都在準備著戰爭的來臨。

而此時駐守衡陽的軍隊,就是國軍的精銳,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死守衡陽的第十軍,代號泰山軍,看看名字就知道有多厲害,軍長方先覺,是一位靠著軍功從基層軍官成長為軍長的悍將。

第十軍雖不如國軍五大主力名氣大,但戰鬥力卻大的驚人,比起來並不遜色於五大主力,第三次長沙會戰,第十軍死守長沙不退,拖住日軍主力在長沙城,為薛嶽調集大軍大軍合圍日軍贏得了寶貴時間,居功甚偉。

但經過曆次大戰,這支鋼鐵部隊減員嚴重,整個軍名義上有四個師,道理應該在3-4萬人之間,而現在卻僅有1.8萬人。

但這1.8萬人,卻都是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精銳。

衡陽人民非常配合對日作戰,衡陽市政府市長趙君邁,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美國諾維支騎兵學校,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記住這個。

趙市長在戰爭開始前,指揮衡陽人民做了大量支援工作:

第一件事,破壞交通,衡陽人民抗敵後援會發動民眾破壞道路,毀掉橋梁,切斷日軍進攻路線。日軍曾派飛機偵察,得到的情報稱“株洲至衡陽之鐵路和寶慶至衡陽之公路,悉被衡陽居民破壞。”

第二件事,抗敵後援會和市政府、工會組織了3000名工人,征用了市區120家木材廠商的木料120餘萬根,配合奉命“死守衡陽”的國民黨第十軍,利用衡陽周圍河川、丘陵、城牆和房屋,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內各街道挖掘了戰壕、散兵坑,修築了暗堡、機槍掩體、鐵絲網等,構成堅固的防衛體係。

這其中,趙市長的專業發揮了巨大作用,把小山丘(如張家山)全部削成90度陡坡,戰壕大量修成地下鋼筋混泥土,就是著名的“方先覺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