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是講愛而不是講理的地方——巧妙處理家庭關係(2 / 3)

4.認為健康是最大的快樂

一項針對20世紀人類壽命的國際醫學研究顯示,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了30歲。研究同時指出,美國的醫療服務係統隻使美國人的壽命延長了5年;而科學、正確的健康教育,對健康生活方式的積極倡導,以及各種服務於民的預防策略、公共衛生措施,是如今的美國人平均多活了25年的原因。

5.主張財富是快樂的資本,而不是快樂的累贅美國人不喜歡把錢和時間用在大吃大喝上,而是用於旅遊和健身;他們還熱衷於各種社會慈善活動,享受那種在人們的尊敬、感激和讚美中獲得的快樂。

6.認為工作的目的也是追求快樂

美國人對選擇工作的說法是:“你要是不快樂,為什麼要去做這份工作呢?”在他們看來,事業所帶來的名利,和快樂是兩碼事。

大胸襟才能處理好小家事

一般家事都是比較小的事情,而矛盾往往隱藏在這些比較小的事情裏邊。大事上大家往往還能保持團結,可是家人在小事上卻經常斤斤計較,互相傷害。而家事又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在家裏保持博大的氣度,才能夠擁有戰勝困難的決心。

處理好小家事還是需要我們有大胸襟的,這需要我們有容人的氣量和肚量,胸襟是一種心理空間,一種容人的氣量和度量。大胸襟能讓家人生活在平和的環境中,可以讓家人更有創新意識,更有作為。

大胸襟有很多的表達方式。看看下麵幾點你做好了嗎?

1.不必知道的事情無須刨根問底

“你今天都做什麼了?有誰給你打過電話啊?是男的還是女的……”人剛進屋,各種問題接踵而來,這多少有點讓人厭倦。很多的家庭成員都有這樣的習慣,總想知道對方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種情況,而且事無巨細,什麼都要打聽。生怕對方有什麼事情隱瞞自己,這種問題問多了,對方肯定會產生對抗心理,而且有的問題甚至會傷了家中的和氣,比如,有的妻子下班回家,先問孩子,“今天你奶奶在家幹什麼了,說什麼了”等等。如果問到有關情況後,則亂加聯想,甚至犯猜疑,這樣矛盾也就產生了,其實有些問題你根本就可以忽略不問的。

2.不要做你本該做的事情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非常愛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甚至不放心孩子做的一切。例如,有的兒女已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但仍然不愛做家務,做老人的非但不教育,反而替子女打理一切。

而孩子一旦做點事,就挑剔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對,這樣隻能造成孩子的懶惰,或逃避做家務。

3.有些事情不該管就不要管

家人剛一到家,立刻拿出手機,翻查來電和信息,或者翻看對方的錢包、筆記本等,這樣的行為很不好。雖然是一家人,但刻意地去管一些事情就顯得小氣。家人之間應該有最起碼的相互信任。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交朋友、做事也是不分青紅皂白橫加幹涉。這種種行為的出發點,可能都是為了關心對方,但是過分的關心也會費力不討好,你又何苦讓自己累心,還讓別人不高興呢?

4.話到嘴邊想一想

有的人心直口快,想什麼說什麼,而且自己還有道理:都是一家人,哪有那麼多計較?其實一家人並不是對所有的話都不在意。

相反,正因為是一家人,才對其所說的話特別在意。你可能也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和別人爭吵幾句的時候,你可能很快就把這事忘了,但如果和你爭吵的是一家人,你可能很長時間都對他所說的話耿耿於懷。所以,對待家人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想一想再說,一定要更有理智也要更和緩,這對家庭的和諧可是很有好處的。

大胸襟不但可以促進家庭的溫馨,而且也是個人的一種修養。

一個家庭裏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麼這個家就可能少有寧日,而多了這樣的人,都寬宏待人,都有氣度去包容他人,那麼這個家庭無疑有著無限的溫暖。

小貼士:

