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reference_book_ids":[7200301873872505889]}],"7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7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隨園詩話》reference_book_ids":[7200301873872505889]}],"6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6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傳習錄》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420329486,7217749727251532800,7267077381385358336,7109046336032345118,6947647383182281764]}],"2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2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捕蛇者說》reference_book_ids":[7268173248787909691]}],"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4},"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4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4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王安石傳》reference_book_ids":[7107491518612507656,7217764493147769912,6891491223408741384,699203547679005390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4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4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二十四詩品》reference_book_ids":[7234779843395587129,6888275454411672583]}],"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將才》reference_book_ids":[7264679725358926910]}],"4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7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47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螢火賦》reference_book_ids":[717382246433240166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軔。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論語》、《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還不分明。當時的散文,隻能說是與韻文相對的一種文體,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曆史方麵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由於它們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產生過很大影響,因而被視為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出自《文子·道德》)
【譯文】為了正義而戰鬥的軍隊可以稱王天下;為了抵抗侵略而戰鬥的軍隊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因負氣而戰鬥的軍隊難免失敗;驕傲的軍隊則一定會滅亡。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出自《素問·宣明五氣》)
【譯文】看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血液,躺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元氣,坐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肌肉,站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骨骼,走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筋節。
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出自《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譯文】人的疾病已經形成了,才去治療,國家的禍亂已經形成了,才去治理,就好像覺得口渴了才掘井,就要戰鬥了,才去製造兵器,不是晚了嗎?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製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君子見到有人陷入了困境,就會心生憐憫。而小人看見有人陷入了困境,則會幸災樂禍。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饑餓的人用歌來表達他們對食物的渴望,勞動的人用歌來表達他們勞累的心情。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出自《穀粱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品德淳厚的留下美名,品德淺薄的留下惡名。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天或壽,惟聖人能通其道。(出自《山海經·海外南經》)
【譯文】大地所承載的,天地四方之中、四海之內的空間,都承受日光和月光的沐浴,星辰紡織著經緯線,一年四季循環往複,時光在一年又一年的更替中流逝。神靈所賜的人間萬物,形狀各異,或早夭或長壽,其中的道理也隻有聖人最清楚。
秦漢散文
秦王朝作為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隻存在15年。這期間除皇帝的詔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實用文字外,沒有散文名篇傳於後世。而在文學發展中起過一定影響的是完成於秦統一前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的《呂氏春秋\u003e和李斯作於秦王政十年的《諫逐客書》。
