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美人計”竊取機密 核計劃胎死腹中(1 / 3)

法國政府為了得到石油決定向伊拉克提供兩座核反應堆,合同雖然是在秘密中進行但同樣逃不過摩薩德特工的眼睛;3名摩薩德特工潛入法國塞恩鎮,一次技術高超的爆炸讓價值9000萬法郎的核反應堆構件成了一堆廢鐵;“巴比倫行動”為總理贏得了連任的選票,薩達姆的核計劃由此胎死腹中。

薩達姆的原子彈之夢

1978年,摩薩德利用“美人計”成功地獲取了伊拉克的核機密,然後派特工去巴黎,炸毀了法國為伊拉克製造的核反應堆;隨後,摩薩德又為以色列空軍提供了準確的情報,使之一舉將伊拉克正在建設中的大型核反應堆“塔穆茲1號”夷為平地,從而使以色列繼續成為中東唯一的核國家。

以色列為什麼要對伊拉克下此狠招呢?那還得先從以色列同伊拉克之間的恩怨說起。

在中東地區,以色列和伊拉克雖然不是相鄰的國家,但是由於民族和宗教的曆史原因,讓它們成了一對不共戴天的仇敵。特別是伊拉克的強勢人物薩達姆·侯賽因在1968年通過政變上台後,就一直把以色列視為阿拉伯世界最危險的敵人,對以色列更是虎視眈眈,總想把以色列從中東的版圖上抹去。在1979年11月19日埃及總統薩達特前往以色列訪問前夕,阿拉伯的一些國家在利比亞的首都的黎波裏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共同譴責薩達特的耶路撒冷之行是對阿拉伯民族解放事業的背叛,並且發表了一份《的黎波裏公報》。出席這次會議和在這份公報上簽字的阿拉伯國家,除了敘利亞、阿爾及利亞、也門和“巴解”組織的領導人之外,還有一個國家就是伊拉克。這5個國家組成了一個“反美抗以”聯盟,而伊拉克就是這個聯盟的中堅力量。

埃及和以色列正式簽訂了合約之後,薩達姆又作為東道主,召集除埃及之外的阿拉伯所有的國家,在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召開了一次部長級的“特別會議”,決定斷絕同埃及的政治與外交關係,撤回各國駐開羅的大使,中止埃及的“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成員資格。而所有的這些決定,幾乎都是在薩達姆的操縱下進行的。

以色列擁有了原子彈、成了中東地區的軍事超級強國之後,更讓阿拉伯世界憂心忡忡,感到了一種強大的威脅。當時埃及一家報紙就評論說:“作為猶太人,愛因斯坦的理論對世界是有貢獻的;但是他的後代以色列人掌握了核武器,卻是阿拉伯世界的災難。”

為了同以色列進行軍事上的較量,伊拉克決定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於是在薩達姆·侯賽因的授意下,伊拉克以美元和石油為代價,同法國人談判幫助伊拉克建造核反應堆的事情。

1972年,薩達姆宣布伊拉克實行石油工業國有化以後,伊拉克的國力很快就膨脹起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伊拉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3000美元,成了中東地區名列前茅的富豪。國力強大了,薩達姆的野心也就來了。他給自己定下的奮鬥目標是在阿拉伯地區結束“22個國家、22個政府、22種政策和22位領導人”的分裂局麵,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世界,而他的伊拉克“複興黨”的口號就是“阿拉伯民族是統一的,肩負著永久的使命”。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得有強大的軍事實力。1975年8 月下旬,伊拉克政府派出一個貿易代表團來到巴黎,向法國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不久,伊拉克代表團同法國政府簽訂了一項軍火貿易協議,總價值達6 億馬克。

但是在薩達姆看來,要想實現自己的野心,光有這樣的常規武器還是不夠的,必須像以色列一樣擁有核武器,有自己的原子彈。於是伊拉克又打算同法國簽訂關於核技術合作的協議。伊拉克是世界上盛產石油的幾個大國之一。為了能從伊拉克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石油,法國政府就同伊拉克正式簽訂了這份合同,同意向伊拉克提供兩座一大一小的核反應堆。伊拉克對外稱那座小的用於科研,那座70兆瓦的大反應堆則用於發電。薩達姆授意伊拉克有關部門,將那座70兆瓦的大的核反應堆命名為“塔穆茲1號”,那座小的則命名為“塔穆茲2號”。兩座核反應堆的位置都在距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約32公裏處的圖威查克地區,總價值高達2.75億美元。根據協議的有關規定,法國政府還將派出150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援建工作,兩座核反應堆將在1982年以前全部完工。與此同時,法國政府還決定向伊拉克提供75公斤濃縮鈾。

