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四位帝師(1 / 2)

大宋正式在巴郎蓋島複國。

複國的同時也麵臨著一個問題:重複封官。

由於之前被蒙古人追殺,大宋連續失去了三位皇帝,而三位皇帝在即位之初都麵臨著上一任皇帝的文武百官被蒙古人俘虜的事情,因此新皇帝無人可用,隻能再次封官。

現在的趙昺王朝,丞相是陸秀夫,太尉是張世傑,但是趙昺的哥哥趙昰(shi)的丞相是文天祥,太尉是趙瑞海。這還是一些大官,至於那些小官,重複的更多。

如果當時王華陽他們不去廣州迎回楊太後,不去救出被蒙古俘虜的三千宗室和官員,現在的大宋就不會麵臨如此尷尬的局麵。

再加上當時為了能夠讓軍民效命,張世傑和陸秀夫也是不吝官職,隻要參加大宋抗元,大小都給你封一個一官半職的。

也因此,崖山被困的二十萬軍民,除去隨軍家屬八萬,十二萬將士中有十萬都是官身。

畢竟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候,最不值錢的就是官職了,誰也不知道第二天大宋朝廷還在不在了,能夠跟著朝廷對抗蒙古軍隊,唯一能給將士的就是這官職了。

可能大家都沒有想過張世傑能夠帶領大家崖山突圍,更沒有想過能夠在巴郎蓋島複國。

而現在大宋真的複國成功了,當時許下的官職自然也要兌現的。

張世傑、陸秀夫看著長長的官員名單發了愁,該如何安置這些人,畢竟這些人都是跟著他們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還有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而在麻逸國複國後,王華陽自然是住進了王宮,張世傑、陸秀夫則分到了府邸,進出王宮不像當時進出龍船一樣那樣自由。

王華陽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自從楊太後歸來後,朝廷的所有禮製慢慢的得到了恢複,君臣有別,內外有別也慢慢的凸顯出來。

為了能夠時常見到張世傑和陸秀夫,王華陽請楊太後恩準,讓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做自己的老師,即帝師。

三人做了帝師,王華陽就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絕對的借口常與三人見麵。

為皇帝聘請帝師是一件大事,楊太後沒有第一時間給與王華陽答複,而是要經過朝會議論後再做決定。

大宋複國後,楊太後發現滿朝文武,手握重權的基本都是張世傑、陸秀夫以及二人的舊部,文天祥所部被蒙古軍隊打散,隻有自己的徒弟莊一凡逃了出來,並在此次複國行動中展露頭角,文天祥在朝中基本也沒有勢力,唯一能與張世傑、陸秀夫抗衡的則是國舅爺楊勇,但是楊勇是在兵敗之後才加入的大宋,福州水軍的一萬多人也被張世傑盡數打散編入宋軍。

而張世傑、陸秀夫政見又相同,朝堂之上,基本是張世傑、陸秀夫說了算。

現在皇上才八歲,如果皇上再拜二人為帝師,那麼以後連皇帝也會聽二人的話,如此,大宋天下就會變成張、陸的天下。

發現這些的自然不是楊太後本人,而是楊勇。

古代王朝最害怕的就是皇權旁落,權臣當道。

張世傑、陸秀夫沒有當權臣的野心,但是卻有當權臣的勢力,這就是二人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