處理家庭矛盾要用愛去感化

用大胸襟去處理家中的小事,並不是要你一味地謙讓,放棄自己的原則,而是需要我們用大胸襟去看待生活。如果有了矛盾,要用愛去化解,因為家是講愛而不是講理的地方。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重心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重心。隻要夫妻相愛,共同一條心,什麼困難都能克服。處理夫妻關係也要講究方法。以下是處理夫妻關係的幾個原則。

1.家庭和睦的先決條件是夫妻恩愛在家庭中,有不少關係類別,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等等。每一種關係都很重要,但是各類關係的主軸是夫妻關係。有人認為妻子可以再嫁,丈夫可以再娶,但他們的父母卻不能再換,所以為了孝順而舍棄夫妻之情。可到頭來,也許最後還是苦了自己的父母,實屬不智。有人為了子女的將來,不惜夫妻兩地分居,最後導致家庭破裂,此舉更屬愚拙。其實,夫妻關係是任何親情關係都不可取代的。

2.家庭無可取代

分析目前很多家庭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夫妻雙方認識不到家庭的重要性。不少人認為工作比家庭重要,結果夫妻感情日漸枯竭;不少人為客戶比子女優先,結果親子關係橫逆日生;不少人認為賺錢比婚姻重要,結果家庭關係瀕於破裂。而那些深諳家庭重要性的人,則想方設法都要安排出更多的時間給家裏人,他可能因此而失掉不少賺錢的機會,但得到的是全家人的歡樂相聚。

3.培養良好的情緒

培養良好的情緒,目的不是不許家人發脾氣、鬧情緒,而是要讓每個人學會在何時哭,何時笑,如何哭,如何笑。擁有幸福家庭的人通常活得很輕鬆,可是卻不放肆。誰都可以發泄情緒,卻不能淪為“情緒化”,因為極端的“情緒化”很容易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如果家庭中出現了矛盾,大家可以坐下來討論,不妨讓一個人先講3分鍾,然後另一個人再講。若是其中一方情緒正處於激動狀態,應待稍微冷靜後再談,以免在“火頭”上彼此惡語相加。

6.避免過分糾纏“對、錯”問題

其實,每個人因成長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價值觀、消費觀也不同,在此不必過分糾纏誰對、誰錯,要學會適當地協調、讓步。夫妻在溝通消費問題時應表示:“我了解你的想法,但我有另外的想法……”要冷靜地事先製訂出各種開支預算,建立正確的消費觀。

以上幾個原則有利於家庭的穩定與和睦,夫妻雙方均應做出自己的努力,不斷溝通、相互禮讓,這樣才能使“家”更像個家,使更多的人們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

小貼士:

夫妻和諧的六秘訣

美國兩位婚姻和家庭顧問新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25個州的3 000個家庭在問卷中都提及了保持家庭和睦的六個秘訣。它們是:1.自我克製任何家庭和睦的最關鍵的因素與其說是一種時間、精力和感情的投入,不如說是一種自我克製精神。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努力使自己的家庭成員富裕和幸福,並且悉心將家庭維持下去。

為了保持家庭的和睦,自我克製和對配偶忠誠是如此緊密相關。

2.共度時光

當1 500名兒童被問及“你們認為怎樣創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時,他們不列舉金錢、汽車或好房子,他們的回答是:“在一起做些事。”

和睦家庭的成員都同意這個觀點,喜歡花很多時間在一起工作和娛樂。“你做什麼並不重要”。他們認為,“關鍵是要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時光。”

3.互相欣賞

渴望被人欣賞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有的夫婦正是用互相欣賞的做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我們在婚姻上過早地陷入了一種困境。”這位妻子認為,“部分的原因是由於我們目睹了不少夫婦常互相刻薄地挖苦對方,特別是還當著別人的麵。我們也不知不覺地染上了這種惡習。不知不覺地傷害了夫妻感情。現在我們使自己多看自己已有的東西,而少看我們還缺什麼”。

