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散文名句——絢爛多姿(2 / 3)

唐宋散文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經曆了一個反駢複古的過程。唐宋之際出現過兩次古文運動。一次是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中唐時期;另一次是以歐陽修為領袖的北宋中葉。兩次古文運動都是針對當時文壇占統治地位的駢文而發,雖然均以複古為旗幟,但實際上倡導的卻是散文文體的革新。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譯文】要想使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部穩固;要想讓水流得更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比喻做什麼事情都要抓住其根本。

不麵譽以求親,不愉悅以苟合。(出自魏征《群書治要·體論》)

【譯文】不當著別人的麵吹捧人家,以求得別人對自己的歡心,也不毫無原則地隨聲附和。

不以小故妨大美。(出自魏征《群書治要·體論》)

【譯文】看待別人,不要因為一個小的缺點,就否定其大的優點。

春不奪農時,則有食;夏不奪蠶工,則有衣。(出自新唐書《來濟傳》)

【譯文】春天不耽誤農耕的時間,就能有糧食吃;夏天不占用蠶事工作,就能有衣服穿。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譯文】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而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

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出自王定保《唐摭言》)

【譯文】不講道義地活著,還不如恪守道義地死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還不如正直無私地失去。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出自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人老了,誌氣應更加旺盛,怎能因為頭發變白就改變自己的雄心壯誌呢?處境艱難而意誌更加堅定,決不會喪失自己的淩雲壯誌。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出自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雄關高山難以越過,有誰同情不得誌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異鄉的人。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出自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北海雖然遙遠,但隻要乘著盤旋而上的暴風,仍然可以到達。比喻凡事隻要經過努力,總可以實現。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豔麗的晚霞與孤獨的野鴨同向天邊飛去,秋天的水麵與廣闊的碧空融合在一起。詩句用晚霞、孤鶩、秋水、長天,描繪了一幅色彩絢爛,境界曠遠的暮秋天景圖。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早晨已經逝去了,但黃昏應還不算晚。比喻人老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同樣應珍惜時光。

古之君子,重神交而貴道合。(出自王勃《上郎都督啟》)

【譯文】古代有德行的人,彼此以精神相通、誌同道合為貴。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出自白居易《議兵策》)

【譯文】國家雖然興盛,但若動不動就打仗,也會衰敗;國家雖然太平,但若忘記戰爭的危機,不修備戰,也一定會非常危險。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出自白居易《辯興亡之由策》)

【譯文】為別人的快樂而高興,別人也會為你的快樂而高興;為別人的憂愁而擔憂,別人也會為你的憂愁而擔憂。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出自白居易《策林》)

【譯文】善於消除災禍的人,總是先查找其根由;善於調理疾病的人,總是先斷絕疾病的源頭。比喻解決問題要找到問題的症結,進行根治。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出自白居易《新製布裘》)

【譯文】大丈夫貴在兼濟天下,豈能隻顧個人操守?

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雲。(出自白居易《續座右銘》)

【譯文】不要羨慕別人的富貴,不要憂慮自己的貧賤,應該問問自己的道德究竟怎樣,富貴和貧賤有什麼可值得說呢?說明人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而不要總是關注富貴與貧賤。

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出自白居易《續座右銘》)

【譯文】聽到別人誹謗的話,不要憂懼恐惑,聽到別人讚揚的話,也不要欣喜若狂。要看看自己做得到底怎麼樣,這樣,那些誹謗和稱頌還有什麼可值得理會呢?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出自韓愈《師說》)

【譯文】做弟子的不一定非得比不上老師,做老師的不一定非得比弟子高明。

朋交日凋謝,存者逐利移。(出自韓愈《寄二十六立之》)

【譯文】結交的朋友就像花兒凋謝那樣逐日減少,仍在交往的朋友也跟隨名利在不斷地變換轉移。

閎其中而肆其外。(出自韓愈《進學解》)

【譯文】文章的內容博大精深,而其形式和文辭上卻流暢奔放。極言文章之妙。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進學解》)

