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計劃無法實現,反倒鬧得衛立煌與部將矛盾重重,無法統一指揮。毛澤東的電報頻頻傳來,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建議也在他耳邊時時響起,林彪對此一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照舊在心裏把他的“算盤珠子”不緊不慢地撥弄。
東北解放軍的冬季攻勢結束後,國民黨軍隊被分割包圍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大塊。衛立煌親率30萬兵力駐守沈陽,鄭洞國率10萬兵力防守長春,範漢傑率15萬兵力防守錦州。總兵力為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加上地方雜牌武裝共55萬人。
東北野戰軍當時已發展到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個坦克團,共70萬人,加上地方部隊33萬人,總兵力達103萬人。其序列如下:
東北野戰軍總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政治部主任譚政,後勤部部長鍾赤兵)直屬獨立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師。
炮兵司令部(司令員朱瑞,政委邱創成)轄炮兵縱隊;
炮兵縱隊(司令員蘇進,政委邱創成)轄炮兵第1、第2、第3、第4、第5團,戰車團,高射炮第1、第2團,迫擊炮團;
鐵道縱隊(局長黃逸峰)轄第1、第2、第3、第4支隊;
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委梁必業)轄第1、第2、第3師;
第2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轄第4、第5、第6師;
第3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轄第7、第8、第9師;
第4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轄第10、第11、第12師;
第5縱隊(司令員萬毅,政委劉興元)轄第13、第14、第15師;
第6縱隊(司令員黃永勝,政委賴傳珠)轄第16、第17、第18師;
第7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轄第19、第20、第21師;
第8縱隊(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轄第22、第23、第24師;
第9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轄第25、第26、第27師;
第10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轄第28、第29、第30師;
第11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轄第31、第32、第33師;
第12縱隊(司令員鍾偉,政委袁升平)轄第34、第35、第36師;
遼東軍區前指改為第1兵團部(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副司令員陳伯鈞),冀察熱遼軍區前指改為第2兵團部(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黃誌勇,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東北的形勢對國民黨極為不利。蔣介石在抗戰後為了爭奪東北,將他的精銳部隊紛紛調往東北,曾一度在東北占據絕對優勢。現在這些部隊已陷於絕境,而關內各戰場形勢也在逐漸惡化,蔣介石為了鞏固關內,想放棄東北,將陷於絕境的精銳部隊拯救出來,因而一再要求衛立煌打通沈錦線,將沈陽主力調往錦州。
衛立煌不願擔放棄東北的罪責,因而與蔣介石產生尖銳矛盾。蔣介石為了親自說服衛立煌,於4月1日將衛立煌召到南京。
蔣介石說:“沈陽、長春交通斷絕,幾十萬人的補給全靠空運,政府已經無法維持。”
衛立煌說:“現在部隊整訓尚未完成,戰力甚差,恐怕打不到錦州,半途就被共軍消滅了。”
“我們的運輸機和汽油都不夠維持東北部隊的補給,”蔣介石歎道,“長此下去,政府會被東北拖垮的呀!”
