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緬懷(1 / 2)

無數後人對嵇康和以他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給予了深深的崇拜和敬意。認為他們既是曹氏”建安文學“的餘脈,而又獨具特色。嵇康麵不改色從容就義之舉,更讓後輩文人們在悲傷之際欽佩萬分。

讓我們看看曆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對嵇康以及“竹林七賢”的評議吧。

魏晉時期著名小說《世說新語》的編著者劉義慶這樣描述嵇康:“嵇康身高七尺八寸(1米87),風度姿態秀美出眾。見到他的人都讚歎說:他舉止瀟灑安詳,氣質豪爽清逸。有人說,他像鬆樹間沙沙作響的風聲,高遠而舒緩悠長。山濤評論說:嵇叔夜的為人,像挺拔的孤鬆傲然獨立;他的醉態,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傾倒。”

唐朝宰相房玄齡主編的《晉書》中這樣寫嵇康:“嵇康早年喪父,他有著奇異的才華,才情高遠豪邁與眾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優美,風度優雅,但他視自己的形體為土木,從不對自己進行美化修飾,人們認為他像蛟龍的花紋、鳳凰的姿容一樣,天生的本質自然生成。”

由此可見,即使按照當下的標準,嵇康也是一枚妥妥的偶像級國民男神。但他又與僅憑相貌取悅於人的男神不同,他的才華與相貌一等一的優秀。

南朝大臣劉勰評介魏晉文人說:像何晏等人,作品大都浮泛淺薄。唯有嵇康的情誌清高峻拔,阮籍的詩意旨遙遠深邃,因此,他們的成就比同時的詩人要高。

白居易為嵇康做了一首五言詩:“呂安兄不道,都市殺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使我千載後,涕泗滿衣裳。“雖然白居易把嵇康之死完全歸罪於呂巽有些偏頗,但是,他對嵇康的尊崇卻令人感動。

另一位大名家蘇軾,則把嵇康被司馬昭所殺,與曆史上諸多被當朝君主冤殺的名人相比擬。他舉出了周亞夫,孔融,夏侯玄,王彧,斛律光,李君羨,裴炎等人,認為他們都是可惜而又可敬之人,對他們的殺戮自己是堅決不認可的。

蘇軾的好友黃庭堅則讚揚嵇康:“嵇叔夜詩,豪壯清麗,無一點塵俗氣。”

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為嵇康寫了一首五絕:“兩漢本紹繼,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看到這首詩,不免讓人想起她讚頌項羽的《夏日絕句》,同樣也是五絕,同樣愛恨鮮明幹脆利落,同樣令人佩服至極。

南宋教育家、理學家陳普則寫了一首七絕:“銅駝荊棘夜深深,尚想清談撼竹林。南渡百年無雅樂,當年猶惜廣陵音”。他與李清照是同時期人,在國破家亡的南宋,不由得也想起嵇康彈奏的名曲《廣陵散》。

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說:“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簡單明了地表示,嵇康之死使社會更加晦暗。

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則讚許道:“嵇康的特點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爛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邏輯性強;欣賞藝術,審美感高。

不過,對嵇康和竹林七賢最為推崇的,當屬最著名的文學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