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農商皆是國本(1 / 3)

王華陽說道:“強兵的問題還有很多,提高士兵餉銀隻是其中一項,以後朕還會有更多的措施去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強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個以後再說,師父身居高位多年,想必早就想過如何解決百姓富足的問題,就請師父講解一二吧。”

文天祥放下筷子說道:“富國之道,首在富民,富民之道,首在富農,隻有農民富足了,糧食豐收了,國家倉廩實,自然就富強了,昔日商鞅變法,二十年內使秦國崛起與東方六國,正是獎勵耕戰,重農抑商,使秦國的國力超越東方六國,最終統一天下,漢朝建立後,漢文帝、漢景帝同樣采用重農抑商,支持農業發展,最終創造了文景之治,為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同樣重農抑商,創造了有名的開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同樣采用重農抑商政策,使大唐迅速安定下來,僅用數年時間,打敗突厥,成為天可汗,並創造了貞觀之治,這些明君之所以創造盛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農抑商,所以我大宋要想光複中原,應效仿這幾位明君,采用重農抑商政策,迅速發展農業,使國家府庫迅速充實起來。”

王華陽聽著文天祥的話,想著如何辯駁。

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不同曆史時期具體表現必然為經濟形態所決定,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製工商業的發展。重農抑商”、“農本商末”政策深深製約和影響中國曆史。

在中國漫漫兩千年曆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曆史相隨相伴的。它產生於封建製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製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麵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製封建農業帝國。

曆代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中國社會采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曆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采取一係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重農抑商”政策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並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並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係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自15、16世紀始,在一些經濟相對較發達地區,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當時統治者對這一新事物極端恐懼,采取各種措施加以摧殘。雖然西方商品經濟在中世紀也遭過同樣破壞,但當時多元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中,商品經濟仍得以頑強發展,古代中國社會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交換和商業活動的存在和發展受到很大限約,商業貿易活動必須隸屬於自然經濟體製。

清初,統治者對東南沿海萌芽的資本主義和一度興起的“工商皆本”、“農商皆本”啟蒙思想,不置可否,正當清政府下禁海令和限製礦冶業時,西方各國海上貿易蓬勃發展。統治者完全不了解外部形勢,妄圖追求海疆平安無事,傳統自給自足經濟、重農主義,又使清政府認識不到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封建統治者極力破壞社會賴以前進的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形成,固守“重農抑商”政策,致使剛剛萌芽的資本主義經濟未得到發展,使中國錯失發展資本主義良機。西方文藝複興、宗教改革,自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迅速席卷西方社會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特別是18世紀資本主義工商業革命,加速、刺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對外殖民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