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好朋友許壽裳曾說:“魯迅對於漢魏文章,素所愛誦,尤其稱許孔融和嵇康的文章……就因為魯迅的性質,嚴氣正性,寧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皜皜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勁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 魯迅還被另一位好友曹聚仁稱為“千百年後的嵇康、阮籍的知己”。
1927年7月23日,魯迅參與了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夏期學術演講。當時正是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四一五”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之後。魯迅的演講題目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由於當時的形勢與曹魏時期司馬昭統治下頗為相似,所以,魯迅不僅深刻地走近了千百年前那一群“枕青石,臥鬆崗,臨淵而嘯,曲肱而歌,又性嗜酒,善撫琴,好賦詩,喜玄談”的竹林七賢,體悟到他們放浪形骸背後隱藏的深深哀傷,並將自己現時的政治環境、人生體驗和竹林名士們的境遇感觸融為了一體,感同身受地呼吸著魏晉時代壓抑的空氣,仿若置身其中。他將這種“竹林玄學”最大限度地納入到自己的精神思維中,轉化為日後文學創作乃至思想戰鬥的來源,由此形成了魯迅潛在的“嵇阮情結”。
魯迅崇尚這些魏晉名士,其中最為崇敬的自然是嵇康。
魯迅斷斷續續地輯錄《嵇康集》長達23年,校勘十餘遍,可見其內心與嵇康有著真摯與深刻的共鳴。
一是因為魯迅感到自己的性格與“剛腸嫉惡,輕肆直言”“直性狹中”“遇事便發”的嵇康非常相似,情感極其相通。
二是魯迅對於現實體製非常不滿,對於民國時期混亂的秩序始終持懷疑與批判態度,這與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理念如出一轍。
三是嵇康祖上世居會稽,而魯迅恰恰又是“會稽”或“越人”,也就是嵇康的老鄉。所以,冥冥之中魯迅把嵇康視為祖先一般看待。
看竹林七賢,讀嵇康文章,不由得會想起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魯迅先生是極其敬重屈原的。屈原及其作品創造了我國詩歌史上一個全新時代。魯迅曾說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屈原那種憤世疾俗和懷疑探索的執著精神,得到魯迅深深的摯愛與共鳴。魯迅自覺與屈原都是那個時代的“最憂患的靈魂”,他在諸多詩作中常常化用屈原詩作中的詞句,以此來表達思想感情,展示自我內心。
從魯迅先生對屈原的摯愛,對嵇康及竹林七賢的尊重,足以說明魯迅先生之所以被譽為中華民族之魂,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其重要因素就是他兼收並蓄了前人——包括屈原和嵇康這些古代優秀的人文品格和文化遺產。
由此可見,屈原——嵇康——魯迅,這些在中國曆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家,這些憂國憂民,而又不向反動勢力屈服的堅強靈魂,應該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