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要十天援軍就會到的。”王世高說。
30日晚12時,王世高在掩蔽部裏召開緊急會議。
副師長韓潤珍說:“錦州也遭到共軍攻擊,援軍一時到不了,隻有突圍才有生路。”
“死守下去最後也是死,”王世高說,“隻好殺出重圍,衝出一個算一個。”
“今天晚上太倉促了,準備定在明天天一黑就行動。”韓潤珍說。
會散不久,解放軍發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勢。淩晨5時,義縣城防被突破,趙振華在團部掩蔽部裏作最後掙紮,他讓警衛排長把機槍架在門口掃射。突然一顆手榴彈拋來,機槍和馬排長都被炸出了掩蔽部。
五六個解放軍戰士衝了進來,趙振華坐在電話機旁抽煙,作出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
“你就是趙振華,這樣頑固?”一位左手用繃帶吊著,右手提著手槍的幹部問。
“軍人守土有責,各為其主。”趙振華說。
“守土地爺廟的是不是你的部隊?”幹部說,“馬上下令讓他們停火。”
“你們連我都抓住了,抓他們當然就更容易啦。”趙振華猛吸一口煙,很悠閑地吐煙圈。
清晨7時左右,天亮了,義縣的槍炮聲也沉寂了。
趙振華被押出掩蔽部,看到他和其他軍官的家屬都坐在幾輛大卡車上。他的司機開著吉普車在他跟前煞住,車上還坐著副團長蔣嘯天。趙振華被押上吉普車,車隊開始駛出義縣。
中午到達王家溝,一下車,趙振華發現師長、副師長、團長以及所有校級軍官全部集中在這裏,都當了俘虜。
趙振華發現自己的司機正與解放軍說笑,感到非常奇怪。下午吃完飯,司機讓他去見副政委。他被引進副政委的辦公室,見牆上掛著一張義縣防禦配備要圖。副政委笑著說:
“和你們繪的圖是不是一樣的?”
趙振華仔細一看,竟絲毫不差。他才恍然大悟,“難怪部隊還在打著,指揮官就當了俘虜。解放軍就是憑這張圖,按圖索驥,擒賊擒王。”
“這張圖你們是怎麼弄到的?”趙振華驚奇地問。
副政委和司機哈哈大笑。難道是他,自己的司機?
“團座,放心吧,解放軍優待俘虜。”司機笑道:“你以前對我的宣傳是假的,現在你自己也該明白啦!”
●羅榮桓拿著電文急衝衝地闖進林彪的車廂,盡量壓住滿腔火氣,說:“我認為打錦州還是有把握的,此時回師打長春實為下策。”蔣介石謔地站起,厲聲道:“錦州是不能丟的,錦州一丟後果將不堪設想。”
林彪、羅榮桓率東野指揮機關於10月1日乘火車南下。火車由雙城先北上到哈爾濱,然後由江北聯絡線轉向濱州線。
他們在火車上得到前線戰報,一喜一憂。喜的是解放軍當日攻占義縣,憂的是炮縱司令朱瑞在義縣戰鬥快結束時觸雷犧牲。這是東北戰場上犧牲的職務最高的解放軍將領。毛澤東聞訊後來電:“……軍委決定將東北炮兵學校改為朱瑞炮兵學校。”
10月2日清晨,列車到達吉林省雙遼縣鄭家屯附近,突然發現一架飛機由東而來。劉亞樓命令所有人員下車分散隱蔽。敵機盤旋了幾圈,盲目掃射了一陣就飛走了。
“是不是繼續前進?”作戰科長尹健請示劉亞樓。
“機關人員在附近村莊分散隱蔽,注意防空。你們架好電台與軍委和各縱隊聯絡,看有沒有新情況。”劉亞樓說。
“為什麼不走?”羅榮桓問。
“101決定的。”劉亞樓說。
101是林彪的代號,羅榮桓和劉亞樓的代號分別為:102和103。
晚上10時左右,尹健再次請示劉亞樓:
“103,是否可以行動了?”
