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殺害嵇康的劊子手之一的鍾會,本身也是一個飽讀詩書,聰慧過人的人中之龍。但是,他骨子裏又是一個卑鄙齷齪的小人,有著不可告人的陰損。作為司馬昭的心腹和軍師參謀,朝廷大小事務和官吏任免權,鍾會無不插手。
公元264年,也就是鍾會與司馬昭密謀殺死嵇康的第二年,鍾會的權勢和野心達到了極點,反叛之心也急劇膨脹,最終,急不可耐的他也因此迅速走向了死亡。
他奉命率軍西征,去討伐劉禪和薑維統治下的西蜀。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最終取得勝利滅了蜀國。不得不說,鍾會還是很有些智謀與盤算的。但是,他的陰謀與坑人心計,更多於他的智慧。
在曹魏大軍進逼川蜀的過程中,他先是狠心殺害了修路的許儀,又誣陷自己的部下諸葛緒及鄧艾謀反,把二人關押起來並最終致死。如此他便掃清了謀反道路上的所有障礙。他自以為,如今遠離了司馬昭的統治,而且手中軍權在握,完全可在西蜀舉起反叛之旗,最終與司馬昭較量,奪取曹魏政權,登上皇帝寶座……
鍾會的心機可謂非常狠毒。之前他忠誠於司馬昭的種種表現,隻不過都是演戲而已。他的最終目的是取而代之,讓大魏乃至整個中國,成為他鍾會的天下……此人的胃口太大,一直做著成為皇帝的美夢!
但是,鍾會千算萬算,卻沒能料到人心的歸屬。就在他假借郭皇後的遺命,起兵討伐司馬昭時,麵對他這種突如其來的反叛,曹魏的將領們卻並不跟從。將領們已經認可了司馬家族的統治,忽然又冒出來個鍾會……人們對他的認知怎能在短時期內超過司馬昭?最終的結果是——鍾會與投降的薑維,全被亂軍殺死。
這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惡人做盡了壞事,終歸沒有好下場。惡人鍾會,也就僅僅比嵇康多存活了一年左右。相信九泉之下的嵇康得知這一消息,也應該感到快慰。
司馬昭得知鍾會滅亡蜀國後,忽然舉旗反叛魏國,而又突然被殺,心裏產生的震動確實可謂“石破天驚”。
一直以來,他對鍾會這個“最忠實的心腹”是一百個放心。因為,首先鍾會是他手下的最得力幹將,幾乎沒有之一。鍾會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日常朝政管理中,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且每次都能給他提出最有建設性的意見,是他絕對離不開的左右手。在他心中,從來都沒想過鍾會竟存“反叛”之心……
如今大吃一驚的他,感覺自己再也不能輕信任何人了。
司馬昭忽然想起,鍾會的親哥哥鍾毓曾告誡過自己:“我弟弟才智過人,但好玩弄權術,恐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
當時聽到這句話時,司馬昭頗不以為然,隻當鍾毓嫉妒兄弟的才華而已。他記得當時自己玩笑般地哈哈大笑道:“若將來果真如此,則吾隻治鍾會之罪,而不累及鍾氏一門。“
如今才知,鍾毓說的全是大實話……司馬昭又想,若鍾會謀反成功,自己和整個司馬家族將會麵臨什麼後果……頓時不寒而栗…...
在對鍾會反叛一事進行處置時,他記起自己的承諾,沒有對鍾家誅三族,而是對已病亡的鍾毓網開一麵:鍾毓之子鍾峻和鍾辿均獲特赦,官爵如故。
但是,他又想起自己聽信鍾會的讒言,殺害嵇康和呂安之事。這兩個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其實大半是無辜的……嵇康即使不支持自己,表現出對當今朝政的不滿,但他絕不會造成天下大亂,也不可能去奪取司馬家的政權,基本構不成任何大的威脅。自己聽信鍾會讒言,冒然殺了嵇康,令天下文人極端不滿,由此失信於民,完全不應該……如今他著實後悔了。
真正對司馬氏政權產生威脅的,恰恰是鍾會這種心懷叵測,而又善於在自己麵前諂媚討好,兩麵三刀之人……如此思來想去,司馬昭頓感後悔莫及。
嵇康之死讓他的朋友們和萬千追隨者備受打擊,這一群文人突然間沒有了精神目標。名士們不敢再議論嵇康,也不再清議時政。
所謂真名士自風流——魏晉名士的風流、張狂和不羈,其實並不能看作是他們清高傲世,不過是他們對國破家亡但又束手無策的放縱,不過是壯誌難酬無力回天的歎息,不過是在那至黑至暗時代裏,上下求索後無奈的獨善其身。
嵇康之死,終結了竹林七賢的活動,也給魏晉風度這一典雅之詞畫上了句號。但是,嵇康所代表的這個時代,他所展現的精神風貌 ,卻在中國文化曆史上留下了一個永遠精彩至極的符號。無論曆史如何發展演變,嵇康以及以他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將永不磨滅地矗立於史冊。
由此可以說,嵇康之死,是氣壯山河的一死。一個人的死,將一個時代釘到了曆史的恥辱柱上。他的生命之光,他的英姿勃發,隨著竹林七賢的故事,放射出永遠燦爛的光輝。
嵇康臨刑時彈奏的《廣陵散》並沒有失傳,而是流傳了近兩千年。《廣陵散》走入了千萬人的心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最著名、流傳最廣的古琴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