“塔穆茲”原本是阿拉伯一位“迎南神”的名字,後來逐漸演繹成阿拉伯語就成了“7月份”的代稱。而薩達姆的伊拉克“複興社會黨”正是在1968年的7 月發動政變上台執政的,因此將這兩座核反應堆分別命名為“塔穆茲1號”和“塔穆茲2號”,其用意也就路人皆知了。協議簽訂以後,伊拉克派出了幾個技術代表團,前往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進行核設施考察。伊拉克為了感謝法國政府的慷慨援助,又特意借用時任法國總理雅克·希拉克的名字,將這項工程稱之為“希拉克反應堆”。

雖然伊拉克和法國之間的這種交易是在秘密中進行的,但是同樣逃不過摩薩德特工的眼睛。兩國之間的協議剛一簽字,以色列派駐巴黎大使館的摩薩德特工就立刻將情報報告給了特拉維夫摩薩德總部。

以色列領導人獲得這一消息之後,深感不安。盡管以色列自己已經擁有核武器,但是卻不允許阿拉伯國家再擁有它。否則,他們的核武器就起不到核震懾和核訛詐的作用了。他們決定要不惜一切手段和代價,讓伊拉克和法國之間的這種核合作破產。

以色列當時所采取的手段是“先禮後兵”,總理拉賓展開了秘密外交攻勢,試圖說服法國、意大利和巴西等有關國家,取消向伊拉克提供塔穆茲工程所需的設備、鈾和技術等各項計劃;同時,他還請美國人出麵進行幹預,希望美國總統卡特利用“防止核擴散”的條約來影響和說服法國取消這份協議。

1976年,法國總理希拉克與總統德斯坦之間出現政見分歧,導致總理希拉克下台。希拉克下台之後,法國總統德斯坦迫於華盛頓方麵的指責和壓力,改變了法國的核政策,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原子能委員會,公開宣布反對任何可能導致核擴散的售鈾項目。

法國總統的這一招的確給了伊拉克當頭一棒。薩達姆眼看夢想成空,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要泡湯了,就撕破臉皮同法國人攤牌了——你不給我核反應堆和濃縮鈾,我就不給你石油,首先讓你的雪鐵龍的四個輪子轉不了。法國總統德斯坦隻好作出部分妥協,同伊拉克人進行談判,提議用一種濃度較低的被稱作“焦糖”的核燃料代替濃縮鈾。這種物質雖然也可以產生原子能,卻不能用來製造原子彈——這樣既不得罪伊拉克,華盛頓那頭也說得過去。但是,薩達姆真正要的不是“原子能”而是“原子彈”。對於法國方麵的這種敷衍態度,伊拉克方麵非常不滿。薩達姆態度強硬地對德斯坦說:我們隻要濃縮鈾!要麼幹脆取消合同!

法國人當然知道,伊拉克人還有一句“潛台詞”,那就是:“要麼你也別想要我的石油!”

當今世界,石油是所有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伊拉克對於法國來說,當時是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最重要的石油供給國。如果伊拉克真的用石油去卡法國人的脖子,那法國人就隻有幹瞪眼的份了。法國人被伊拉克逼得別無選擇,最終隻好以妥協和讓步結束了這場談判。伊拉克憑借著滾滾的石油資源,不僅從法國人那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又一次戰勝了以色列的外交攻勢。

以色列人的外交攻勢失敗了,他們並沒有能夠阻止伊拉克人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的進程,巴格達的“塔穆茲1 號”核反應堆飛速地建設著。盡管摩薩德和阿穆恩一直在虎視眈眈,但也無能為力。

