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以為祛練神明,則聖人可致。(出自《世說新語·文學》)
【譯文】佛經認為擺脫煩惱、修煉智慧,就可以成佛。
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淒然,增伉儷之重。(出自《世說新語·文學》)
【譯文】真不知是文由情生,還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詩感到悲傷,也增加了我對夫妻情義的珍重。
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汙。(出自《世說新語·文學》)
【譯文】官職本來就是腐臭的,所以即將得到它的時候,就會夢到棺材和屍體;錢財本來就是糞土一樣的,所以即將得到它的時候,就會夢到汙穢肮髒的東西。
勝公榮者不可不與飲,不如公榮者亦不可不與飲,是公榮輩者又不可不與飲。(出自《世說新語·簡傲》)
【譯文】勝過公榮的人,我不能不和他一起喝;不如公榮的人,我也不能不和他一起喝;和公榮同類的人,更不能不和他一起喝。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出自《世說新語·簡傲》)
【譯文】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王子猷作桓車騎騎兵參軍。桓問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桓又問:“官有幾馬?”答曰:“不問馬,何由知其數!”又問:“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出自《世說新語·簡傲》)
【譯文】王子猷任車騎將軍桓衝的騎兵參軍。一次桓衝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隻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衝又問:“官府裏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過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字?”桓衝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活著的還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
人患誌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出自《世說新語·自新》)
【譯文】人隻怕不能確立堅定的誌向,又何必擔心美名傳揚不出去呢?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出自《世說新語·排調》)
【譯文】盲人騎著瞎馬,半夜走到深水池旁。作者用“盲人”、“瞎馬”、“夜半”、“深池”比喻處境的危險,告誡人們不可盲目行動。
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複遺臭萬載。(出自《世說新語·尤悔》)
【譯文】既然不能給後世留個好名聲,也不可給後世留個壞名聲。
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一名《醉古堂劍掃》,十二卷,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小窗幽記》分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集,內容主要闡明涵養心性及處世之首,表現了隱逸文人淡泊名利,樂處山林的陶然超脫之情,文字清雅,格調超拔,論事析理,獨中肯綮,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好名的人醉於官位,好利的人醉於民間財富,豪富的人則醉於妙聲、美色、高車、名馬。如何才能獲得一劑清涼的藥,使人人服下獲得清醒呢?
澹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過。(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淡泊清靜的操守,必須在聲色富貴的場合中才試得出來。鎮靜安定的誌節,要在紛紛擾擾的鬧境中考驗過,才是真功夫。
使人有麵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要他人當麵讚譽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後毀謗自己。令對方對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對方產生厭惡感。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命運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我的品德來麵對它。命運使我的形體勞苦,我便安樂我的心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際遇困窘,我便擴充我的道德使它通達。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一個人到了窮途末路,我們應看他當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們要看他以後要怎麼繼續下去。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分別美醜的心太過明確,則無法與事物相契合;分別賢愚的心太過清楚,則無法與人相親近。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情愛最難保持長久,所以情感豐富的人終會變得淺薄無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為的人終不會失去他的天性。
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好談山居生活之樂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樂趣;好在口頭作厭惡名利之論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完全忘卻。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定飛黃騰達;太早開發的事物,往往也會很快地結束。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驕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不看重錢財可以集聚眾人,約束自己則可以使眾人信服,放寬肚量便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凡事率先去做則可以領導他人。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麼無處不是清醒的狀態。將最難以放下心懷的事放下,那麼到處都是寬廣的路。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簞食豆羹之間。(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在夜晚心境平和的時候,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真心,而真實的情感在簡單的飲食生活中,最能流露出來。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一個善的念頭,可以獲得降福的吉神嗬護,而一個惡的念頭,就會招來為禍作災的惡鬼,明白這一點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選擇住家不一定要避開壞鄰居,聚會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夠把持,那麼即使是惡鄰和損友,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交朋友要由淡薄而濃鬱,由疏遠而親近,由接觸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正確方法。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身體軀殼不值得親近,何況是身體之外帶不走的東西?山河大地不過是個幻影,何況在大地上如同塵埃的我們呢?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沒有事情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雜亂的念頭出現,忙碌的時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氣躁,得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驕慢,失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
