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秘密會晤顯身手 “霹靂行動”救人質(1 / 3)

9年追殺“死亡名單” 畫上句號,秘密安排拉賓與侯賽因會晤;劫機事件又讓以色列“大力神”遠飛4000公裏突降烏幹達;人質成功解救後以色列人吹起了羊角號,而烏幹達總統卻憤怒譴責以色列侵犯其主權、打死其士兵還炸毀了他的飛機。

“霹靂行動”始末

完成了“上帝的複仇”行動,摩薩德局長霍菲的一個新任務,就是協助以色列政府,開展秘密外交活動。

1975年3月,摩薩德終於成功地安排了以色列總理拉賓和約旦國王侯賽因在兩國邊境線上的阿拉瓦平原的秘密會晤。雙方會談的情景都被摩薩德用隱藏的攝像機和竊聽器記錄了下來。

隨後,摩薩德又受命安排拉賓總理秘密出訪摩洛哥。1976年,以色列總理拉賓喬裝打扮,頭戴假發,取道巴黎飛抵摩洛哥首府拉巴特。在這次會見中,拉賓總理請求摩洛哥哈桑二世國王設法說服埃及總統薩達特,能同以色列坐到談判桌邊來。

雖然這次出訪沒有立即產生效果,但是以色列和摩洛哥之間的秘密合作卻得到了發展。摩薩德取得了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同等的權利,他們的特工可以在摩洛哥的領土上自由行動,其中包括與“可能有用的人”來往,可以在摩洛哥建立無線電偵收站,對北非各國的行動進行電子偵察。而摩薩德所給予的回報就是,可以就摩洛哥國內安全事務,向國防部及其高級官員提出建議。

與此同時,霍菲還繼承著由摩薩德首任局長羅文·希洛當年提出的“外圍戰略”傳統,同一些國家的情報機構建立一種有限的合作關係。不久,摩薩德就與約旦秘密警察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雙方可以交換有關共同敵人巴勒斯坦恐怖組織的絕密情報。此後,摩薩德就曾多次向其傳遞了“巴解”組織企圖刺殺侯賽因及其內閣部長的陰謀計劃。

1977年5月,梅納赫姆·貝京出任以色列總理後,工黨中政客們都把“利庫德集團”(當然包括貝京本人)看做是一個“會把人吞掉”的惡魔,一個會挑起以色列與其鄰邦之間可怕衝突的戰爭販子。但貝京卻讓人們相信,他會成為一位偉大的和平使者。就在他上任幾個星期後,一項試圖與以色列最大敵人埃及和解的計劃便開始實施。

作為該計劃的第一個步驟,摩薩德局長霍菲和副局長戴維·金奇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前往摩洛哥。在伊弗蘭宮中,霍菲見到了與世隔絕的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並成功地說服了摩洛哥國王同意作為東道主,促成埃及與以色列人之間舉行秘密會晤。

就在當天,埃及副總統哈桑·托哈米和情報局局長邁勒·哈桑·阿裏將軍,應摩洛哥哈桑國王之邀來到了摩洛哥。在伊弗蘭王宮,摩薩德首腦與埃及副總統進行了秘密會晤。由於此次行動是極為機密的,就連身為埃及情報局長的阿裏將軍也被拒之門外。阿裏當時差點氣瘋了。回到埃及後,阿裏就向埃及總統薩達特大肆抱怨副總統托哈米故弄玄虛,把自己拒之會見門外。沒想到總統薩達特聽了卻大笑起來。據阿裏後來回憶說,他從來沒見過總統這樣大笑過,而且直到這時候,薩達特才對他的情報局長道出了他們此行的真正目的。

原來摩薩德局長霍菲這一次的摩洛哥之行,就是給埃及總統送上一份極其重要的“人情”——1977年4月,摩薩德把一份秘密情報送到貝京總理的辦公桌上,讓貝京總理看了之後嚇了一大跳。原來這份情報顯示,1977年4月,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同蘇聯克格勃特工達成一項秘密協議:利比亞將向蘇聯提供艦船停靠安全和飛機著陸權,以便他們能向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亞運送武器;蘇聯則負責向利比亞派遣一支克格勃特工部隊,並負責訓練巴勒斯坦、德國和日本的恐怖分子。而這些恐怖分子的刺殺目標,就是被卡紮菲稱為“阿拉伯事業的叛徒”的埃及總統薩達特。

埃及的情報部門得到了這個驚人的消息後,一開始還不大相信這是真的,於是他們就向利比亞邊境地區派出偵察機。通過偵查,他們果然在一片沙漠綠洲中發現了摩薩德所說的恐怖分子訓練基地。1977年7月25日,埃及特種部隊及時摧毀了那個基地。隨後,埃及總統薩達特向耶路撒冷表達了謝意。

摩薩德及時送出的這把“火”,終於融化了以色列和埃及兩國之間最後的一塊堅冰。

8月27日,埃及外長賽義德·馬雷出訪羅馬尼亞,而以色列總理貝京也在摩薩德的巧妙安排下,“恰好”也在同一天訪問羅馬尼亞。於是這對中東地區的“天敵”又在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秘密會晤了,從而將兩國的和解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977年9月,摩薩德又為以色列外交部長德西·達揚和埃及副總統托哈米安排了秘密會談,在這次會談中,托哈米轉達了薩達特總統的問候,並通告了總統同貝京會麵的唯一條件是:以色列政府必須聲明,同意把已占領的西奈半島還給埃及。