【譯文】學業所以專精,在於勤奮,所以荒廢,在於散漫;事情做得好,在於深思熟慮,做得不好,在於因循隨俗。

不教不學,悶然不見己缺。(出自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譯文】不通過教授別人以及自己的學習,就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出自韓愈《原道》)

【譯文】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出自韓愈《答李翊書》)

【譯文】根柢壯茂的樹果實就結得飽滿,肥沃的土壤其光澤就明亮悅目。

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出自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

【譯文】與其有物質上的享樂,不如有精神上的無憂無慮。

功業逐日以新,名聲隨風而流。(出自韓愈《與鳳翔邢尚書》)

【譯文】功名業績不斷發展,名氣聲譽傳播四方。

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出自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譯文】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們的職責嗎?他們應該是民眾的仆役,而不僅僅是奴役民眾。

賞務速而後勸,罰務速而後懲。(出自柳宗元《斷刑論下》)

【譯文】獎賞一定要力求及時,然後,才能起到鼓勵勸勉的作用;懲罰也要力求及時,然後,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出自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有誰會知道徭役比這毒蛇還殘酷呢?

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出自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

【譯文】最大的弊政莫過於賄賂猖獗,賦稅繁多了。

懲病克壽,矜壯死暴。(出自柳宗元《敵戒》)

【譯文】知道警惕和防治疾病就能長壽,自恃身強力壯卻會突然死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譯文】醉翁之意趣並不在於飲酒,其真正的意趣是欣賞令人陶醉的山水景色。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出自歐陽修《六一詩話》)

【譯文】描繪難以描繪的情景,要寫得生動得如同在眼前一樣;蘊涵的旨趣要深遠,要表現為弦外之音。

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出自歐陽修《答李詡第二書》)

【譯文】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雖是有文化素養的人,也會變得品格低下。

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歐陽修《雜說》)

【譯文】君子學習,怎麼能夠有一日停歇呢?說明學習應始終堅持不懈。

用人之術,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後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出自歐陽修《為君難論上》)

【譯文】用人之法在於,任用他必須專一,信任他必須堅定,這樣才能讓他的才幹充分發揮出來,和他共同做好事情。

小人無朋,惟君子有之。(出自歐陽修《朋黨論》)

【譯文】小人並沒有真心的朋友,隻有君子才有。

自古常歎知音難。(出自歐陽修《奉答原甫見過寵示之作》)

【譯文】自古以來人們就常常慨歎知己朋友難以得到。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出自歐陽修《朋黨論》)

【譯文】君子與君子以誌同道合結成朋友,小人與小人以私利相同而互相勾結。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出自歐陽修《縱囚論》)

【譯文】寧可為正義而死,也絕不願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就像是回家一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會使自身墮落。用來告誡人們不能貪圖安逸,要想成就事業必須操勞勤苦。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出自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禍患常因小事不謹慎釀成;有膽有識而無所作為,往往是意誌沉溺所致。

患至而後圖,智者有不能。(出自歐陽修《送張洞推官赴永興經略司》)

【譯文】禍患發生才設法對付,即使有才智的人也往往束手無策。

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為能,不能為不能;明為明,不明為不明,乃所謂明。(出自陸九淵《與曹立之》)

【譯文】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如果擅長就說擅長,不擅長就說不擅長;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銖銖而稱之,至石必謬;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出自陸九淵《語錄上》)

【譯文】一銖一銖地稱量,稱到一石時一定與一次稱足的一石有差別;一寸一寸地丈量,量到一丈時一定與一次量夠一丈有出入。用來比喻看人要看其總體,不能事無巨細地簡單相加,否則一定會有差錯。

凡事隻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誰。(出自陸九淵《語錄下》)

【譯文】不管什麼事情,隻要看它是否符合道理就行了,而不要看是誰做的。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出自陸九淵《語錄下》)

【譯文】學習最怕沒有疑問,能夠提出疑問了,也就進步了。

薄我貨者也,欲與我市者也;訾我行者,欲與我友者也。(出自崔敦禮《芻言》)

【譯文】貶低我的貨物的人是想和我做生意,貶斥我的品行的人是想和我交朋友。

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薰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出自許棐《樵談》)