“有新情況,要等軍委回電再說。”劉亞樓低聲說,“告訴電台注意收聽軍委的來電。”
“什麼情況?”羅榮桓不解地問。
“前線來電,報告葫蘆島敵人新增援了4個師。101考慮部隊隻帶了單程汽油,怕錦州攻不下來,大量汽車、坦克和重炮撤不走,易受沈陽、錦西、葫蘆島三方援敵夾擊。”劉亞樓說,“101已經電報軍委。”
“把電文草稿拿來看看。”羅榮桓緊張地說。
尹健從機要科取來電文,羅榮桓一看氣得滿臉漲紅。電文說:
“得到新5軍及95師海運葫蘆島的消息後,本晚我們在研究情況和考慮行動問題。估計攻錦州時,守敵8個師雖戰力不強,但亦須相當時間才能完全解決戰鬥。在戰鬥未能解決以前,敵必在錦西葫蘆島地區留下一兩個師守備。抽54軍、95軍等五六個師的兵力,采取集團行動向錦州推進。我阻援部隊不一定能堵住該敵,則該敵可能與守敵會合。兩錦間敵陣地間隙不過五六十裏,無隙可乘。錦州如能迅速攻下,則仍以攻錦州為好,省得部隊往返拖延時間。長春之敵數月來經我圍困,我已收容逃兵1.8萬人左右,外圍戰鬥殲敵五千餘。估計長春守敵現約八萬人,士氣必甚低,我軍經數月整補,數量質量均大大加強。故目前如攻長春,則較六月準備攻長春時的把握大為增加。但須多遲延半月到20天時間。以上兩個行動方案,我們正在考慮中,並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
羅榮桓拿著電文急衝衝闖進林彪的車廂,盡量壓住滿腔火氣,說:“攻錦州計劃已經展開,我認為打錦州還是有把握的,此時回師打長春實為下策。”
林彪皺著眉頭半天沒說話。羅榮桓又強調要堅持打錦州,林彪抬頭問劉亞樓:
“103的意見呢?”
“同意102的意見。”劉亞樓說。
林彪讓秘書追回電報,但電報已經發出了。
羅榮桓說:“我們不要等軍委回電,重新表態,說明我們仍然堅持打錦州。”
林彪點了點頭,但卻默不作聲,因為每次發電給軍委總是林彪口述,秘書記錄,然後由他過目修改。
羅榮桓隻好親自草擬電文,然後交林彪簽發。
林彪看了看,說:“照此發吧。”
這份電報是10月3日上午9時發出的。軍委電台收到電報的時間是20時15分。毛澤東已經於17時和19時連發了兩封萬萬火急電報。
10月3日17時的電報寫道:
“林、羅、劉:
(一)你們應利用長春之敵尚未出動,沈陽之敵不敢單獨援錦的目前緊要時機,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你們隻因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的。
(二)你們指揮所現在何處?你們指揮所本應在部隊運動之先(即八月間)即到錦州地區,早日部署攻錦。現在部隊到達為時甚久,你們尚未到達。望你們迅速移至錦州前線,部署攻錦,以期迅速攻克錦州,拖延過久,你們有處於被動地位之危險。”
10月3日19時的電報寫道:
“林、羅、劉並告東北局:
本日17時電發出後,我們再考慮你們的攻擊方向問題,我們堅持認為我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丟了錦州不打,去打長春……目前沈陽之敵因為有長春存在,不敢將長春置之不顧而專力援錦……如你們先打下長春,下一步打兩錦時,不但兩錦情況變得較現在更難打些,而且沈敵可能傾巢援錦,對於你們的攻錦及打援的威脅較現時為大。因此,我們不讚成你們再改計劃,而認為你們應集中精力,力爭於十天內外攻取錦州,並集中必要力量攻錦州同時殲滅由錦西來援之敵四至五個師,隻要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而打下長春並不能幫助你們取得主動,反而將增加你們下一步的困難。望你們深刻計算到這一點,並望見複。”
毛澤東發出以上兩份急電後,收到了羅榮桓草擬的電報。毛澤東一顆提到嗓子眼兒的心總算放下了,當即回電:
“3日9時電悉。