“隻要不將主力撤出沈陽,東北部隊補給由我負責,”衛立煌說,“我去請美國顧問團幫助運輸。”
蔣介石無可奈何,隻好說:“隻要你對部隊的補給有辦法,暫時可不撤往錦州,但是一俟整訓完成,仍要趕快打通沈錦線。”
衛立煌找到補給司令劉耀漢,說:“我把東北補給包下來了,明天請你到美軍顧問團,請他們幫助運輸。”
劉耀漢曾在抗戰期間任外事局翻譯官,跟美軍關係密切,當即應允衛立煌的要求。
4月2日清晨,劉耀漢陪衛立煌去拜訪美軍顧問團長巴大維。巴大維經劉耀漢一番神吹,同意盡力協助。劉耀漢呱啦呱啦地說:
“東北物資豐富,大有可為,陳誠把東北搞得一團糟。衛先生初去時,每天被動挨打,現在局勢穩定了,衛先生是很有辦法的。”
“衛先生在1944年率中國駐印軍打通了印緬交通線,受到盟軍表彰,他的指揮才能是非常出色的。”巴大維說,“我願意幫助他。”
衛立煌不知他們在說什麼,但從巴大維的表情上看出,洋顧問好像已經答應了。
上午11時,衛立煌再見蔣介石。蔣介石答應按衛立煌的計劃,先鞏固長春、沈陽、錦州三大戰略要點,待部隊整訓完畢,再主動打通沈錦線。蔣、衛之間的爭端告一段落。
衛立煌回到沈陽,開始整訓軍隊。
到了5月初,蔣介石借口整訓差不多了,重提打通沈錦線計劃,將主力撤往錦州。衛立煌仍不同意,再派廖耀湘、趙家驤和羅又倫到南京向蔣介石申述利害。
蔣介石見衛立煌不聽他的命令,於是拉攏廖耀湘。在南京國防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蔣介石當眾宣布,隻留第53軍和第207師守沈陽,其餘部隊統編為機動兵團,由廖耀湘指揮。
衛立煌得知這一計劃,害怕廖耀湘把主力拉走,於是堅決反對成立機動兵團。這樣一來,廖耀湘與衛立煌之間產生了矛盾。
蔣介石隨後又召見沈陽防守司令梁華盛和第7兵團司令官劉安琪,再次提出打通沈錦線,二人都害怕這個任務落在自己的肩上,有被解放軍半途吃掉的危險,因此,都不同意蔣介石的計劃。
蔣介石一心要實行自己的計劃,他必須找一個能聽話的人。他首先準備讓廖耀湘率沈陽主力打到錦州,如果廖耀湘照計行事,就讓他取衛立煌而代之,結果廖耀湘受到衛立煌的牽製,無法行動,於是蔣介石又看準了錦州的範漢傑,示意範漢傑,隻要打通了沈錦線,撤出東北主力,就將衛立煌的權力交給他。
結果,蔣介石打通沈錦線撤出東北主力的計劃無法實現,反倒鬧得衛立煌與部將矛盾重重,無法統一指揮。
蔣介石有飛機,因此,他與部將的爭論基本上是麵對麵的。而毛澤東與林彪隻能在電報裏爭論。
冬季戰役正在進行時,毛澤東於2月7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蔣介石曾經考慮過全部撤退東北兵力至華北……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
冬季戰役結束後,東北已經沒有小仗可打,要打隻能在長春、沈陽、錦州三點上選擇。林彪對采取什麼方法打,一直舉棋不定。他整天在地圖前“打坐”,遲遲定不下決心,急得羅榮桓和劉亞樓團團轉。毛澤東的電報頻頻傳來,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建議也在林彪的耳邊時時響起。林彪對此一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照舊在心裏把他關於戰爭的“算盤珠子”不緊不慢地撥弄。
毛澤東的想法是,切斷東北與華北的聯係造成“關門打狗”的態勢,將東北之敵就地殲滅,很顯然是要先打錦州。
林彪認為錦州城防工事堅固,又有15萬重兵把守,如果像夏季攻打四平那樣,久攻不下,敵人援兵上來將造成被動。四平撤退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部隊基本上是輕裝。要打15萬人設防的錦州,必須有大規模的重武器,和六七十萬人的後勤供應,這樣龐大的供給需要大量汽車和油料,如果油料耗空或遭空襲,大批機械化裝備將要丟給敵人,部隊就難以安全撤離戰場,而陷於危險境地。