【譯文】與邪惡奸佞之徒交往,就像把雪放進墨池裏,即使化成了水,其顏色也顯得更肮髒了;與正直之人相處,就像把炭放入薰爐中,就算變成灰,其香氣也依然不滅。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出自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譯文】人生就像喝水一樣,涼或熱隻有喝的人自己知道。用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苦辣酸甜隻有自己才能體會。

美必有惡,芬必有臭。(出自蘇軾《顏樂亭》)

【譯文】有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會有醜惡的事物,有芳香的東西就一定會有腐臭的東西。比喻事物總會有對立的一麵。

崇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出自蘇軾《文與可字說》)

【譯文】推崇聖哲的道義而忘掉權勢,實行仁義而忘記私利,修養道德而忘記名位。

嘉謀定國垂青史,盛事傳家有素風。(出自蘇軾《題永叔會老堂》)

【譯文】好的謀略使國家安定太平,永遠留傳史冊;傳給後代的是清廉的本色。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出自蘇軾《賈誼論》)

【譯文】君子要實現遠大的目標,就一定要耐心等待;要從事遠大的追求,就一定要忍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出自蘇軾《晁錯論》)

【譯文】古代能夠成就大功、建立大業的人,不僅僅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能,也一定具有堅忍不拔的意誌。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出自蘇軾《策別十七》)

【譯文】做小的壞事的人,鄉人不能寬容他;做大的壞事的人,天下人不能寬容他。

知無不言,言無不行。(出自蘇軾《策略第三》)

【譯文】知道什麼就說什麼,毫無保留;隻要自己說了的,就一定要做到。

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出自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

【譯文】寫文章該寫的就盡情地寫下去,不該寫的就收筆不寫。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自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

【譯文】詩中隱蘊著畫的意境,畫中飽含著詩的美妙。

回狂瀾於既倒,支大廈於將傾。(出自蘇軾《告文宣王文》)

【譯文】在河堤決口時把洶湧的洪流擋回去,在大廈將要倒塌時把它支撐起來。比喻在緊急關頭力挽危局。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出自蘇軾《思治論》)

【譯文】不回避極大的困難而謀求長遠的利益。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出自蘇轍《三論分別邪正劄子》)

【譯文】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上有毫發之意,則下有丘山之取。(出自蘇轍《欒城集·久旱放民間債欠·貼黃》)

【譯文】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發大小的東西,下麵的人就會搜刮像山一樣大的東西。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出自蘇洵《辨奸論》)

【譯文】月亮的周圍出現了光環,就會刮風;房子的基石濕潤了,就會下雨。比喻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前兆。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出自蘇洵《心術》)

【譯文】忍耐一下可以抵得住種種急躁和魯莽,沉著冷靜可以克製種種衝動。本句原指戰爭中該忍就忍,該靜就靜,不能憑一夫之勇來行事,後常用來說明遇事要冷靜沉著。

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出自蘇洵《管仲論》)

【譯文】事情的成功,並不是在成功的當天成功的,而必定有它的緣由和起因;災禍的發生,並不是在災禍的當天發生的,而必定有它的緣由和先兆。

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出自釋道元《景德傳燈錄》)

【譯文】許多個盲人一起摸象,各自說大象像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比喻片麵地看問題,往往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眾能而責諸人。(出自楊萬裏《庸言》)

【譯文】君子不像一件器物一樣,不能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就滿足;而用人的時候,就要像使用器物一樣,不能苛求其各方麵都有才能。

心無愧怍,則無入而不自得;心無貪戀,則無往而不自安。(出自羅大經《鶴林玉露·小官對移》)

【譯文】隻要心裏沒有抱愧之事,無論在哪兒都能悠然自得;隻要心裏沒有貪念,無論去哪兒都不會心有不安。

學不必博,要之有用。(出自羅大經《鶴林玉露》)

【譯文】學識不一定要有多麼淵博,最重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出自羅大經《鶴林玉露》)

【譯文】一天一枚錢,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錢;隻要天長日久,用繩子也能把木頭鋸斷,用水滴也能把石頭滴穿。原意是說官吏貪汙可以積少成多,現多用來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力量再小也終究會有大的成就。

