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摩西行動”結碩果 傑哈德慘遭暗算(1 / 3)

摩薩德新局長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但“摩西行動”卻讓人刮目相看,8萬多來自世界各國的猶太人重新融入以色列的生活之中;摩薩德特工前往1500英裏之外的突尼斯成功暗殺了“巴解”組織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傑哈德,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再一次領教了它的厲害。

局長下台

霍菲在摩薩德局長任期內所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與黎巴嫩“長槍黨”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關係。這又是他推行“外圍戰略”的結果。

黎巴嫩雖然是以色列北麵的鄰國,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卻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起了一個軍事基地,用以色列的話說,是“一個恐怖主義的國中之國”。“巴解”組織對以軍的炮擊和對以色列邊境的騷擾令以色列極為惱火,於是,以色列就采取了“以夷製夷”的方略。

黎巴嫩是中東各國中唯一不將伊斯蘭教作為國教的國家,因為該國隻有51%的人信仰伊斯蘭教,而49%的人信仰基督教。黎巴嫩的穆斯林及境內的巴勒斯坦人,與基督教派之間長期處於對峙的狀態。於是,為共同對付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兩家情報機構摩薩德和阿曼自1974年起,就與黎巴嫩最大的基督教民兵組織——“長槍黨”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1981年,貝京再次當選以色列總理後,命令霍菲擴大並加強同“長槍黨”的聯係,而作為以色列國防部長的沙龍則走得更遠,一直策劃著與“長槍黨”聯手,試圖將聚集在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一舉殲滅。以色列陸軍和空軍也摩拳擦掌,期待著采取報複行動。

摩薩德最初反對軍事冒險行動,認為這將導致以色列軍隊直接麵對駐紮在黎巴嫩境內的敘利亞軍隊。但沙龍堅持認為,這一行動將會改變曆史的進程。令人奇怪的是,一直同沙龍唱反調的霍菲局長,最後竟然同意了沙龍的觀點。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駐倫敦大使在出席一次外交宴會後,遭到巴勒斯坦人的伏擊,成了終身殘廢。這一事件為沙龍的入侵提供了借口。6月6日,以色列軍隊越過邊境,大規模入侵黎巴嫩。這完全是一次戰爭行動,但以色列軍方卻為之起了個動聽的名字——“加加利和平行動”。戰爭並沒有像沙龍事先保證的那樣,以“閃電戰”一舉解決問題,而是遭到了“巴解”組織戰士和黎巴嫩穆斯林的頑強抵抗,“閃電戰”的夢想化為了長達數月的消耗戰。

盡管在以色列軍隊和美國人的扶持下,貝希爾·傑馬耶勒登上了黎巴嫩總統的寶座,但三個星期後,新總統就被一枚高爆炸彈炸死了。傑馬耶勒之死,宣告了“加加利和平行動”的徹底失敗。

霍菲在1974年至1982年連任兩屆摩薩德局長,成為在這個位置上任職時間僅次於哈雷爾的人。他本可以憑借著成功的“和平外交”及“霹靂行動”等驕人成績全身而退,結果卻因讚同“加加利和平行動”而破壞了自己完美的形象,從而在1982年下台,導致摩薩德又一次權力更迭,內厄姆·艾德莫尼取而代之,成為摩薩德的第六任局長。

“摩西行動”

內厄姆·艾德莫尼是從摩薩德內部產生出來的第一位局長。摩薩德內部人員似乎更了解他,認為他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一位“普通的人”,一個“當官的”。盡管艾德莫尼可能屬於那種沒有活力的官僚,但其優點是辦事謹慎,且有恒心。53歲的艾德莫尼經過多年的奮鬥,完全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從最底層一級級升上來的。

1929年,內厄姆·艾德莫尼出生在耶路撒冷。幾年後,他的父母從波蘭來到巴勒斯坦,並將“羅特鮑姆”這個姓改成了“艾德莫尼”。他父親是耶路撒冷公園的設計師,因此艾德莫尼一家得以住在離豪華的戴維國王旅館不遠的雷哈維亞高級住宅區。實際上,以色列政府中的不少官員、一些大學教授和軍官都是來自雷哈維亞住宅區。