(一)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
(二)……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麵,糾正了過去長時間內南北平分兵力沒有重點的錯誤(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曾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做,你們到現在才想通這一重要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麵……
……
(五)在此以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希望你們按照你們3日9時電的部署,大膽放手和堅決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然後再攻錦西。
(六)蔣介石已到沈陽,不過是替喪失信心的部下打氣。他講些、做些什麼,你們完全不要理他,堅決按照你們3日9時電部署做去。”
十幾年後,毛澤東在《七律·悼羅榮桓》一詩中有“戰錦方為大問題”一句,指的就是上述這件事。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某些當事人回憶,當林彪得知敵軍增援葫蘆島的消息,並一度對打錦州的戰略方針產生動搖時,想回過頭去打長春,他將這一不成熟的想法電報中央,這份電報由林彪口述,秘書記錄。在發電之前,秘書給羅榮桓和劉亞樓看過,二人當時並無異議。電報發出之後,羅榮桓覺得改變中央已經批準了的戰略方案不妥,首先找劉亞樓談了看法,劉亦有同感,於是二人找林彪商量。林彪聽了羅榮桓的意見之後,打消了回頭打長春的念頭,決定堅持原方案。隨後,羅榮桓親自擬電文向中央表示仍然堅持打錦州,這就是林、羅、劉3日9時致中央的那份電報。不管上述哪一種說法更真實,羅榮桓在“戰錦”這個“大問題”上都是功不可抹的。
蔣介石於10月2日飛赴沈陽。途經錦州上空時,蔣介石向錦州投了一封親筆信,命範漢傑根據當前情況,按規定的三個暗號,回答:
“決定突圍”或“死守待援”或“不能守”。
範漢傑認為以錦州守軍吸引解放軍主力,而從沈陽和華北抽調兩個兵團,在錦州城下決戰是一個好機會。於是向蔣介石發出“死守待援”的信號。
蔣介石到達沈陽後,立即召集軍事會議。趙家驤彙報了錦州目前的戰局後,說:
“共軍的炮火非常猛,據錦州方麵情報說,大多是日本造山、野重炮,火力比淞滬抗戰時日軍的火力還要猛烈得多,他們采取交通壕迫近作業的戰術,進展非常快。我認為錦州非常危險,有破城的可能。”
衛立煌說:“我認為錦州城防堅固,能夠守住,共軍的目的主要是打援,而不是攻城。如果我們將沈陽主力拉出去增援,正中共軍下懷。我敢跟你們任何人打賭,攻擊兵團一出遼西,必定會全軍覆沒。”
“遼西走廊有共軍重兵集結,走這條路可能會讓共軍‘打援’得手。”廖耀湘說,“不如沿中長路打向營口為依托,經盤山向西,同時從關內增兵葫蘆島、錦西,就近組織東進兵團增援錦州,增援成功固然理想,如果錦州萬一失守,有營口海港也不至於使沈陽成為第二個長春。”
“我不同意你們的意見!”蔣介石謔地站起,厲聲道:“錦州是不能丟的,錦州一丟後果將不堪設想。現在當務之急是組織西進兵團,由廖耀湘率沈陽主力西進增援錦州,同時從錦西、葫蘆島組織東進兵團,東西兩路援軍對進,方可解錦州之圍。”
蔣介石在逼迫衛立煌下達援錦命令之後,當天下午飛往北平,部署援錦的東進兵團。
10月5日,蔣介石從天津塘沽登上“重慶”艦,親赴葫蘆島指揮作戰。6日在葫蘆島召開軍事會議。7日再乘“重慶”艦返回天津,在艦上蔣介石戴著白手套到處摸,發現到處是灰塵,氣得他大罵海軍司令桂永清:
“海軍腐化墮落成這樣,要亡國的!”