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壽也。(出自羅大經《鶴林玉露·儉約》)

【譯文】人對生活的需求,自是有一定的限量的,節製飲食、清淡寡味,才能常葆健康,才可以長壽。

一德立而百善從之。(出自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道篇》)

【譯文】高尚的道德確立起來了,各種善行就會相應產生。說明品德修養之重要。

有欲則不剛,剛者不屈於欲。(出自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譯文】人有了私欲就會變得不剛正,而剛正的人是不會向私欲屈服的。

教不立,學不傳,人材不期壞而自壞。(出自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譯文】如果不興辦教育,如果沒有老師傳授學問,那麼,本來可以不廢棄的人才也自然會廢棄。

學莫大於知本末終始。(出自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譯文】為學之道,沒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更重要的了。

學不博者,不能守約;誌不篤者,不能力行。(出自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譯文】學識不夠淵博,就無法得其要領;誌向不夠堅定,就不會努力實行。

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出自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譯文】君子為學,貴在專一,專一就能明於事理,明於事理就會有所收獲。

洪鍾未嚐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嚐有知,由問乃有知。(出自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譯文】洪鍾原本是沒有聲音的,因為有人敲打才有了聲音;聖人原本也並非是智慧的,因為常向人詢問請教才有了智慧。

小善不足以蔽身,勿以小善而自怠;小惡不足以滅身,勿以小惡而自暇。(出自黃晞《聱隅子·道德篇》)

【譯文】小的善行雖然不足以庇護自身,但不要因為是小善就懶得去做;小的惡行雖然不足以毀掉自身,但也不要因為是小惡就輕易而為之。

節食則無疾,擇言則無禍。(出自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譯文】能夠節製食欲,就不會生病,謹慎自己的言語,就不會招致災患。

善保家者戒興訟,善保國者戒用兵。(出自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譯文】善於保護家庭的人,總是盡量避免打官司;善於保護國家的人,總是盡量避免出兵征戰。

有過而諱言,適重其過;因言而遽改,適彰其美。(出自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譯文】有錯誤而隱瞞不講,剛好加重了錯誤;承認錯誤並迅速改正,剛好是對正確的表彰。

出無謂之言,行不必之事,不如其已。(出自晁說之《晁氏客語》)

【譯文】說些沒有意義的話,做些沒有必要的事,還不如不說不做。

土能濁河,而不能濁海;風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出自羅隱《兩同書·厚薄第五》)

【譯文】土能夠讓河水變得汙濁,但卻不能讓大海變得汙濁;風能將樹木拔起,但卻不能將大山拔起。用來比喻品位低下的人隻能動搖庸人的思想,卻動搖不了君子的節操。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出自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

【譯文】男子漢大丈夫寧做美玉而被打碎,不能做瓦器而被保全。比喻願為正義事業而犧牲,不能含屈忍辱而苟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愛蓮說》)

【譯文】蓮花雖然是從淤泥中生長出來,但卻纖塵不染;盡管在清澈的水中滌蕩,但卻毫不妖豔。

嚴霜降處,難傷夫翠鬆青竹;烈火焚時,不損其良金璞玉。(出自徐夤《釣璣文集·避世金馬門賦》)

【譯文】嚴霜來臨,也難以損傷青鬆翠竹;烈火焚燒,也難以損傷良金美玉。比喻品德高潔之人,即使是在惡劣的景況下,也能保持自己的操守。

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出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譯文】如果不能夠為國家的治理所用,這樣的學問就不要教授它;如果能夠為國家的治理所用,這樣的學問就應該全部列入學校的教育範圍。

功高後毀易,德薄人存難。(出自王安石《寓言》)

【譯文】功勞高大而後人把它毀掉非常容易,道德修養淺薄的人則難於在世上立足。

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出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譯文】教育、培養、選拔、任用,隻要其中一個關節出了問題,就足以敗壞天下所有的人才。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出自王安石《乞製置三司條例》)

【譯文】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沒有一定的物資財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財富,沒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學,須是如饑之須食,寒之須衣始得。(出自朱熹《上蔡先生語錄》)

