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也不是想嫁誰就能嫁誰,高高在上的芳菲公主就在為這麼個不識抬舉的男人牽腸掛肚。事情要從兩年前說起,科舉進入殿試環節,百名進士齊聚朝堂等待欽點,皇上麵試誰不緊張?尤其是排名前十的幾位,新科狀元就在他們之中。
唐亦城排在第九位,自以為狀元榜眼探花基本上與他無關,所以毫無負擔的欣賞起宏偉的皇宮庭院,金碧輝煌的大殿龍騰虎躍,雕刻工藝極為精湛,他朝著虛席的皇位頂禮膜拜,接著側身對著大立柱膜拜,然後伸出雙手虛撫上麵的圖騰,敬仰之心真誠無懈。
他出生在山村耕讀之家,父親是個教書秀才,自小調皮不服管教,除了愛頂撞f父親倒也沒闖過大禍,讀書卻是天賦異稟,院試下場前別人挑燈夜讀,他和幾個同窗對酒到深夜,第二天差點耽誤了考試時間,結果出乎意外,竟然拿了個案首。
鄉試表現平平也還是中了舉人,隻是名次沒有太出色,於是來到鬆嶺學院當夫子,不久後朝廷接收了學院,山長楊鬆林當上了六品國子監司業,所有夫子也吃上了朝廷俸祿。他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狂言,瞞著父親參加會試,一路走到了殿試大堂。
進士們靜候之時,大殿幕後有一群人在注視,皇上是從朝廷大業方麵觀其行,太後卻是在挑女婿人選,唐亦城的突出之舉自然博人眼球,落在芳菲公主眼裏便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豐神飄灑器宇軒昂,美詞佳句彙聚腦海都難以表述,歸根結底就四個字:一見鍾情。
皇上給前十出了一道命題策論,兩刻鍾後十份答卷擺在龍案上,皇上當朝閱卷,很快三甲進士新鮮出爐,唐亦城以為聽錯了,狀元郎竟然是自己,遲疑中趕忙跪拜叩謝。
正當大家相互道賀走出皇宮時,他被太監請到了坤德宮,太後正襟危坐看著新科狀元頗為喜歡,雖然已經知道了他的基本情況,麵對麵交流總要問幾句。“狀元郎文采超凡,可是家學淵源?”
唐亦城見過禮後說:“回太後,小民出身耕讀世家,父親僅為秀才,以教書育人為樂,不敢自抬。”
太後希望女兒嫁個高門世子,無奈長公主沒看上一個,眼前這個狀元郎還不錯,相貌堂堂不卑不亢,有了狀元郎和駙馬爺的雙重身份,在朝廷任職還不是步步高升。
“狀元郎年少有為可有婚配?”自古英雄出少年,二十一歲狀元郎再優秀,做駙馬爺已是高攀,有了妻兒就更不配。
唐亦城似乎明白了幾分意圖,太後親自過問,大概與長公主有關婚事,從趕考到張榜在京城住了一個多月,拜師會友間聽說過一些皇家傳聞,老百姓私下談論最多的是暄王妃人選,還有就是長公主的駙馬爺會是誰?
“謝太後關懷,小民從小生長在山村,讀書求學隻為做一名真才實學的好夫子,承蒙皇上厚愛,如今狀元及第,也該回鄉娶妻生子延續香火。”回答不算婉轉,將來的打算卻說的明明白白,真的是辜負了皇上的厚愛。
太後當然明白話裏的意思,心下生出幾分鄙夷,一個胸無大誌的狀元郎不可能有大作為,十多年苦心讀書求取功名,不為當官報效朝廷,簡直是迂腐之極,再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已經登上了山頂,卻還要回鄉下去娶妻生子,要麼是情有獨鍾,要麼就是愚蠢。
畢竟人各有誌不好強求,可惜錯負了公主一澤芳心,就此作罷也好,順便送上一句勤勉祝詞。“狀元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希望你桃李滿天下,為朝廷培養俊傑之才。”
芳菲公主得知這個結果很難過,她要去玉竹軒大吃特吃排遣煩惱,還得叫上喬璟妍,她對點菜調配蘸料特別在行,自己隻顧吃就好,又不需要陶銀子,臨走還能帶上幾款竹玉齋的點心,這種小便宜占過好幾回,每回都是快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