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唇亡齒寒(1 / 2)

安南國以丞相陳士容為國使訪問大宋,規格之高足以表明安南對此次訪問的重視。

但是王華陽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宋專注於大元,在大元安插了無數的間諜和暗樁,但是對大元之外的前藩屬國卻沒有關注,不僅沒有在高麗、日本、安南、占城、暹羅、麻六甲等國派遣常駐人員,連間諜都沒有安插,這也使得大宋對周邊國家的信息一無所知。

陳士容的訪問船一直到了神州灣外海才被大宋的巡邏船隻發現,巡邏士兵盤問陳士容目的,陳士容拿出國書,隻說是大宋太後新喪,作為鄰國,特來表示慰問。

當小寶將陳士容的國書呈給王華陽的時候,王華陽簡單看過便將國書讓眾大臣傳閱。

文天祥說道:“皇上,陳士容此次前來,明為吊唁太後,實為窺探咱們大宋對待安南的政策。”

王華陽說道:“朕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朕關注的不是這個,朕關注的是大宋派出那麼多的間諜,為什麼除了大元,周邊國家一個也沒有,安南現在的國君是陳日燇,除此之外,朕對安南一無所知,陳日燇對待大元的態度,對大宋的態度,安南有多少人口,多少軍隊,這些咱們一概不知,日本的天皇現在是誰,男的還是女的?大元攻打他們兩次,他們勝利了,但是他們損失了多少軍隊,對待大宋是什麼態度,這些以後朕也要知道。”

王華陽說完這些,突然想起來以前負責情報工作的是陸秀夫,陸秀夫的目光肯定是中原,對這些大宋前藩屬國自然不會關注。

王華陽歎了一口氣,說道:“刺探周邊國家情報的事情日後再說,咱們現在商議一下陳士容來了之後咱們該如何應答。”

文天祥說道:“啟稟皇上,之前陸秀夫大人的時候,咱們的政策是協助大元攻打安南,但是現在陸秀夫大人不在了,大元背信棄義,煽動楊勇和吳又玄叛亂,咱們是不是應該更改政策,在大元攻打安南的時候,趁他們廣州方麵空虛,咱們偷襲廣州,之後與安南國將士兩麵夾擊元軍?”

文天祥有這種想法再正常不過,畢竟當時是大元奪了漢人的江山,而安南一直對中原政權俯首稱臣。

王華陽又看向謝飛問道:“謝將軍,說說你的看法?”

謝飛說道:“皇上,根據探子回報,廣州方麵現在雲集五十萬水陸兩軍,而安南的常備兵力僅有二十萬,前兩次安南以少勝多並不是因為安南的戰鬥力強,而是大元的軍隊不適應雨林作戰和安南的氣候,很多大元將士是因為感染了瘴氣和瘧疾,戰鬥力大降,才使得安南國軍隊趁機將大元趕走,但是大元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損失三十萬兵力對大元而言根本不能傷其元氣,這次大元調動水陸五十萬大軍,基本都是廣東廣西的漢人士兵,廣東廣西雖然沒有安南炎熱,但是氣候與安南差別不是太大,廣東廣西士兵對雨林並不陌生,對預防瘴氣也有自己的辦法,進入安南作戰不存在之前的感染瘧疾和吸入瘴氣,同時,情報還顯示廣州將軍準備了五百艘戰艦,按照每艘戰艦二百名士兵計算,可以運輸十萬名戰士,大元的水軍雖然不如大宋,但是攻打安南還是綽綽有餘的,如果大元軍隊兵分三路,二十萬從廣東進入諒山,二十萬從廣西進入老街,兩路大軍同時向升龍城攻擊前進,安南全國兵力不過二十萬,一定會分兵阻擋來犯之敵,若此時十萬水軍遠行至升龍城外海,從紅河口乘船向上攻擊,少則一個月,多則三個月,大元軍隊就可以攻進升龍城,活捉陳日燇。”

王華陽說道:“如果大元按照謝將軍的進軍路線攻打安南,三路大軍同時進攻,那麼安南國確實是難以招架。”

文天祥說道:“前兩次大元攻打安南,都沒有使用水軍,第一次攻打安南的時候,那時候大元還沒有占領大宋,是從大理繞過去打的安南,安南知道不是大元的對手,直接就投降了,後來因為天氣炎熱,蒙古人又撤走了,第二次則是崖山海戰之後的第三年,大元調動數十萬大軍攻打安南,因為天氣炎熱和士兵大範圍感染瘴氣和瘧疾,不得已撤回廣東,那時忽必烈將大元所有的水軍集中起來攻打日本,因此水軍沒有參戰,遠征日本沒有成功,大元損失了所有的大型海船,這才過去三年時間,臣料定大元沒有遠征的海船,隻有內河的小型船隻,五百艘戰艦僅僅是內河巡邏船,不是像咱們大宋的大型樓船,五百艘小船,運載的士兵和糧食有限,不可能運輸十萬士兵,臣估計也就三萬士兵加糧草,正因為如此,大元才要求咱們大宋出兵協助攻打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