【譯文】對於學習,應該像饑餓的人對飯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對衣物的需要一樣才行。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獨得。(出自朱熹《朱子語錄》)

【譯文】道理、規律是人們所共同遵循的,品德、操行是通過自身的修養而獲得的。

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隨。(出自張孝祥《勉過子讀書》)

【譯文】學習不在於起步的早或晚,隻怕開始的時候勤奮,到最後就放任了。

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誌乎彼。(出自朱熹《讀書之要》)

【譯文】前麵的東西還沒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後麵的東西;這裏的東西還沒有明白,就不要急著要記住那裏的東西。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出自朱熹《讀書之要》)

【譯文】學習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步深入或提高,並且要反複閱讀,認真思考。

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出自朱熹《四書集注》)

【譯文】有過錯應當迅速改正,不要害怕困難而隻顧眼前的安逸。

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出自朱熹《四書集注》)

【譯文】清廉正直的人,對舊惡不耿耿於懷。

改過貴勇而防患貴怯。(出自朱熹《答蔡貴通》)

【譯文】要勇於改正錯誤,戰戰兢兢地預防禍患。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自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譯文】隻有勤儉可以助人廉潔,隻有寬容可以使人培養好的品德。

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出自晁說之《晁氏客語》)

【譯文】學習的方法是:要以思考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識,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識。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出自晁說之《晁氏客語》)

【譯文】不用心思考,就會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會有所得;不虛心好問,就會變得無知。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出自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譯文】不使用一個直接的詞語,卻將事物的精神實質表達得透徹淋漓、美妙超逸。

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出自黃晞《聱隅子《生學篇》)

【譯文】人生在世,如果不知道學習,就如同沒有出生一樣;學習了而又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如同沒學一樣;領會了其中的道理而又不能實行,就如同沒有領會道理一樣。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出自葉適《法度總論》)

【譯文】觀察過多種器物的人才能成為優秀的工匠,查看過多種疾病的人才能成為出色的醫生。說明隻有多實踐,才能提高技藝。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出自李延壽《南史·陳暄傳》)

【譯文】軍隊可以一千日不打仗,但不可以一天不為戰爭做準備。

攻人之法,先絕其援,使無外救。(出自李筌《太白陰經·攻守》)

【譯文】攻打敵人的法則,就是要先斷掉敵人的支援,使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出自李筌《太白陰經·攻守》)

【譯文】善於進攻的人,可以讓敵人不知道該防守什麼地方;善於防守的人,可以讓敵人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進攻。

勝敗兵家常勢。(出自尹洙《敘燕》)

【譯文】勝利和失敗是領兵打仗經常遇到的事情。

戒爾勿嗜酒,狂藥非美味;能移謹厚性,化作凶頑類。(出自範質《戒子》)

【譯文】我勸你不要總是喜歡喝酒,酒是讓你發瘋的狂藥,而不是美味。它能改變你謹慎敦厚的性格,讓你變成凶惡頑劣的人。

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出自董仲舒《論禦匈奴》)

【譯文】正義能夠感動有德行的君子,利益能夠動搖貪婪的小人。

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出自王艮《答問補遺》)

【譯文】修養自身的道德,這是處世的根本。

修之至極,何謗不息。(出自張九齡《上姚令公書》)

【譯文】個人的道德修養到了完美的境地,一切毀謗都將自行止息。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出自張說《起義堂頌》)

【譯文】源頭經過疏浚,河水會流得很遠;樹根紮得深,葉子就會長得茂盛。

治外物易,治己身難。(出自林慎思《伸蒙子《治難》)

【譯文】管理外部的事物是不難的,難的是對自己的管理。

及時立功德,身後猶光明。(出自劉駕《勵誌》)

【譯文】及時建樹功業和德政,死後美名就傳揚不滅。

君子雖殞,善名不滅。(出自武則天《臣軌下·誠信》)

【譯文】有德行和知識的人雖然死了,但美好的聲音卻不會消失。

以惡小而為之無恤,則必敗;以善小而忽之不為,則必覆。(出自武則天《內訓·遷善》)

【譯文】認為罪惡不大而幹了毫無顧慮,則必然招致失敗;認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則必然招致敗壞。