少年時代,內厄姆·艾德莫尼就在“哈加納”及其情報機構“沙伊”中工作。1948年的獨立戰爭結束後不久,艾德莫尼考入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專攻國際關係專業。他在那裏半工半讀,曾在一家猶太人辦的學校工作過,並在一家猶太教堂當過看管人,還在一家為美國軍隊生產軍裝的工廠幹過活。

在加利福尼亞,艾德莫尼遇見了一個讓他一見鍾情的女孩,並且很快就和她談婚論嫁。他們在西海岸的5年婚姻生活,應該是他們一生當中最愉快的時光。這也是艾德莫尼在他的前半生能夠擺脫秘密戰爭壓力的唯一一段時光。

艾德莫尼之所以選讀國際關係專業,是想當一名外交官。但當他回到以色列後,卻在位於耶路撒冷的情報專科學校當上了教官。不久,摩薩德從教官隊伍中招聘特工,艾德莫尼被選中了,從此成為摩薩德總部政治聯絡處的情報官。艾德莫尼多次被派駐摩薩德在世界各地的情報站,曾在摩薩德駐華盛頓和埃塞俄比亞等情報站工作過。他在國外情報站一幹就是30年,曾參與了與美國中央情報局進行的多項合作工程,成為以色列從事兼職外交活動的專家。

艾德莫尼多年來所從事工作的性質,使得他在具體的秘密行動方麵缺乏實際經驗。他不是一個冒險家,也不是一個殺手,但是他工作踏實,非常勤奮,因而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艾德莫尼盡管性格內向,但並不窩囊。在他任摩薩德局長期間,摩薩德同樣幹過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摩薩德曾協助以色列政府成功地策劃和實施了一項稱為“摩西行動”的移民計劃,將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的一萬多名猶太人偷偷地空運回以色列。這讓艾德莫尼和摩薩德在猶太民族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不過,“摩西行動”真正的發起者,應該是以色列前總理貝京。

1977年,在貝京的支持下,以色列政府開始推行一項浩大的移民工程——“摩西行動”,準備把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幾萬猶太人運送回以色列。時任摩薩德局長的霍菲是“摩西行動”的最大支持者和協助者。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而阿拉伯半島又是一個戰亂不斷的地方。當年為了逃避戰亂,猶太人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據《聖經》記載,遠古時代,猶太人就是在他們的祖先摩西的率領下,逃出埃及,來到“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巴勒斯坦地區,並且曾經在這裏建立過自己的以色列國。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猶太人的“摩西行動”。

在後來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一次又一次的戰亂讓猶太民族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流亡生涯。他們遠離自己的故土和家園,散居在世界各地。但是,對故國的向往卻是他們永遠的情結,所以才有了現在的以色列國。以色列國是一個由離散的猶太人組成的大家庭。如果沒有全世界猶太人對耶路撒冷的思念和向往,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以色列國了。建國後,以色列政府一直在千方百計地吸引和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把那些處於苦難之中的猶太人解救出來,讓他們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

不過,猶太人的回國之路都是艱難曲折的。有一部分人是通過以色列移民聯絡局的幫助,從合法的途徑回到以色列的。但是,有大多數猶太人卻沒有那麼幸運。如果那些遠離祖國的猶太人是生活在同以色列沒有任何關係的國家,甚至是以色列的敵對國家,那麼,他們的回國之旅就遙遠而又漫長。這時,作為以色列國家特殊工具的摩薩德就會挺身而出,為他們鋪就一條回國之路。

當年,有一群皮膚黧黑的猶太人遠離祖國,居住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他們被當地人輕蔑地稱為“法拉沙人”——意思就是“陌生人”或者是“被放逐者”。但是,他們卻稱自己為“貝塔以色列”,也就是“以色列之家”的意思。他們的祖先離開以色列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過去曾經有人認為,這些人就是古代遺失的12個猶太部落的後裔。但更多的人類學者卻認為,他們應該是古猶太人遷徙同化後的當地部落。

這些人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同猶太民族的主流社會分離了,直到今天,這些人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其他猶太人不一樣,他們仍然還保留著猶太民族的一些古老傳統和習俗。當時他們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北部的一個山區,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過著非常貧窮的生活。因為時間的遷移,加上地域環境和生存條件的影響,這些猶太人的後代已經在這片遠離故土的非洲大陸改變了他們的膚色,變成了黑人。但是,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是猶太人的後裔,並沒有忘記自己祖先居住的阿拉伯半島,他們也想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回到祖先的居住地以色列。他們也想看一看那神聖的耶路撒冷,看一看那高高的赫茨山,摸一摸那堵讓他們朝思暮想的哭牆。因為他們在埃塞俄比亞永遠是一種沒有家園的“陌生人”。