林彪不願冒險攻錦州,他認為長春之敵最弱,又離解放軍後勤基地最近,長春與沈陽相距五六百公裏,沈陽之敵出援困難,且遠水難救近火。於是,林彪在反複考慮之後,決定打長春。那時林彪在東北已經樹起了“軍事權威”的形象,他確定的軍事方案,一般是沒有人提出異議的。雖然東北局對下一步軍事行動進行了反複討論,但是最終定下的當然是林彪的方案。
這一方案報到西柏坡,毛澤東看後大發雷霆,他把燃著的一支煙在手中撚碎,對周恩來道:“又是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看他膽子太小,二月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多月了,還是這個態度,要不然我去東北算了。”
周恩來看了一會兒電報,道:“主席,我看隻能原則同意他們的計劃,再次申明南下北寧線的重要性。”
毛澤東道:“也隻好如此了。”
4月22日,毛澤東同意了林彪的計劃。5月中旬,林彪用兩個縱隊試打長春,結果發現長春守敵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大,於是改強攻為“長圍久困”。東北局討論決定以一部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南下作戰。
毛澤東接到東北局這一計劃,扔下飯碗,走過去拿起毛筆自語道:“這個彎子好難拐喲,這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他坐下來寫道:
“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
隨後,毛澤東又明確指出:“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
林彪在雨季中又“麵壁”了十幾天,終於定下決心,準備雨季結束後,南下打錦州。
9月初,東北野戰軍作了政治動員,隨後揮師南下。在兵力部署上,林彪準備將7個縱隊、6個獨立師置於新民、沈陽及長春之間,以便應付沈陽敵人出援和長春守敵突圍,這使攻打錦州及外圍的兵力薄弱。毛澤東由此看出林彪攻打錦州的決心不大,還有顧慮,於是於9月7日指示:
“你們如果能在九、十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內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之敵,並攻克錦州、榆關、唐山諸點,就可以達到殲敵十八個旅左右之目的。為了殲滅這些敵人,你們現在就應該使用主力於該線,而置長春、沈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來援之敵。”
●突然間炮聲隆隆,五架飛機中彈起火,機場裏像馬蜂炸了窩,到處是尖叫亂竄的士兵和汽車。趙振華恍然大悟:“難怪部隊還在打著,指揮官就當了俘虜。解放軍就是憑這張圖,按圖索驥,擒賊擒王。”
9月12日,遼沈戰役首先從北寧路山海關至唐山段打響。第11縱隊和冀察熱遼獨立師突然包圍,並迅速攻殲昌黎、北戴河守敵。第4、第9縱隊隨即包圍義縣。20日長途奔襲而到的第3、第2縱隊接替第4、第9縱隊包圍義縣。而第4縱隊繞過錦州攻克興城,第9縱隊以滲透戰術插入錦州以北,配合第8縱隊奪取錦州以南諸高地。第7縱隊攻占西海口和塔山,切斷了錦州與錦西的聯係。
錦州至唐山段各據點全部被分割包圍,國民黨軍東北與華北的陸上交通完全被切斷了。同時,東北解放軍其他各路大軍紛紛南下,9月16日,第1、第2、第5、第6、第10縱隊和炮兵縱隊相繼進至錦州以北新民以西地區。
9月29日,東北解放軍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
此時,林彪的指揮所尚在哈爾濱附近,因遠離戰場,對前線的情況了解不夠。9月25日,劉亞樓電令炮火封鎖錦州機場。因為當時敵人正從沈陽空運第49軍增援錦州。26日,第8縱隊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來電:
“錦州有兩個機場,東郊機場已有幾年未用,西郊機場正在使用,請示應封鎖哪個機場。”
劉亞樓接到第8縱隊的電報,氣得暴跳如雷:
“沒用的機場要你們封鎖幹什麼?”
