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且挺且韌,久戰之道——“久戰”法(1 / 2)

《挺經》reference_book_ids":[69724525204382873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夫戰,勇氣也,

再而衰,三而竭,

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念。

大約用兵無他巧妙,

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

《挺經》原典

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賊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惟有休養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兵勇以浪戰而玩,玩則疲;賊匪以浪戰而猾,猾則巧。以我之疲戰賊之巧,終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餘昔在營中誡諸將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從逼陽,氣已竭而複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斃。此善於用氣者也。

原典精譯

“勢窮力竭”是打持久戰最忌諱的四個字。力,是指將士的精力而言;勢,是指戰略大局、全盤作戰計劃及糧餉的補充。敵人以堅忍之氣抵抗,我也要以堅忍之氣抗衡,直至勝利。隻有養兵蓄銳,觀而不戰,不必要求速戰速決,白白的耗損士卒的銳氣,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會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的。

凡是與敵人對峙很長時間的,最忌諱輕浮的戰鬥。兵士輕浮作戰,就會疲勞。敵人輕浮出戰,就會浮滑取巧,耍弄小聰明。以我疲困之師戰與浮滑取巧的敵人作戰,終有一天會失敗的。因此,我原來在營中時常告誡各位將軍:寧可幾個月不開戰,也不打無準備之戰。

打仗是要靠士氣的,第二次進攻,士氣就會減弱,第三次進攻,力量幾乎衰竭了,我對這些話,經常在內心仔細體會。一般用兵沒有其他奧秘,隻不過經常保存有不可用盡的士氣而已。孫權攻打合肥,被張遼擊敗;諸葛亮攻打陳倉,被郝昭擊敗,都是由於起初士氣太盛,難以持久,逐漸衰竭的緣故。隻有荀鎣攻逼陽時,原本衰竭的士氣又再次振作;陸抗攻西陵時,預料難以一時攻下城池, 因而養精蓄銳,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敵人自行滅亡。這兩個人都善於利用士氣。

智慧解析

一、用兵應當穩慎

曾國藩認為用兵應當穩慎,不可過急。他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就是以\"穩\"字為主,不求速效。並多次告誡急功貪利的曾國荃要在“穩慎”二字上用心:“望弟不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穩適”、“務望老弟不求奇功,但求穩著。至囑!至囑!” 曾國藩是反對速戰速決,在剿撚過程中,尹杏農曾兩次寫信給曾國藩,借指責周亞夫委棄梁孝王的故事,力陳\"兵貴神速\"之義。公元前154年,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接受一個幕客的建議,讓梁國與精銳的吳楚大軍接戰,而自己壁於昌邑,深溝高壘,隻出輕兵至淮泗口,絕吳餉道。吳楚軍經過與粱國之戰後,銳氣大挫,且饑餓不堪,勉力向周亞夫軍挑戰時,周亞夫又堅壁不出,隻得引軍而去。這時,周亞夫立發精兵追擊,一舉而破吳楚大軍。曾國藩在回信中盛讚周亞夫這種深溝高壘,後發製人的戰術。在對太平軍作戰期間,每攻到一座城池,曾國藩都要求統領根據地形在險要的地方修挖牆壕,未完工之前,不準休息,更不準與敵軍作戰。曾國藩強調“紮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計,但使我真能守壘安如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於大局”。就是運用這種紮營戰術,湘軍取得了九江、安慶直至天京等戰役的勝利。

曾國藩反對浪戰,反對不知敵我、不知深淺的輕浮舉措。他說;“未經戰陣之勇,每好言戰。帶兵者亦然。若稍有閱曆,但覺我軍處處瑕隙,無一可恃,不輕言戰矣。”不輕言戰,即不打無準備之仗。他稱讚李續賓,說他“用兵得一暇字訣,不特平日從容整理,即使臨陣,也回翔審慎,定靜安慮。”又說:“迪安善戰,其得訣在\"不輕進,不輕退\"六字。”然而在攻打三河時李續賓由於驕傲輕敵,違背了平時的作戰方針,以至於全軍覆滅。

往廬州的一路上作戰還是很順利的,32天的時間,進軍四五百裏,連續攻下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四座城市,湘軍到了三河連攻了兩天,沒有攻下,這時候,太平軍的援軍幾乎就已經到齊了。形勢對湘軍很不利,李續賓的幕府中就有人建議,現在我們還是退回舒城或者桐城,這樣硬碰硬,在三河跟太平軍決戰,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李續賓就說,“賊能戰,我亦能戰”。 初戰不利,又有人勸其先事突圍,然後再圖進取,李續賓固執己見。三河之役,湘軍除少數逃脫以外,六千人喪生,李續賓一軍是湘軍最有戰鬥力的主力,它的覆滅,給了湘軍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