9月18日,達揚乘坐的班機在蘇黎世的機場中途著陸時,利用短暫的停留時間會晤了一名來自開羅的代表,向他轉達了貝京的承諾:以色列願意歸還西奈半島。這一信息的傳遞,為兩個月後埃及總統薩達特對耶路撒冷進行曆史性的訪問鋪平了道路。

1977年11月17日,駐埃及的美國大使求見埃及總統,向薩達特遞交了一份以色列總理貝京的官方請帖,正式邀請他訪問耶路撒冷。埃及總統薩達特看了這份來自以色列的請帖以後,神情莊重地向美國大使說:“我接受邀請。我將去耶路撒冷城。我去了之後,其他的阿拉伯人也會接踵而來的。”

兩天後的11月19日,埃及總統薩達特正式起程去以色列之前,他的一位助手搖著頭說:“此人如果不是瘋子,那麼就是一位真正的偉人。”

1977年11月19日,埃及總統薩達特終於踏上了以色列的國土,主動地訪問了這個近在咫尺而又遠在天涯的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國家。這標誌著埃、以兩國從此走上了一條和解之路。

在以色列的路德機場,向埃及總統薩達特伸出歡迎之手的有以色列前總理梅厄夫人、前總理伊紮克·拉賓、永遠戴著黑色眼罩的前國防部長摩西·達揚、前外交部長阿巴·埃邦,還有一位就是曾在“十月戰爭”中指揮以色列軍隊向埃及軍隊發起猛烈反擊的阿裏爾·沙龍將軍——這些人都是以色列的政界名流和最傑出的政治家。薩達特總統和他們一一握手,甚至擁抱在一起。

薩拉特的這次訪問,加上美國人的參與,終於讓埃、以兩國簽訂了著名的“戴維營協議”;1979年3月,埃、以兩國領導人又簽訂了“埃以和約”。在1980年埃及總統薩達特第二次訪問以色列後,埃及和以色列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互派大使。經過30年的持續戰爭和戰爭威脅,埃及和以色列終於“化幹戈為玉帛”,成功地走上了和平談判的道路。

盡管摩薩德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同埃及和解的全過程,但是霍菲對於這些內幕卻一直秘而不宣。

摩薩德局長霍菲在領導摩薩德進行秘密和平外交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反對恐怖主義的鬥爭。一次“霹靂行動”讓世人再次領教了摩薩德的厲害。

1976年6 月27日,兩名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的成員和兩名西德“都市遊擊隊”隊員劫持了一架法航139次大型客機。恐怖分子將飛機降落在烏幹達的恩德培機場。飛機上共有230名乘客,全副武裝的恐怖分子從其中挑選出83名以色列乘客作為人質,而將其餘的乘客釋放了。

這次劫機事件的總導演就是瓦迪埃·哈達德博士。

對於哈達德博士,以色列人並不陌生。在摩薩德的“巴勒斯坦危險分子”檔案資料中,就有關於他的詳細記錄。哈達德曾是一名外科醫生,但他還是一名狂熱的國際“反猶”領導人,並且是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簡稱“人陣”)的創始人之一。他極力鼓吹對以色列采取恐怖行動,把每一個以色列人都列為打擊對象,把世界每一個角落都作為恐怖活動的戰場。他成功地導演了數次劫機和扣留人質的恐怖行動,在全球布下了恐怖主義的陰影。1972年5月,他曾指揮他的部下成功劫持過一架比利時的飛機。哈達德並不是一個單槍匹馬與以色列人周旋的“獨行俠”,他的恐怖組織與當時西德的巴德爾—邁因霍夫集團(又稱“紅色軍團”)、北愛爾蘭共和軍、日本的恐怖組織“赤軍”都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因此他的每一次恐怖活動計劃都製定得相當周密。

1973年“贖罪日戰爭”之後,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開始采取“以人質換同誌”的策略。他們要用劫持的以色列人質去交換那些關押在世界各國監獄裏的恐怖分子。於是,1976年6 月10日,哈達德在也門共和國的首都亞丁策劃了這次恐怖行動。

參加這次恐怖活動策劃的人員除了哈達德的“人陣”的一些頭目外,還有他的盟友——西德的恐怖組織巴德爾—邁因霍夫集團的成員溫弗裏德·伯澤等人。他們選擇了法國一家航空公司作為行動的目標。他們認為,法國人的例行檢查向來是極為馬虎的。

關於這架劫持的飛機降落在哪個國家的機場,哈達德的首選對象是烏幹達的恩德培機場。因為據他了解,烏幹達時任總統伊迪·阿明原是英國軍隊的一名中士,當過拳擊手,性格暴躁蠻橫,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式的人物。伊迪·阿明曾經是以色列的朋友,1971年1 月阿明發動軍事政變時,以色列軍事顧問曾對他鼎力相助過。但是,當年烏幹達進攻其鄰國坦桑尼亞時,以色列拒絕向烏幹達提供武器,阿明因此同以色列翻臉了,並且開始憎恨猶太人。當時是利比亞為他提供了武器,所以他對利比亞的領導人卡紮菲還是非常欽佩的。

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結束以後,許多非洲統治者都斷絕了同以色列的友好往來,烏幹達的總統伊迪·阿明也不例外,很快就同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不僅如此,伊迪·阿明還把以色列駐烏幹達的大使館,轉贈給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作為反對以色列的據點。同時,他還允許哈達德的“人陣”進入烏幹達安營紮寨,並在其首都坎帕拉設立了辦公室。以上種種跡象可以表明,烏幹達總統阿明是要同以色列對著幹到底的。那麼,他對巴勒斯坦人的劫機行動,肯定是持合作態度。因此哈達德最後就選擇了烏幹達的恩德培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