8日,蔣介石回到北平後,隨即對傅作義說有急事馬上去上海。傅作義勸道:
“錦州危在旦夕,委員長還是留下督師援錦為重。”
“我隻去一兩天。”蔣介石仍堅持去上海。
原來是蔣經國在上海想挽救日益瀕臨崩潰的金融形勢,發動了“廉政風暴”,逮捕了孔氏家族的貴公子孔令侃。宋美齡為救孔令侃急電蔣介石。蔣介石一到上海,就放走孔令侃,使蔣經國挽救經濟形勢的最後希望化為泡影。10月10日,金圓券一落千丈,金融市場一片混亂,使國民黨的經濟先於軍事而崩潰了。
●臨近黃昏的時候,羅奇使出了“殺手鐧”,隻見一群赤身裸體、頭纏紅布條、身背大刀、端著機槍的敢死隊像海盜般蜂擁而上。範漢傑說:“錦州好比一根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扁擔斷了。”
10月10日,闕漢騫指揮東進兵團三個師的兵力在空軍和海軍的掩護下,猛攻塔山解放軍陣地。
塔山位於錦州、錦西之間,是北寧線上的一個村落,村北有條東西走向的五嶺,最高點白台山,海拔261米。以塔山為中心,東起海濱,西到虹螺峴約30公裏,是由錦西增援錦州的必經之道。
羅榮桓對塔山守將用電話下達了政治動員令:
“街亭雖小,幹係甚大。錦州與錦西相距40公裏,全靠塔山陣地阻擊敵東進兵團。否則,錦州敵軍就要跑掉,甚至使我圍城部隊陷於敵數路夾擊中,錦州戰役關鍵在塔山守不守得住,務必使每個幹部、黨員和全軍上下明白,這一任務的重要性。”
劉亞樓在電話裏對各師首長下了死命令:
“塔山丟了,你們提著腦袋來見我。”
各縱隊也進行了深入的政治動員,黨委發布了《告全縱指戰員書》、《致全體黨員信》。陣地遍插標語牌,上麵寫道:“寸土必爭,與陣地共存亡”、“死打硬拚,人在陣地在”、“讓敵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第12師師長江燮元當眾宣誓:“我的位置就在同誌們身邊,為了保證錦州作戰的勝利,我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第10師政委李雨令在全體幹部動員會上說:“為了粉碎敵人增援錦州的企圖,我誓與同誌們同生死共患難,拋頭顱灑熱血而不後退一步!”
林、羅令長期在哈爾濱養病的胡奇才前往塔山督戰。
10日拂曉,闕漢騫率第62、第8、第15師開始進攻塔山。闕漢騫見塔山無險可守,加上解放軍工事未完成,以為一舉就能攻下塔山。因此,他沒有與空軍和海軍聯係,就單獨指揮陸軍行動。
闕漢騫命令炮兵轟擊了半個小時,即下令步兵衝鋒。當時天還未亮,炮兵火力未能準確摧毀解放軍陣地上的堡壘和陣前鐵絲網。步兵衝到鐵絲網前無法前進,雙方相距隻有幾十米,國民黨軍受火力壓製紛紛趴在地上,攻擊部隊紛紛受挫。
當天下午,羅奇率領號稱“趙子龍師”的第95師到達葫蘆島,隨即趕往前線觀戰。他對闕漢騫說:
“錦州戰事激烈,我代表總統前來督戰,趕快加緊行動。”
“今天準備不充分,傷亡較大,明天拂曉再戰。”闕漢騫說。
羅奇與闕漢騫共同製定了作戰計劃。10月11日拂曉,闕漢騫指揮四個師重點猛攻塔山橋和白台山陣地。戰鬥從上午7時至下午4時。國民黨軍推進到第4縱隊陣地前沿一兩百米處構築工事,企圖造成對峙局麵。
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第4縱隊副司令員胡奇才立即命令前線反攻,將敵人一直趕到雞籠山附近。當時闕漢騫正在山上督戰,命令督戰隊阻止部隊後退,才算頂住了解放軍的反擊。
當天下午,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率第92軍第21師抵達葫蘆島。東進兵團由侯鏡如統一指揮。侯鏡如於當晚召集師以上軍官開會。侯鏡如聽完闕漢騫的戰況彙報後,下令休會,讓各參謀長研究出一個方案。
會議重新進行後,比較了各參謀長的方案,侯鏡如采納了第17兵團參謀長張伯權的方案:集中兵力沿錦葫公路攻擊前進。
羅奇主張12日休息一天,讓獨立第95師連長以上軍官到前線偵察地形。
12日,羅奇率獨95師軍官偵察地形後,下達動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