兩漢散文中最先發展起來的是政論文。西漢初年,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的餘風猶存。一些作家繼承先秦諸子的優良傳統,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麵對現實,分析形勢,勇於表示自己的政治見解和主張,使漢初政論文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賈誼和晁錯是這一時期政論文的代表作家。
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一舟之覆,無一物而不沉。(出自庾信《擬連珠》)
【譯文】一匹馬在奔跑的時候,全身的毛沒有一根不跟著振動;一條船傾覆後,船上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不跟著沉沒。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出自庾信《庾子山集·擬連珠》)
【譯文】大廈已經燒起來了,不是用眼淚就可以澆滅的;黃河決堤了,也不是用手就能堵住的。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出自劉向《新序·節土》)
【譯文】山太陡了,就不會太高;水麵太窄了,就不會太深。用來比喻對人要求太過苛刻,就不會得到人心。
天為之農,而我不農,穀亦不可得而取之。(出自賈思勰《齊民要術》)
【譯文】上天給了我好時機耕種,而我不耕種,也就不會收獲到糧食。
力能勝貧,謹能勝禍。(出自賈思勰《齊民要術》)
【譯文】出力勞作能戰勝貧窮,謹言慎行能戰勝禍患。
智如禹湯,不如常耕。(出自賈思勰《齊民要術》)
【譯文】光有聰明的頭腦還不成,還要靠雙手去勞動。
字刪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瞻。(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熔裁》)
【譯文】字句刪掉了,卻讓意思殘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練;詞句擴充了,但卻使得語句重複,是繁雜,不是豐富。
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出自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譯文】詩歌有固定的體裁,但思想卻沒有固定的規矩。隨個人的性情來適應,很難有能將各種體裁都做得好的。
談歡則字與笑並,論戚則聲共泣偕。(出自劉勰《文心雕龍·誇飾》)
【譯文】說到歡樂,字字句句都帶著歡笑;談到悲傷,字裏行間都帶著哭泣。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出自劉勰《文心雕龍·辯騷》)
【譯文】采擇奇偉的內容而不失掉其真實的精髓,賞鑒花朵但不弄掉它的果實。比喻學習古代作品應注意保持其真切純正的東西,而不是隻注重內容奇巧和辭藻華麗。
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練字》)
【譯文】善於作文的人,即使寫上萬篇,其才思還有富餘,但卻為用上一個恰當的字,常常感到難。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譯文】寫作時,文思憑空想象,意蘊容易奇特,但要用具體切實的語言表達出來,卻常常難以運用得巧妙。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譯文】站在山頭,情感就好像彌漫了整個山;在岸邊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樣澎湃。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譯文】演奏了上千個曲子以後才懂得音樂,觀察了上千把劍以後才能識別寶劍。比喻要評論別人的作品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文學修養,隻有自己讀得多了,才有能力評論。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譯文】吟誦詠唱詩文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好像吐珠納玉般的悅耳動聽。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出自晁錯《論貴粟疏》)
【譯文】目前最重要的莫過於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了。說明國家應將農業作為根本。
務民於農桑,薄收賦,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出自晁錯《論貴粟疏》)
【譯文】讓百姓專事於農桑,減輕徭役,多積蓄糧食,充實倉廩,以備水旱之用,這樣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了。
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
【譯文】善於為人師表的人,既要宣揚自己篤信的真理,又要行動上謹慎小心。
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其身,不可掩也。(出自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
【譯文】自己所說的話,不可抵賴;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掩蓋。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譯文】後人評價我們,就像我們評價前人一樣。說明看待前人作品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文】賢士樂於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而打扮。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文】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依靠的東西不同啊!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文】文王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懣而寫作的。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出自諸葛亮《南征教》)
【譯文】出兵作戰以征服敵軍的人心為上策,攻破敵人的城池為下策。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出自諸葛亮《納言》)
【譯文】雨水從屋頂漏到地下,要阻止它,就要堵住屋頂上的漏洞。屋頂不堵,則漏雨不止,下麵就無法居住了。
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出自諸葛亮《喜怒》)
【譯文】憤怒的時候,不要觸犯到無罪的人;高興的時候,也不能放縱應該殺頭的人。比喻國君不能感情用事。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出自諸葛亮《將苑·腹心》)
【譯文】善於領兵作戰的人,一定將博學多聞、足智多謀的人作為自己的心腹,一定將做事謹慎、善於觀察的人作為自己的耳目,一定將驍勇善戰、所向無敵的人作為自己的助手。
有製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製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出自諸葛亮《兵要》)