不幸的是,此時摩薩德又得到了一份情報——自1976年之後,伊拉克原子能委員會每年的預算由500 萬美元猛增至7000萬美元。

此時伊拉克研究核武器的意圖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摩薩德特工推銷香水

1977年5 月,貝京取代拉賓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後,對伊拉克的核計劃采取了更加強硬的對策。不過他也是先從外交入手,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一天,以色列外交部長沙米爾召見法國駐以色列代辦,表示了他對法、伊合作搞核工程的強烈不滿。但是,那位法國代辦不但不給半點麵子敷衍一下,而且還當場指出:“伊拉克已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遺憾的是貴國至今連這一步都沒有履行。”言外之意就是說,人家還沒指責你呢,你倒反拿伊拉克來說事。何況伊拉克的核工程還裝有保險設備,完全可以防止伊拉克通過對濃縮鈾的進一步提取來製造原子彈。

沙米爾當場被駁得無地自容,無話可說了。後來,以色列的其他外交途徑也一一失敗了。

貝京總理這時才意識到,要想阻止伊拉克人的核武器進程,隻有使出殺手鐧了。他把摩薩德局長伊紮克·霍菲請到自己的辦公室,命令他們必須不遺餘力馬上弄清楚“塔穆茲1號”核反應堆的全部情況。他對霍菲直言不諱地說,摧毀伊拉克具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大反應堆,已被列為以色列最重要的安全目標之一。以色列無論如何都要阻止伊拉克成為中東地區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這將關係到以色列的生死存亡。

從總理辦公室回來之後,霍菲就把自己關在摩薩德總部的辦公室裏想了三天三夜,最後他終於製定了一個行動方案。這個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要從那些直接參與伊拉克核反應堆設計和建造的人員當中,物色一到兩個願意為摩薩德服務的人,為以色列軍方提供可靠的情報,在軍方的配合下采取行動。於是他立即把手下的幾員幹將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向他們下達了死命令,命令他們在近日內,一定要把在巴黎北部的薩塞勒核工廠工作學習的伊拉克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名單搞到手。

摩薩德的有關部門經過兩天通宵達旦的工作,查閱了伊拉克方麵與此有關的所有檔案資料,結果是一無所獲。於是,摩薩德總部直接給巴黎發密電,命令摩薩德駐巴黎站的站長戴維·阿貝爾立即辦理此事。

阿貝爾是一個能操多國語言的特工人員,他披著以色列駐法國大使館外交官的合法外衣,在巴黎進行間諜活動。他經常利用居住在法國的猶太人為他搜集所需要的情報。阿貝爾接到總部的命令之後,就立即行動。這一次,阿貝爾又用上了這個老辦法,找到了一個名叫雅克·馬塞爾的法籍猶太人。這個馬塞爾當時恰好就在薩塞勒核工廠的人事部門工作,阿貝爾要他盡快搞一份在該廠工作和學習的全部伊拉克人的名單,事成之後一定會付給他豐厚的酬金。

這個馬塞爾和其他的猶太人一樣,對以色列很有感情,加上還有豐厚的酬金,他自然就爽快地答應了。他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第二天就複製了一份伊拉克在該廠的人員名單,交到了阿貝爾的手上。阿貝爾立刻通過以色列駐巴黎大使館的密碼係統把這份名單發回了特拉維夫。摩薩德仔細分析這份名單之後,選定了其中的核科學家布托拉斯·埃木·哈利姆作為目標。

摩薩德確定哈利姆作為進攻目標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在那份名單上隻有哈利姆一個人留下了自己的住址,這說明哈利姆的安全防範意識要比其他人差;其次,哈利姆現年42歲,已婚卻沒有孩子,由此可以推斷他的婚姻並不美滿,家庭生活並不稱心如意,這樣的人更容易上鉤。

於是,摩薩德決定在這個哈利姆身上打開缺口。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摩薩德決定馬上派出兩組人馬趕赴巴黎,一個小組負責調查哈利姆是否處在伊拉克或法國安全保衛部門的保護性監視之下,並摸清哈利姆和他妻子的日常活動規律;另一個小組則設法進入哈利姆的家庭實地察看,並且在他的住處安裝一個竊聽器和一台微型攝像機,以便進一步了解他的行蹤和他們的夫妻關係。

幾天後的一個周末,哈利姆和他的妻子薩米拉都在家裏休息,一位楚楚動人的年輕女子出現在哈利姆居住的那幢樓裏。這位自稱“雅克琳”的香水推銷員正在挨家挨戶地推銷一種法國香水。

