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父母陰官(2 / 2)

不過隨著朝廷逐漸步入承平時期,各省府州縣官人員穩定,科舉製度也隨之不斷地完善,官缺的數量也就逐年遞減了。

到了康熙年間的時候,進士的數量就已經到了供大於求的關係,據坊間所說,到那時,進士的平均入仕時間是八年。

也就是說,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考中進士,但距離真正授職還需等到八年的時間。

所以,張恒誌雖然已經考中,但他這個時期的舉人就更不必說了,如果不繼續往上考的話,隻憑舉人的身份想要謀上一官半職的,那怕是等到老,等到死,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他也深知這其中的道理,所以考中後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就繼續留在縣衙做他的文案先生,等待次年參加國考。

之後這一年的日子裏,除了前來拜訪的鄉紳逐漸多了些,還有想把耕田記入到他名下以求減輕賦稅的,都被張恒誌拒絕了之外,其餘的倒是和尋常沒什麼分別。

他照常每日去縣衙點卯,平時無事的時候,就搬著自己的物件繼續在茶樓下麵做代書,日子和尋常倒是無甚分別。

倒是鄉紳之間彼此傳開了。

說他是個頑固迂腐不知變通的,將來未必能當官,便是能,也不可能平步青雲。

張恒誌倒是不把這些話放在心上,隻是做代筆的閑暇時刻,有多了樁旁的趣味,那便是纏著說書先生讓他講講自己求學科考期間遇到的奇聞怪事。

那說書先生倒也不煩他。

每每茶樓沒人的時候,都會仔細想想自己過往見過聽過的趣事,來講給他聽。

其中有幾件懸之又懸的,倒是值得一說。

便說這其中一件,就是在他做知縣期間的事,當時他人在江西,有個同事郭某是四川人。

按照郭某自己的說法,他年輕時讀書科考過一段時間後便放棄了,倒不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這方麵的天賦,而是突然就像痰迷了心竅一般,無心在紅塵世事之上,反倒是想放棄世事,去學道術,圖個修心成仙,大道脫俗。

於是,他就真的那麼做了,為此,還特地前往深山,想看看有沒有隱居在山中的世外高人。

說來也巧,他上山之後,在山上果然真遇到了個老翁,那老翁瞧著年歲頗長的模樣,須發皆白,須髯很長,偏生長的卻並沒有半分老態龍鍾之感,反倒是相貌清秀。

那郭某見了他便覺自己這是遇到高人了,於是便說出了自己想要修道的訴求,那老者頭戴羽巾端的是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聞言也沒說什麼,隻叫郭某跟著自己走。

郭某也就稀裏糊塗的跟著他走了。

那老者步伐輕飄飄的在前麵領路,不多時,便帶著郭某來到了一處地方,待到轉了個彎繞過眼前遮擋視線的樹木,郭某看著眼前的景色,瞬間就呆住了。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那老者帶著他走的路分明是前往深山的,然而此時此刻,擺在他眼前的哪裏是什麼深山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