【譯文】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使將領沒有才能,也不會打敗仗;一支沒有嚴格訓練的軍隊,即使將領再善戰,也無法取得勝利。說明軍隊作戰需要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應當重視軍事訓練。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出自諸葛亮《將才》)
【譯文】戰場作戰,勇敢向前的應給予重賞,貪生怕死向後退的應處以重刑。而且獎賞要及時,不能拖延,懲罰不能因為地位高低而有所減免。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出自諸葛亮《論交》)
【譯文】建立在權勢和私利基礎上交的友情,難以持久。
賞毫厘之善,必有所勸;罰纖芥之惡,必有所阻。(出自桓範《政要論·為君難》)
【譯文】獎賞再小的好事,也能對人們有鼓舞作用;懲罰再小的罪過,也能對壞人壞事有遏製的作用。
政善於內,則兵強於外也。(出自桓範《世要論·兵要》)
【譯文】國家內部的政治清明有序了,軍隊在對外作戰時也就十分強大了。
蠍盛則木朽,欲勝則身枯。(出自嵇康《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譯文】樹木中的蠹蟲多了,樹木就要枯朽,人的欲望太多了,身體就會垮掉。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出自孔融《與曹公論盛孝章書》)
【譯文】歲月不停留,時光就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回。
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出自陸賈《新語·慎微》)
【譯文】為天下建立大功的人,一定是先在小的方麵修養自己;名聲流傳千古的人,一定從微小的事情做起。
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出自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譯文】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讓親近的人感到心痛,而讓與自己敵對的人感到痛快。成語“親痛仇快”、“親者痛,仇者快”即來源於此。
商賈者,所以通物也。物以任用為要,以牢固為資。(出自王符《潛夫論·務本》)
【譯文】商人的任務就是要使貨物流通。而貨物,最要緊的是以實用為主,以結實為資本。
欲攻敵,必先謀。(出自曹操《孫子注·謀攻篇》)
【譯文】想要進攻敵人,就必須先製定好策略。
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出自王通《中說·事君篇》)
【譯文】過去的人做官是為了奉養別人,而現在的人做官為的是奉養自己。
君子之學進於身,小人之學進於利。(出自文中子《天地篇》)
【譯文】君子做學問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小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謀取利益。
賢愚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出自王符《潛夫論·本政》)
【譯文】衡量賢愚的標準在於其思想,而不在於其是富貴還是貧賤;看人是誠實還是狡詐,要看他的本性,而不是看他親近還是疏遠。
立事者不離道德,調弦者不失宮商。(出自陸賈《新語·術事》)
【譯文】建立功業的人要有道德修養,正如調弦試音的人要懂得音律一樣。
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出自劉晝《防欲》)
【譯文】珍珠晶瑩明亮,塵埃就不能沾上去,人的品性高尚,就不會沾染壞的習慣。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淩雲之榭,非一木所構。(出自劉晝《薦賢》)
【譯文】至為高峻的大山,不是由一塊石頭所壘成的;高入雲霄的台榭,也不是用一根木頭建成的。
賓玉之山,土木必潤,盛德之土,文藝必眾。(出自徐幹《中論·藝紀》)
【譯文】蘊藏玉石之山,土地樹木就得到滋潤;德性美盛之士,文章技藝必出眾。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誌之不立。(出自徐幹《中論·治學》)
【譯文】為學之人不怕其才智不夠豐富,而是怕他的誌向不夠堅定。
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攻則日甚。(出自徐幹《中論·虛道》)
【譯文】壞品質好比是疾病,改正則越來越好,不改就日益加深。
遷善懼其不及,改惡恐其有餘。(出自徐幹《中論·虛道》)
【譯文】學習好的榜樣生怕學不到家,改正過失惟恐不徹底。
凡夫愛命,達士殉名。(出自曹植《任城王誄》)
【譯文】平庸的人顧惜自己的性命,通達事理的人卻勇於為保全名節而犧牲。
身恒居善,則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出自劉晝《新論·慎獨》)
【譯文】自身長期堅持行善事,不做壞事,就能心底坦然,毫無慚愧,內外無憂懼。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出自曹丕《善哉行》)
【譯文】人生如寄居般短暫,何必多愁善感而自傷。
欲知憂能老,為視鏡中絲。(出自範雲《有所思》)
【譯文】從鏡中看一下自己的頭發,就知道多憂摧人老的道理。
昆峰積玉,光澤者前毀;瑤山叢桂,芳茂者先折。(出自祖鴻勳《與陽休之書》)
【譯文】昆侖山積聚的玉石,光澤奪目的先遭采毀;招搖繁茂的桂樹,芬芳馥鬱的先被折取。喻高尚正直的人容易遭到打擊和毀謗。
蘭薰而摧,玉縝則折。物忌堅芳,人諱明潔。(出自顏延之《祭屈原文》)
【譯文】蘭花因芳香而被摧折,玉石因紋理細致而被折斷。物忌堅固芳香,人忌諱賢明高潔。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出自劉晝《劉子·大質》)
【譯文】朱砂可以磨碎但不能改變它的顏色,蘭草可以用火燒它,卻不能抹滅它的香味。形容一個人無論外部客觀條件多麼惡劣,都不能改變他的意誌!
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鍾,不可容於泉流。(出自劉晝《均任》)
【譯文】能夠盛下萬石的大鼎,隻用一小盂水是無法將其灌滿的;隻能盛一鈞的小鍾,也盛不下不斷流下的泉水。比喻用人要量才授任。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煙泄穴致灰千室。(出自劉晝《新論·慎隙》)
【譯文】一條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決,淹沒城池;小煙囪的火星會把千家萬戶變為灰燼。
明者慎言,故無失言;暗者輕言,自致害滅。(出自劉晝《劉子·慎言》)
【譯文】明於事理的人言談謹慎,所以不說錯話;暗於事理的人言語輕率,自招禍害和失敗。
思難而難不至,忘患而患反生。(出自劉晝《劉子·利害》)
【譯文】預先慮及危難,危難可免;事前不防禍患,禍患必生。
與其位,勿奪其職;任以事,勿間以言。(出自陳亮《論開誠之道》)
【譯文】既然將官位給了他,就不要幹涉他的職權;既然將事物交給了他,就不要總是指手劃腳。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出自荀悅《申鑒·俗嫌》)
【譯文】不聽動聽的話語,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做虛偽的事。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出自王符《潛夫論·敘錄》)