哈利姆的妻子薩米拉對那些香水很感興趣,於是就同雅克琳滔滔不絕地交談起來。不一會兒,兩個人就像一對老朋友一樣的親熱。薩米拉在巴黎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平時也缺少社交生活。自己雖然出身名門又受過高等教育,而且長得也不賴,但是嫁的丈夫卻是一個了無情趣的人,因此她生活得很是鬱悶,總想找個機會和人說說話,傾訴一下自己的心曲。現在碰上了一位如此熱情可愛的女孩子,而且對方還說自己是一個在校大學生,推銷香水隻是為了賺點零花錢,鍛煉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讓薩米拉想起了自己已經遠去的學生時代,於是便把雅克琳當成了知己,並經常邀請她到自己的家裏來。從此以後,雅克琳就成了哈利姆家的常客。除了聽薩米拉倒倒苦水,還經常送一些小禮物給她。當然,這個所謂的雅克琳就是摩薩德派來的特工。

有一次,雅克琳拿出一隻精致玲瓏的鑰匙圈送給薩米拉,說這是公司贈送的禮品。薩米拉一看這個鑰匙圈做工精美,很是喜歡,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房門鑰匙就要換上。雅克琳說“我來給你幫忙”,然後趁對方不注意,悄悄地拿出膠泥片,把手中的鑰匙按在膠泥上,利索地做了個印模,巧妙地把薩米拉的房門鑰匙搞到了手。

幾天後,摩薩德特工趁雅克琳帶薩米拉去美發的空當,在哈利姆夫婦的臥室裏安裝了竊聽器和微型攝像頭,從而掌握了哈利姆的生活規律,並且知道薩米拉最近要回一趟伊拉克的信息。本來摩薩德還準備讓雅克琳和薩米拉進一步交往下去,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可是後來在一次竊聽時,聽到哈利姆夫婦為了雅克琳發生了爭吵。原來薩米拉出於一種女人的敏感,發現丈夫哈利姆竟然對這個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產生了好感。她擔心自己回伊拉克後,丈夫會同雅克琳發生某些故事,於是就警告丈夫不要有非分之想,小心自己回來之後找他算賬。

摩薩德於是改變了原來的計劃,讓雅克琳從此在哈利姆夫婦身邊永遠地消失了,而趁哈利姆的妻子薩米拉回伊拉克之機,安排了另外一名女特工和一名男特工合作設下了一個圈套,讓哈利姆上鉤了。

一個開法拉利轎車的商人

一天早晨,哈利姆在他每天上班的公交車站等車時,發現一位肌膚白皙、容貌迷人的女郎也在等車。哈利姆不由得眼前一亮,立刻對這個漂亮的女郎產生了好感。妻子已經去伊拉克好幾天了,哈利姆現在是一個單身漢。他想好好地利用一下這個機會,滿足一下男人的好奇心。現在看到這麼一個稱心如意的對象,哈利姆的心不由得動了一下。他整了整領帶,正想上前去和這個女郎搭訕時,沒想到突然駛來一輛紅色的法拉利轎車,在公交車站旁邊停下了。車上一個衣飾華美、派頭十足的青年男子摘下墨鏡,推開車門,向那個女郎打了一個響亮的口哨,招了招手,然後把那位女郎給接走了。

哈利姆一見,隻好搖了搖頭,苦笑了一下。

第二天,哈利姆等車時,那位女郎又出現了。隻見她左顧右盼,顯得十分焦急。這時來了一輛公交汽車,那位女郎歎了口氣,就上公交汽車走了。一會兒那輛紅色法拉利轎車又急馳而來。那位派頭十足的男子跳下車,摘下墨鏡向四處張望。哈利姆一見,知道他是在尋找那位漂亮的女郎。他走上前去,好心地對那名男子說:“她已經坐了剛才一輛公共汽車走了,還不到兩分鍾。”

那名男子笑了笑,對哈利姆很有禮貌地說:“謝謝您,先生。請問您去哪裏?我能為您幫忙嗎?”

“馬德蘭納站,離聖·攪紮勒不遠。”哈利姆不假思索地回答。

“哦。正好我也去那裏,搭我的車吧。”

哈利姆正在猶豫不決時,那名男子又說:“上車吧!客氣什麼?反正是順路。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