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貧窮低賤的人,什麼都沒有,到將要死去時,因為對貧賤的厭倦而得到一種解脫感;富有高貴的人,什麼都不缺少,到將要死去時,卻因對名利的迷惑而牽連不舍。因厭倦而解脫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好像放下重擔般的輕鬆;因眷戀而不舍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就如同戴上了刑具般沉重。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人若對生命不能大徹大悟,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的關卡,又有誰能看得破?尤其是傾國傾城的美人和叱吒一時的名將,他們的老病情狀,更使人感到生命的無奈和可憐。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滿足,到底何時才能真正滿足呢?在還未老的時候,能得到清閑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閑。
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要人在當麵有讚美的言詞,倒不如要他在背後沒有誹謗的言論;要在身體上感到舒適快樂,倒不如在心中無憂無慮。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處立得定,方見腳根。(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在繁花似錦、柳密如織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縛,來去自如,才是有辦法的人;在狂風急雨、挫折潦倒的時候站穩腳根,而不被吹倒,才是真正有原則的人。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誌;賤不作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歎,可歎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出自《小窗幽記·卷一》)
【譯文】貧窮並不是值得羞愧的事,貧窮而沒有誌向才值得羞愧。地位卑下不值得厭惡,地位卑賤還不知充實自己的能力才讓人厭惡。年老並不值得歎息,值得歎息的是年老而一無所成。死也不值得悲傷,令人悲傷的是死去而對世人毫無貢獻。
閑情偶寄
《閑情偶寄》,中國戲曲理論專著,是我國最早的係統的戲曲論著,清代李漁撰。《閑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部,內容較為駁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
填詞一道,文人之末技也,然能抑而為此,猶覺愈於馳馬試劍,縱酒呼盧。(出自《閑情偶寄·結構·小序》)
【譯文】填詞作曲這類事,對文人們來說隻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但是一個人如果能夠潛心地去做,比那幫隻知道賽馬比武、酗酒嫖娼的紈絝子弟,我想總還要好些吧。
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題不佳,而能出其錦心,揚為繡口者也。(出自《閑情偶寄·結構》)
【譯文】有奇事,才會有奇文,如果選題不好,就不可能寫出好的作品來。
武人之刀,文士之筆,皆殺人之具也。刀能殺人,人盡知之;筆能殺人,人則未盡知也。然筆能殺人,猶有或知之者;至筆之殺人較刀之殺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則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戒世者。(出自《閑情偶寄·戒諷刺》)
【譯文】武士的刀和文人的筆都是殺人的工具。人們都知道刀是能殺人的,但不一定知道筆也能殺人。有些人雖也知道筆是能殺人的,但沒人知道筆殺起人來要比刀更快更凶,而且也沒人告誡過世人這一點。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後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使人人讚美,百世流芳。(出自《閑情偶寄·戒諷刺》)
【譯文】凡是寫傳世文章的,首先要有傳世的思想,這樣才能感動鬼神,贈給他生花妙筆,寫出滔滔的文詞,讓世人讚美。
一本戲中,有無數人名,究竟俱屬陪賓,原其初心,止為一人而設。(出自《閑情偶寄·立主腦》)
【譯文】一個劇本有無數個角色,不過大多都是些配角,推究作者的初心,隻是為了寫一個人。
“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出自《閑情偶寄·脫窠臼》)
【譯文】“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是對天下事物的美稱。文章這類東西,和其他事物相比,更要加倍地求異創新。
詩文之詞采,貴典雅而賤粗俗,宜蘊藉而忌分明。詞曲不然,話則本之街談巷議,事則取其直說明言。(出自《閑情偶寄·貴顯淺》)
【譯文】詩歌的語言,講究典雅莊重而鄙薄粗俗,講究含蓄而忌諱直露其意。戲曲卻不同,他的語言來自街談巷議,敘事要平鋪直說,簡單明白。
“機趣”二字,填詞家必不可少。機者,傳奇之精神,趣者,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生氣。(出自《閑情偶寄·重機趣》)
【譯文】“機趣”是劇作家不能缺少的。機,就是劇作的精神;趣,便是劇作的風致。
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迭用人名,直書成句。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見風姿,取現成以免思索。(出自《閑情偶寄·忌填塞》)
【譯文】填塞的弊病表現在三個方麵:大量引用典故;重疊使用人名;直接抄錄古書上的語句。導致這種毛病的原因也有三點:借典故來顯示自己的淵博;借脂粉來表現風姿,借用現成的文字以免於思考。
情事新奇百出,文章變化無窮,總不出譜內刊成之定格。是束縛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譜是也;私厚詞人而使有才得以獨展者,亦曲譜是也。(出自《閑情偶寄·忌填塞》)
【譯文】情節新奇百出,文章變化無窮,卻要受到曲譜定格的束縛。束縛文人使其不能盡展才華的,是曲譜;和詞人交好使其獨展所有才學的,也是曲譜。
文字之最豪宕,最風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過填詞一種。(出自《閑情偶寄·語求肖似》)
【譯文】寫起來最豪放、最風雅、最合人性情的文章,大概就是戲曲了。
水窮山盡之處,偏宜突起波瀾,或先驚而後喜,或始疑而終信,或喜極信極而反致驚疑,務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備,始為到底不懈之筆,愈遠愈大之才,所謂有團圓之趣者也。(出自《閑情偶寄·大收煞》)
【譯文】在山窮水盡的地方,最宜突然掀起波瀾,或是先驚後喜,或是先疑後信,或是先歡喜到極點、相信到極點,隨後卻導致驚疑。一定要使這一折戲中具備各種感情的變化,這才是到底不懈、越遠越大的才學,才有真正的團圓之趣。
有終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麵上身上無曲,此所謂無情,與蒙童背書,同一勉強而非自然者也。(出自《閑情偶寄·解明曲意》)
【譯文】有的人一天到晚唱一支曲子,一年到頭唱一支曲子,卻從來不知道這支曲子說的是什麼事,講的是什麼人,嘴上唱而沒有用心來體會。嘴裏唱這支曲子,但麵容上體態上沒有與之配合,這就是常說的無情的曲子。這和學童背書一樣勉強,絕不是自然而然從內心唱出來的。
群葩當令時,隻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出自《閑情偶寄·芙蕖》)
【譯文】各種花正當時惹人注目的時候,隻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也不過問的時候。
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嫋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出自《閑情偶寄·芙蕖》)