直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埃塞俄比亞當局還禁止在“法拉沙人”當中傳播猶太教和教授希伯來語,並指責一些“法拉沙人”是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間諜。許多猶太教領袖也經常受到騷擾並遭政府監視。同時,那些“法拉沙人”的經濟狀況極端惡化。許多人生活在幹旱、饑荒和戰亂中。他們的遭遇引起了以色列國內的極大關注。以色列政府希望能幫助他們離開埃塞俄比亞那貧窮的山區,回到以色列。那些猶太人也知道,如果沒有以色列政府的幫助,他們的回家之路永遠遙遙無期。於是,他們就在艱難地等待,等待機會的降臨,等待萬能的上帝能賜給他們一條回家的路。

機會終於來臨了——1974年,埃塞俄比亞又一次發生了軍事政變,海爾·塞拉西皇帝在統治埃塞俄比亞幾十年之後,終於被趕下了台。一個叫門格圖斯的陸軍上校組織的軍人政府上台了。但是,西方國家卻認為門格圖斯上校是一個共產主義分子,不應該成為埃塞俄比亞的統治者,對埃塞俄比亞進行製裁。

就在剛上台的門格圖斯上校一籌莫展之時,以色列政府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同埃塞俄比亞的新政權進行談判。以色列政府打算為門格圖斯的新政府提供必要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條件是允許埃塞俄比亞境內的猶太人離境回到以色列。

門格圖斯出於對武器的需求,就答應了以色列人的條件。於是,這些猶太人終於有機會踏上回家的漫漫征途。1978年2月,就有兩批埃塞俄比亞境內的猶太人,先後從埃塞俄比亞的首都起航,直接飛到了以色列,回到了他們夢寐不忘的祖國——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埃塞俄比亞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秘密進行的。

然而,就在以色列政府的移民行動開始不久,時任以色列外交部長的摩西·達揚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不小心透露了這個秘密。他說埃塞俄比亞政府之所以允許以色列人回國,是因為以色列正在向埃塞俄比亞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達揚此言一出,立即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那些正在對埃塞俄比亞製裁的西方國家一方麵譴責以色列,另一方麵對埃塞俄比亞實行了更加嚴厲的製裁,並且在埃塞俄比亞煽動對現行政府的不滿情緒,鼓動民眾推翻剛剛上台的門格圖斯政權,把門格圖斯趕下台。麵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埃塞俄比亞政府立刻中止了同以色列人的秘密交易,切斷了猶太人出境的通道,甚至限製了一些猶太人的人身自由,讓他們的回家之路成了永遠的夢。

達揚部長的這次失誤,讓以色列政府的移民行動麵臨著夭折的危險,這讓貝京總理大傷腦筋。因為達揚當時任外交部長完全是貝京一再堅持的結果,沒有想到達揚居然捅出了這麼一個大婁子。就在貝京總理不知道該怎樣收場時,摩薩德局長霍菲臨危請纓,願意為總理分憂。霍菲向貝京總理談了自己的“摩西行動”計劃,他要為埃塞俄比亞的猶太同胞開辟一條回家的路。

貝京總理同意了霍菲的“摩西行動”計劃。

霍菲所說的“摩西行動”,其實就是對埃塞俄比亞進行一種政治滲透。得到貝京總理的認可之後,霍菲馬上派出了大批摩薩德特工人員,深入到埃塞俄比亞各地,在那裏潛伏下來,然後對當地“貝塔以色列”人進行政治宣傳和思想教育工作,讓“貝塔以色列”人覺悟起來,讓他們懂得隻有離開埃塞俄比亞,才能獲得新的生活。霍菲的這種做法果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那些摩薩德間諜的宣傳教育下,許多“貝塔以色列”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出路就在於離開埃塞俄比亞,回到自己的祖國。那些猶太人不但自己想要離開貧窮的埃塞俄比亞,還鼓動自己的親人和周圍的朋友、鄰居。他們開始成群結隊地逃亡,紛紛逃出貧窮的山區,逃到埃塞俄比亞的鄰國蘇丹,準備從那裏回到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