4.真誠交流

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交流有助於創造一種親密感,維護家庭的穩定,良好的交流需要花時間和反複實踐才能實現。

5.注重修養

注重自身的修養也是維持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它能使我們得到別人的愛和同情心。

和睦家庭的重點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塑造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6.戰勝危機

和睦的家庭並非沒有遇到難題,但他們有能力去迎接生活中必然會出現的挑戰。

聰明的處理敏感的婆媳關係

婆媳矛盾成為許多家庭的主要矛盾。在潛意識裏,母親是男孩親近的第一個女性,也是他愛的第一個女性,男孩依戀母親,需要一個和母親具有類似特點的女性來結成伴侶,度過一生。男孩長大,真的娶了媳婦,兒媳也就常常具有某些和婆婆類似的特點。俗話說:“同性相斥。”婆婆和兒媳都是女人,又有某些類似之處,婆婆和兒媳相互排斥就不奇怪了。除了這些,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在內心深處,婆婆想得到兒子的愛,媳婦想獨占丈夫的愛,於是兩個人競爭著想要得到愛,誰也不想喪失被愛的幸福,遇到家庭結構本來就有一定問題的時候,婆媳也就不能不吵架了。

為了有一個融洽的家庭氛圍,兒媳在處理婆媳關係時要注意:1.尊重婆婆,別強求長輩做不願做的事。

2.把婆婆當成自己的“母親”,凡有關較大的家事,先請教長輩再做結論。

3.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長輩,求全責備。

4.對其他家庭成員一視同仁。

5.少管其他成員的閑事。

6.不對外人說婆婆的閑話。

7.不要對婆婆的某些不合習慣的做法而另眼相待。

8.盡量為婆婆排難解憂,盡量承擔大部分的家務事,若因客觀原因不能承擔的話,則應體現出非常願意承擔而又不得不放棄的意願。

9.教育第三代尊重長輩。

10.相互體諒,不因小事耿耿於懷。

作為婆婆,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十點:1.尊重媳婦,不擺長輩架子。

2.把媳婦當成自家人,凡事不回避。

3.不要以媳婦的現在比自己的過去,求全責備。

4.對兒女、媳婦一視同仁。

5.少管兒媳的閑事。

6.不對外人說媳婦的閑話。

7.不要因媳婦不育或者生了女孩而歧視媳婦。

8.盡量為兒、媳排難解憂,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9.教育第三代尊重父母。

10.相互體諒,不因小事耿耿於懷。

小貼士:

婆媳關係中丈夫的關鍵作用

在處理婆媳關係中,兒子的作用很重要。婆婆有了煩惱,就找兒子訴說;媳婦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傾吐。在這種情況下,做兒子的倘若隻聽一麵之詞,信一麵理,偏袒一方,指責另一方,這樣隻會火上澆油,使矛盾加劇。做兒子的隻有一碗水端平,既不使母親感到失望,也不讓妻子有苦無處訴,才能緩解婆媳矛盾。比如,遇到婆婆數落媳婦的不是時,做為兒子要盡量替妻子承擔責任,緩和氣氛。若是遇到妻子訴苦,則宜向她多做解釋和安慰,要她看在夫妻情分上,原諒老人,使她消去怨氣。由兒子充當調解人,做好緩衝工作,婆媳矛盾才能日益好轉,家庭和睦才可能實現。

怎樣處理和孩子的關係

孩子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未來,決定著家庭的氣氛。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事業成功的父母希望子承父業;事業不成功的父母則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圓夢人。

可是中國的父母總是過分地關心孩子的事情。孩子遇到困難了,他們比孩子還憂心忡忡;孩子出現失誤,他們就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責任。父母過多幹涉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1.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過分的依賴。孩子在物質生活上依賴父母,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麵依賴孩子。許多人將自己的榮辱得失與孩子的榮譽和成績緊密聯係在一起,將孩子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孩子的失落視為自己的失敗。這樣就給了孩子很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