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出自武則天《內訓·遷善》)

【譯文】小的過錯不改正,就會鑄成大錯;小的好事樂於做,就能成為高尚的人。

人非上智,其孰無過。過而能改,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出自武則天《內訓·遷善》)

【譯文】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誰能沒有過錯。有過錯就能改正,可以成為聰明人。知錯能改,離聖賢就不遠了。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出自武則天《臣軌上》)

【譯文】想要家庭安定,一定要首先使國家安定。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出自李世民《晉宣武帝總論》)

【譯文】長期做好事,知道的人不多;一日做壞事,大家都知道。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則美無不克。(出自貫休《續姚梁公座右銘《並序》)

【譯文】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從中借鑒,就沒有什麼好事不能做成。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出自慧能《壇經·決疑品》)

【譯文】改正錯誤使人聰明,袒護自己短處的人就不是真正的賢哲。

閉門思過謝來客。(出自徐鉉《徐公文集》)

【譯文】關起房門反省錯失,謝絕朋友過訪。

舉世盡從愁裏老。(出自魏慶之《詩人玉屑·杜荀鶴詩》)

【譯文】世人之衰老都是因憂愁而加快。

誌大量小無勳業可為。(出自太平禦覽《人事部》)

【譯文】誌向遠大而度量窄小,不可能建立什麼偉勳大業。

量少非君子,德高乃丈夫。(出自佚名《名賢集》)

【譯文】氣量狹小就不是德行高尚的人,德行高尚才是有作為的男子漢。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出自佚名《名賢集》)

【譯文】遇上知心朋友,喝千杯酒還嫌少,彼此不相投合,說半句話也是多餘的。

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出自佚名《名賢集》)

【譯文】結交有道德的朋友,棄絕沒道義的朋友。

舉世不知何足怪?力行無顧是豪雄。(出自曾鞏《聖賢》)

【譯文】世上沒有一個人理解自己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力排眾議堅持做下去才是真正的英雄。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傳》)

【譯文】天象的變異不足以害怕,前人的成規不足以效法,人們對變法的議論不足以擔憂。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出自駱賓王《螢火賦》)

【譯文】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不做虧心的事。

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出自辛棄疾《美芹十論》)

【譯文】問題未出現之前就預作打算,解決問題就往往應付自如。反之,則常常覺得力不從心。

誌驕於業泰,體逸於時安。(出自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

【譯文】誌氣驕恣往往來自於事業的大通得意之時,追求享樂往往是因為時世安定太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出自範仲淹《嶽陽樓記》)

【譯文】在朝廷做官,則為老百姓操勞;在野當老百姓,則為國君擔憂。表現出愛民憂國的一片忠心。

丈夫須兼濟,豈得樂一身。(出自薛據《古興》)

【譯文】大丈夫必須兼顧匡濟國家和百姓,怎能隻求個人的快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自張載《近思錄拾遺》)

【譯文】要讓自然界聽人的使喚,要使老百姓的命運有依托,要繼承前人的宏偉獨到的學術,要使國家長治久安。

立誌不存乎憂世,雖仁無益也。(出自葉適《題周子實所錄》)

【譯文】人的誌向中如果缺乏憂念國家前途,雖然所做的事是以仁愛為懷的,也對國家沒什麼裨益。

辭必高然後為奇,意必深然後為工。(出自孫樵《與友人論文書》)

【譯文】寫文章一定要言辭高妙,語出不俗,這樣才能稱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遠遼廣,這樣才能稱得上工巧。

身莫不惡死,而未嚐有不死;國莫不惡亡,而未嚐有不亡。(出自李覯《慶曆民言·開諱》)

【譯文】人沒有不憎恨死亡的,但沒有人能夠不死;國家沒有不憎恨滅亡的,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永遠不滅亡。說明人之生老病死和國家的興亡盛衰都是不可避免的。

聞死而慍,則醫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則臣不敢爭其失。(出自李覯《慶曆民言·開諱》)

【譯文】聽到死亡就發怒,那麼醫生也不敢告訴他疾病的所在;聽到國亡就發火,那麼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過失。說明上層不能諱言過失,否則就會阻塞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