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書》reference_book_ids":[7038423971410218015,685771724331732481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托關係走後門終被錄取
1926年,革命的春風吹向羊城廣州,也讓蝸居鄉裏的戴春風心裏蠢蠢欲動。聽了老鄉毛人鳳對於黃埔軍校的描述後,戴春風也迫切想要參加軍校,成為蔣介石麾下的一分子,在這般熱鬧的革命範圍中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當時他已經錯過了黃埔第五期的入校考試了,也趕不上北伐戰爭。他明白越早加入革命,將來就會有越多的好處。隻無奈自己沒有門路,就連自己的老朋友,文溪高小的周念行、薑超嶽等人也都因為是頭三期的黃埔畢業生,早隨著部隊參加野外訓練,為北伐戰爭做準備去了。這時他按照以前他們留下來的地址去尋人也是一撲一抓瞎,回回落空。戴春風沒有辦法了,他隻好找了一家便宜的小旅館住下,一麵溫習數理化,一麵等待黃埔第六期招生的時間確定。
此時戴春風的心情是坐立不安的。雖然從小戴春風的成績都是在班級裏數一數二的,但是畢竟他隻讀到了初中就輟學了,這離考黃埔軍校所需要的基礎知識還差著一大截。另外,他一直以來就是追名逐利之人,誰能帶給他最大的好處,誰能做他的靠山他就跟誰。他並沒有認真地思考過自己選擇的革命道路,也沒有自己的革命主張。到現在看見北伐戰爭節節勝利,他急著想進入黃埔軍校,但實際上,他並不了解三民主義的真正含義和國民革命軍的救國主張。
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分為筆試和麵試。筆麵試關戴春風很輕鬆就過了,本來他就非常善於當麵討好人拉攏關係。老師問:“你為什麼來考黃埔軍校?”戴春風胸有成竹,自信滿滿地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回答簡潔有力,聽了之後老師頻頻點頭。
但是筆試的時候,一看到作文的試題《試闡明三民主義為何能救中國》,戴春風就心裏一涼,知道沒戲了。他自信滿滿地走進考場,卻垂頭喪氣地出來,回到住處一屁股坐在地上,就望著窗外發呆。
他今年已經三十歲了,一起來考黃埔軍校的多是二十來歲,風華正茂的青年。和他們一比,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的戴春風就顯得有一些老氣了。可是如今這條路也走不通的話,他戴春風到底可以做什麼?難道真要回到那個窮山村裏種一輩子地嗎?
正在他茫茫然不知所往的時候,一條消息讓他從絕望中看到了一絲光明。原來在第六期入伍第一批招考中,北伐軍已經攻占了汀泗橋和賀勝橋,這是打敗直係軍閥吳佩孚的決定性的兩次戰役。全國上下都在聲援北伐運動,從四麵八方來報考黃埔軍校的青年也是絡繹不絕。為了補充力量,軍校入伍生部決定9月底再招考一批學員。戴春風又有了一次機會!
他立刻振作起來,動起了腦筋:短時間來看,要背會那些綱領那些主義,並不能帶給他十成的把握。不如托關係走後門,也許他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他早就聽說自己的知己胡宗南報考軍校時,因為身高不足一米六零而在體檢時被擋在了門外。後來是軍校的黨代表廖仲愷對他青眼有加,才特許他參加考試,順利錄取。如今如果他也能找到一個伯樂的話,那麼他也不用再糾結於入學考試了。
想到這裏,一個名字也跳入了他的腦海中:戴季陶。
事不宜遲,戴春風立刻找到了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後來的中山大學,見到了校長戴季陶。原來自從上海一別後,戴季陶和蔣介石都追隨孫中山來到了廣州。孫中山先生抱著“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偉大理想,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和黃埔軍校。而戴季陶和蔣介石又分別擔任兩所學校的校長。隻要能見到戴季陶,想必蔣介石那一關就容易過得多。
果然如此,戴季陶還記著他這個小同鄉,並且向蔣介石提起了他。戴春風終於如願所償地成為了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二批的學生。並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戴笠”。
入學之後的戴笠被編入入伍生第一團第十七連。他雖比許多年輕的學生年長幾歲,卻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曆,在察言觀色、人情世故方麵也都通達熟練許多。所以他很快就在學校裏打開了局麵,成為了許多人的死黨和好友。
他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跟長官們搞好關係。當初考進黃埔軍校,是靠校長和戴季陶的關係。如果這件事情被大家知道了,必然會讓他在別人麵前抬不起頭。但是倘若可以討得長官們的歡心,他的位子也就算是坐穩了。他尤其善於對長官們察言觀色,通過其一言一行,分析他們的性格、嗜好、人際關係和政治傾向。然後再投其所好,成為他們的心腹,用這個辦法跟長官們混熟,方便考試過關。
同時他也用過去那一套結交流氓混混的手段,和同學們搞好關係。他不吸煙,卻隨身帶著火柴、紙煙;他能喝酒,也因此常請人喝,蘭花豆、花生米、西瓜子等都是隨身帶著,在夜校自修期間,他總是溜出校門買一些老酒回來請人吃喝,旁敲側擊地了解對方的想法。因為跟他結交能有好處,所以大家都樂意為之。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記人記得特別牢,碰麵一次,隔多久再見他都能準確報出你的名字,這讓大家都覺得戴笠是拿自己當兄弟的。
當時同學中也分派係,共產黨和國民黨右派勢力的鬥爭在學生中反映得非常激烈。軍校內以共產黨員為主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以國民黨右派勢力為主的孫文主義學會存在激烈衝突。在兩派中間,戴笠憑著對蔣介石的盲目崇拜以及對當官發財的憧憬,很快就選擇了國民黨那派,但是他也不想破壞自己和共產黨一派學生的關係,但是他又明白無論學生們在哪裏,總會有一雙眼睛監視著共產黨員同學的活動情況,所以也不敢跟他們走得太近。戴笠隻是一直在他們中間周旋,小心翼翼地站穩自己的腳跟。
除了和上下搞好關係之外,他的目光還投向了蔣介石。他和長官聊天時,都不忘問問蔣介石的經曆和喜好,全麵地了解他的一切。他知道校長最佩服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將曾國藩、胡林翼和德國18世紀的宰相俾斯麥,於是特意借來《曾文正公家書》和《俾斯麥傳》認真研讀,漸漸摸出蔣介石的執政思想。他覺得蔣介石重視黃埔軍校,是受了曾氏的影響。而蔣介石率部東征、北伐,則如同俾斯麥發動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一樣,是為了推行鐵血政策,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結束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麵。隨著革命形勢的推進,他對蔣介石的盲目崇拜也越來越深。為了接近蔣介石,他還跟蔣介石的侍從警衛們搞好關係。他遞煙、分糖給蔣介石的門衛時,還跟他們誇口說:“我親叔叫戴季陶,早年在上海金園路交易所時,親叔就給我介紹了蔣校長。校長那時說以後也讓我到他身邊當差,像他那些銳不可當的警衛一樣,威風四麵。”眾人一聽說戴笠有這樣的背景,全都對他另眼相看,每次他來,都為他大開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