【譯文】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閑情逸致與情趣。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出自《閑情偶寄·芙蕖》)
【譯文】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麼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出自《閑情偶寄·芙蕖》)
【譯文】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於觀賞,沒有哪部分哪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占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有比它還大的嗎?
圍爐夜話
《圍爐夜話》,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於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這本書是作者王永彬“於清·鹹豐甲寅二月,於橋西館”的一經堂完成的。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並由於其獨到的見解,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圍爐夜話》分為221則,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麵,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誌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出自《圍爐夜話·第一則》)
【譯文】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飽暖,而精神卻昏昧怠惰,又能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饑寒是人們所不樂意的;可是,饑寒卻能策勵誌氣、抖擻精神、強健骨氣,如此才能擔當重任。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出自《圍爐夜話·第四則》)
【譯文】富貴容易招來禍患,一定要誠懇寬厚地待人,謙遜恭敬地自處,才不致發生災難。人一生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長久延續。
凡遇事物突來,必熟思審處,恐貽後悔;不幸家庭寡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出自《圍爐夜話·第四則》)
【譯文】遇到突發的事情,一定要仔細地思考,慎重地處理,以免事後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爭端,必須盡量忍讓,委曲求全,不使過去的情感遭受破壞。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出自《圍爐夜話·第六則》)
【譯文】隻責備自己,不責備別人,是遠離怨恨的最好方法。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是做事失敗的主要原因。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出自《圍爐夜話·第十六則》)
【譯文】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自己的方便而使別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不能代替。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飽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出自《圍爐夜話·第十六則》)
【譯文】在愁悶煩惱中,要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心情才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環境裏,要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才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出自《圍爐夜話·第十六則》)
【譯文】懷中常抱著仁孝之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淫惡之念,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也不難作出來;所以,淫是一切罪惡行徑的開始。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漸矣。(出自《圍爐夜話·第十七則》)
【譯文】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不如自己,就應該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自己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自己淵博,就應該慚愧。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論己。(出自《圍爐夜話·第二十一則》)
【譯文】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對是錯,還不能確實知道,哪還希望知道他人的對錯呢?古人過去所做之事是得是失,暫且不要評論,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出自《圍爐夜話·第二十三則》)
【譯文】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別人交往的重要品德,因為恕即是推己及人,因此不會作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於己於人皆為有益,所以值得終生奉行。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飾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出自《圍爐夜話·第二十三則》)
【譯文】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以免招來殺身毀家之災。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受到玷汙,所以古人守身如玉,惟恐做錯事而使自己終身抱憾。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子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出自《圍爐夜話·第二十五則》)
【譯文】遇到有人冒犯,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遭橫逆時的自處之道。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這是君子處貧窮中的自守之法。
為善之端無盡,隻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隻行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出自《圍爐夜話·第二十六則》)
【譯文】行善的方法是無窮盡的,隻要能講一個“讓”字,人人都可以做到。處世的道理何止千萬,隻要做到一個“敬”字,就能使諸事規範起來。
菜根譚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誌、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隻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無事常如有事,提防終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鎮定方可以銷局中之危。(出自《菜根譚·第三章》)
【譯文】無事經常如有事一樣注意提防,最終可以平息突然發生的災變;有事經常如無事一樣鎮定,方可以消除自己麵臨的危難。
天地尚無停息,日月且有盈虧,況區區人世,能事事圓滿?(出自《菜根譚·第六章》)
【譯文】自然界沒有圓滿的事物,社會上沒有圓滿的事情。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出自《菜根譚·第七章》)
【譯文】做事要替他人著想,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