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跟在他們後麵,聽著他們交談種雙季稻的打算,冷不丁的有人問:“王管家,你那田裏的魚苗是哪裏買的?”好像沒聽說過有賣魚苗的地方。
“在烏龍河捕的,用細竹片編幾個這麼大的簍子,留幾個雞蛋大小的洞口,綁上幾片菜葉撒一把米糠,總能收上幾條小魚。”他沒有說竹籠稍加改進,還能鋪到大魚。
稻田裏收的魚大可吃可賣,小的先養著過些時日再放進晚稻田,像竹林坊這麼多田的小魚,隻能放進水庫。
王春生想了想,既然村長都在一起,原本想等到庫房說的話提前說了出來。“各位村長,今天的稻穀收完後短工就不需要了,但得請三十個長工,工錢是每月八百文,管三餐飯住不住隨便,一個月可以歇兩天,農忙的時候除外,若是有意願做的幫忙推薦一下。”
做長工的一般是家裏勞力多或者沒有田地的人,這樣的人家很少,農家人都是農閑時外出打工,可這裏越是農忙時候越不能離開,所以工錢和待遇開的挺高,鎮上做夥計的工錢比這少的多,當然人家也不用日曬雨淋的幹活。
薛良第一個蹦出來報名。“王管家,我家可以來四個人。”他爺爺是村長,家裏有二十二畝水田,三十五畝旱地,菜地還不包括在裏麵,大伯父子四個勞力,他爹父子三個勞力,他想的很明白,要是四個人來做長工,農忙時節家裏就請短工,時間也就十天半月就夠了。
“你小子就看到工錢高,還一下來四個人,家裏的田地荒廢了,看你村長爺爺不打斷你的腿。”幾個鄰村的村長熟悉他家的情況,即便家裏的女人全都算上,三個勞力根本忙不過來,更何況明年還要種雙季稻。
“說你笨是不是不服氣?我說過的河西村一對夫妻咋種九畝水田的忘啦?農忙時間加起來也就一兩個月,請短工唄,人家這裏去年就用牛拉犁頭收番薯,人跟在後麵撿快的很,要是再用犁耙整平旱地,我的個娘欸。這得節省多少勞力啊!”薛良說著說著發出感歎。
“我村出五個長工。”“我村出六個長工。”“我村子近可以出十個。”“不行,得分勻了,一個村規定出幾個。”這會的長工成了香餑餑,村長們爭搶著要多出人。
“我是青雲鎮過來的,雖然一趟要走三個多時辰,但也要派兩個人來做長工,主要是想學學這裏種田的一整套法子,不怕大家笑話,祖祖輩輩都是種田的,就沒想過咋樣才能又快又省力氣,還能多打糧食。”這位村長的話說到了所有人的痛處,是啊,他們咋就不會想些輕省的法子呢?
就這麼短短的一段路,長工的人數落實了,每個村出兩個人,劉華強也爭取到了同等名額,河西村的勞力有限就沒有參合。
“今天大夥兒在雨中搶糧食都累的很,下午把田裏的稻草搬進竹林坊的院子,然後去庫房那邊領工錢。”王春生做事情考慮的很周全,整這片田時在竹林坊的圍牆上開了一道大門,門口留了一塊場地連接村道,以後馬車拉貨可以從這裏進出。
“那點稻草一會就收完了,這麼早收工咋好意思,派些人去犁田吧?”都是些實誠漢子,拿人家一天工錢就要做一天的事。
“大少爺說這段時間大家都很辛苦,除了晚飯多加兩個個饅頭,每人還要給兩斤粉條獎賞,青雲鎮和青山鎮的人路遠,安排牛車送你們,來做長工的歇息一天,後天剛好把牛車趕回來,附近幾個村子的長工明天就要來犁田。”
“大少爺真是仁義。”還以為提前收工肯定沒有晚飯吃,人家還多加了兩個饅頭,這些天家裏人都能吃到帶回去的白麵饅頭,尤其是孩子們可高興了。
青山鎮的一位村長把王春生拉到一旁小心的說:“王管家,我那裏的土地大多存不住水,番薯的收成比別地的要多些,賣到這來實在是路太遠,能不能請大少爺也去我那建一家粉條作坊?”
“我等會就去請示大少爺,說不定今天就會派人跟你們一同過去看看。”王春生知道大少爺的粉條推廣計劃,這麼好的機會應該不會放過。
天天回家的短工,每人都會帶個小布袋放在身上,就是為了裝當作晚飯的饅頭,今天是六個個,一手拎著鼓啷啷的布袋,另一隻手拎著粉條,腰裏揣著幾百個銅板,男男女女成群結隊,說說笑笑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好不熱鬧。
青山鎮和青雲鎮的人本來安排六輛牛車,可幾籮筐饅頭和幾十紮粉條就占了半車,隻能再多派一輛。楊銀根剛好同著過去看看,若是條件合適很快就會有一家新的粉條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