【譯文】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有名望的人致力於實際。
誌道者少友,逐利者多儔。(出自王符《潛夫論·實貢》)
【譯文】立誌於正道的人少有朋友,隨波逐流的人卻有許多氣味相投的同伴。
象以齒焚身,蜯以珠剖體。(出自王符《潛夫論·遏利》)
【譯文】大象因為有了珍貴的象牙而遭到了殺身之禍,河蚌因為長有珍珠而被剖開了身體。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出自馮道《偶作》)
【譯文】隻要自己內心沒有邪惡之念,就是在極險惡的環境中也能立身。
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出自晉書《石勒載記》)
【譯文】大丈夫處世行事,應當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像日月那樣潔白明亮。
欲人不聞,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為。(出自枚乘《上書諫吳王》)
【譯文】要使人聽不見,不如不說;要使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出自司馬相如《上書諫獵》)
【譯文】聰明的人善於發現尚未萌芽的問題,設法避開尚未出現的危險。
高而居之以讓,勢尊而守之以卑。(出自習鑿齒《曹操不存錄張鬆》)
【譯文】功勞大、地位高的人要保持謙讓、卑下的態度。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出自阮籍《達莊論》)
【譯文】自以為是的人糊塗,自我誇耀的人無功。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出自崔瑗《座右銘》)
【譯文】不要挑剔別人的短處,不要誇說自己的長處。
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出自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
【譯文】喜歡坐船的人往往會被水淹,喜歡騎馬的人往往會掉下馬。
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出自班固《封燕然山銘》)
【譯文】一時的辛勞往往可以得到持久的安逸。暫時的耗費有時可以得到長遠的安寧。
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出自傅玄《何當行》)
【譯文】聲音相同的自然會互相呼應,思想相同的自然會互相了解。
外合不由中,雖固終必離。(出自傅玄《何當行》)
【譯文】貌合神離的朋友,雖然看起來友情牢固,但終究會分手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傅玄《太子少傅箴》)
【譯文】接近朱砂就會被染成紅色,接近墨就會被染成黑色。喻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
上善若水,至人若鏡。(出自蕭繹《釋尊祭孔子文》)
【譯文】道德高尚的人心地如水那樣清澈,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心地像鏡子那樣明亮。
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出自王通《中說·魏相》)
【譯文】有才德的人先經過選擇然後與人建立友誼,淺陋的人先匆忙與人定交然後才有所選擇。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出自王通《文中子·禮樂》)
【譯文】為了謀求權勢而結交的朋友,在沒有權勢的時候就會絕交;為了謀求財利而結交的朋友,在沒有財利時就會離散。
多言不可與遠謀,多動不可與久處。(出自王通《中說·魏相》)
【譯文】對於喜歡說道的人,不可以與他商量重大的事情;對於輕舉妄動的人,不可以與他長期相處。
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出自揚雄《法言·吾子》)
【譯文】本身是羊,即使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高興,見到豺狼就發抖,忘了自己身上披的是虎皮了。用來比喻外表強大而內心恐懼。
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出自揚雄《法言·君子》)
【譯文】對於天下的事情,有一件不知道的,聖人都會覺得恥辱。
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出自揚雄《法言·君子》)
【譯文】人一定要先自愛,然後別人才會愛他;一定要先自敬,然後別人才會尊敬他。
同於我者,何必可愛;異於我者,何必可憎。(出自仲長統《昌言》)
【譯文】與自己態度一致的,不一定就值得喜愛;與自己態度相悖的,不一定就要憎恨。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出自楊泉《物理論》)
【譯文】誠心誠意地對待別人,全天下的人都會信任你;不誠心誠意地對待別人,就算是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會懷疑你。
上不正,下參差。(出自楊泉《物理論》)
【譯文】居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不正派,居下位的人就會錯誤百出。
德比於上,欲比於下。德比於上故知恥,欲比於下故知足。(出自荀悅《申鑒·雜言下》)
【譯文】在道德上,要與比自己高的人比,在欲望上,要和比自己低的人比。和德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會知道羞愧,和欲望比自己低的人相比,就會知道滿足。
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出自王通《中說·魏相》)
【譯文】學習不貪多務廣,所以能有所收獲;不雜亂著學習,所以能明了深刻。
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出自範寧《春秋穀粱傳集解序》)
【譯文】對作品哪怕一個字的褒揚,比送給王公貴族的禮服還榮耀;對作品哪怕隻言片語的貶抑比在人群裏鞭打一頓還羞辱。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
【譯文】暮春三月,江南到處芳草遍地,樹上鮮花叢生,成群的黃鸝四處飛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宗寶本《壇經》)
【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出自陶淵明《詠荊軻》)
【譯文】荊軻雖然死去,但千載以後他的英俠義舉仍長留在人們心中。
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出自吳越春秋《勾踐外傳》)
【譯文】高空飛翔的鳥,會因貪美食而死;深水遊動的魚,會因貪香餌而死。比喻人也會因貪欲而敗亡。
知人易,自知難。(出自吳越春秋《勾踐外傳》)
【譯文】了解和估價別人是容易的,而了解和估價自己就很難了。即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
唐宋散文
唐宋時期,散文從經史和哲學中分離出來,由應用性向文學性轉變,真正進入文學境界,至此,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有了其獨立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