“敵人正在空運,耽誤了兩天時間,應通報批評!”林彪也大發脾氣。
劉亞樓立即電令第9縱隊和炮兵縱隊用火力封鎖西郊機場。第9縱隊用一個炮兵營和炮兵縱隊部分兵力於28日猛轟錦州西郊機場,當時機場裏正兵慌馬亂,大肚子運輸機在緊張地卸武器裝備和兵員,突然間炮聲隆隆,五架飛機中彈起火,機場裏像炸了馬蜂窩,到處是尖叫亂竄的士兵和汽車。從沈陽飛來的飛機無法降落,在空中盤旋了一陣,無可奈何地飛回去了。
毛澤東9月30日來電:“毀機五架,甚慰,望傳令嘉獎。”並對第8縱隊延誤兩天封鎖機場,使敵人得以空運兩個團提出了批評,“大軍作戰,軍令應嚴”。
“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指揮機關不應遠離戰場。”羅榮桓說:“如果司令部得知錦州有兩個機場,並明令封鎖西郊機場,就不會發生這個問題。”
林彪在這時才定下決心啟程南下,將指揮機關遷往前線。
林彪對先打錦州,還是先打山海關,也一度猶豫不決,他向毛澤東發電:“打了義縣、高橋、錦西、興城之後,如果山海關敵人沒撤,則打山海關,如果山海關敵人撤了,再打錦州。”
毛澤東回電指示:“如能同時打山海關、錦州則同時打,否則集中兵力打錦州。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我們認為攻克錦州是有把握的。如果先打山海關,再回打錦州,勞師費時,給沈陽敵人以增援時間……”
很明顯,毛澤東不同意打山海關。林彪這才定下先打錦州,9月28日電報中央軍委:
“我7縱昨日已占高橋,俘敵五百。至此錦州與錦西完成確實切斷。……我們已決定先打錦州再打錦西。因錦州敵雖多但不強,易突破,易混亂,縱深戰鬥時間可能不甚長,且便於隨時打沈陽來援之敵。如攻錦西則雖隻有四個師,但54軍戰力較強,戰鬥時間可能不比錦州短,且不便於抽出打沈陽來援之敵。”
毛澤東當即回電,表示讚同:
“先打錦州,後打錦西,計劃甚好。衛立煌赴寧與蔣會商,27日返沈,必是決定接出長春之敵和增援錦州之敵無疑。因衛如不接出長春之敵,則難向錦州增援。但接出長春之敵,估計要十天左右時間,向錦州增援,又需十天左右時間,故你們攻取義縣、錦州、錦西三點必須顧及此種時間性……此外,我軍從9日出動,至今已21天,尚未開始攻擊義縣,動作實在太慢,值得檢討。”
林彪看著毛澤東的電報,發了一陣呆。
義縣是錦州北部的一座縣城,距錦州45公裏,守軍為第93軍暫20師。9月初,南下的解放軍與義縣守軍發生過前哨戰。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準備將暫20師撤回錦州。衛立煌否決了撤離義縣的計劃。隨後義縣陷於解放軍重重包圍之中。
義縣工事十分堅固完備,加上錦州大軍隨時可以增援,暫20師師長王世高認為解放軍可能采取圍城打援的老戰術,先圍困義縣,待錦州國民黨出援,在半途圍殲援軍,因此命令部隊日夜整修工事,進一步鞏固城防。
9月24日,解放軍以挖掘交通壕逐漸向城牆逼近的戰術,使王世高大傷腦筋。王世高召團長以上的軍官到西南城牆上觀察動態,他說:
“共軍的交通壕快逼近了,各位有何高見來對付?”
團長們麵麵相覷,束手無策。王世高歎道:
“看來隻好用迫擊炮轟擊了,可是我們的炮彈已經不多了。”
炮轟了三天,消耗了大量炮彈,但仍無法阻止解放軍的交通壕近迫戰術。
王世高要求空投彈藥。28日,三架飛機剛臨義縣上空,就遭到解放軍對空火力的猛烈射擊,飛機隻好飛得高高的,用降落傘空投彈藥,但大部分都飄到大淩河邊解放軍的陣地上去了。
29日,解放軍發起總攻。蔣介石急電王世高:
“義縣安危,影響整個東北戰局,該師連日英勇殲敵苦戰,殊堪嘉許,現已令錦州範主任大力增援,尚望勉勵官兵再接再勵以盡全功。”
王世高捧著蔣介石的電報,給各團長打電話:
“義縣打得好,蔣總統都重視了,隻要各位固守待援,保住義縣,就功成名就啦!”
“師長,我們沒有炮彈了,現在共軍的炮火太猛,全是重炮。我的指揮所到處是灰塵,像篩糠一樣。”一團團長趙振華在電話裏嚷道,“剛才共軍的炮火震塌了我的掩蔽部,我和蔣嘯天被壓在裏麵,費了好大的功夫才被救出來。”
“你們能頂住嗎?”王世高問。
“我已下令收縮防線,重點防守,”趙振華說,“估計守十天左右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