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皺眉
皺眉的情形包括防護性和侵略性兩種。防護性的皺眉隻是保護眼睛免受外來的傷害。但是光皺眉還不行,還需將眼睛下麵的麵頰往上擠,眼睛仍睜開注意外界動靜。這種上下擠壓的形式,是麵臨外界攻擊、突遇強光照射、強烈情緒反應時典型的退避反應。至於侵略性的皺眉,其基點仍是出於防禦,是擔心自己侵略性的情緒會激起對方的反擊,與自衛有關。真正侵略性眼光應該是瞪眼直視、毫不皺眉的。最常見的皺眉,往往被理解為厭煩、反感、不同意等情形。
3、聳眉
聳眉指眉毛先揚起,停留片刻,然後再下降。聳眉與眉毛閃動的區別就在那片刻的停留。聳眉還經常伴隨著嘴角迅速而短暫地往下一撇,臉的其他部位沒有任何動作。聳眉所牽動的嘴形是憂傷的,有時它表示的是一種不愉快的驚奇,有時它表示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樣子,此外,人們在熱烈地談話時,會做一些小動作來強調他所說的話,當他講到重要處時,也會不斷地聳眉。
4、斜挑
斜挑是兩條眉毛中的一條向下降低,一條向上揚起,這種無聲語言,較多在成年男子臉上看到。眉毛斜挑所傳達的信息介於揚眉與皺眉之間,半邊臉顯得激越,半邊臉顯得恐懼。揚起的那條眉毛就像提出了一個問號,反映了眉毛斜挑者那種懷疑的心理。
5、閃動
眉毛閃動,是指眉毛先上揚,然後在瞬間再下降,像流星劃過天際,動作敏捷。眉毛閃動的動作,是全世界人類通用的表示歡迎的信號,是一種友善的行為。當兩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相見的一刹那,往往會出現這種動作,而且常會伴隨著揚頭和微笑。但是在握手、親吻和擁抱等密切接觸的時候很少出現。眉毛閃動除了作為歡迎的信號外,如果出現在對話裏,則表示加強語氣。每當說話者要強調某一個詞語時,眉毛就會很自然地揚起並瞬即落下。
總之,眉毛雖然也隻是人麵部一個很小的部分,有人的眉毛甚至不是十分的明顯,但作用卻很大,它的一動一靜,就在無形中透露了你的心境,如果要不想讓別人太看透你,那麼你就得讓自己的心態再老成一點,最好能處變不驚,但盡管這樣,也不能完全阻止對方發現你的心境;當然,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小部位的舉動,幫助我們成為一個不太平凡的人。
四、觀人之胡須
曾國藩對胡須的要求有相稱與相合這一原則。相稱,指形體各部位之間相互顧盼,相互協調,顯得勻稱、均衡,使整個形體呈完美之相。相稱為有成之相,反之則為無成之相。相合,指合五行形局,若合五行正局則為上相,反之則為下相。“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土不嫌矮”等,均合五正局,為上相。
人的胡須,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胡須的多少與須相的好壞沒有因果關係,也沒有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係,不管多與少,都必須和眉毛相稱。也就是說,加入眉毛多,胡須也要多,眉毛少,胡須也要少。隻有這樣,才稱得上是佳。為什麼胡須的多或少,“須相”的有成與無成,和眉毛的關係這麼大呢?因為眉毛和胡須對於人來講,屬於同類,都是人體的毛發,此其一也;胡須和眉毛同位於人的臉部,都是麵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是專指男性),此其二也;第三則是取其水火既濟或水火未濟之義,也就是胡須和眉毛相稱為既濟,不相稱為未濟,既濟是上相,未濟是下相。
多者要“清”,“清”就是清秀、清朗、清雅、清爽,就是不濁、不亂、不俗、不醜。要“疏”,“疏”就是疏落、疏散、疏朗,就是不叢雜,不淤塞。要“縮”,“縮”就是彎曲得當,不直,不硬。要“參差不齊”,就是有長有短,長短配合得當,錯雜有致,不要整齊劃一,截如板刷。這種多而清、疏、縮、參差不齊的須相,不管眉毛的多或少,都能和眉毛相稱。若眉毛多,這種須相可與之形成一定的反差,若眉“少”,這種須相則可從“神”上與之協調一致。因此說,“多者,宜清,宜疏,宜縮,宜參差不齊”。
“少者”要“光”,“光”就是不枯、不澀,就是潤澤、光亮。要“健”,“健”就是不萎、不弱、不寒不薄,就是要剛勁、康健、堅挺。要“圓”,“圓”就是不呆、不滯、不死板,就是要圓潤、生動、飄然。
在上文已說過,眉毛的四個條件就是彎長有勢、昂揚有神、疏爽有氣、秀潤有光,其中的彎長、昂揚、疏爽、秀潤是因主體的不同而提出的具體要求和標準。也就是說,眉毛長要“彎長”,眉毛短要“昂揚”,眉毛濃要“疏爽”,眉毛淡要“秀潤”,而“有勢、有神、有氣”、有光”則是對於人類各種各樣的眉毛的共同要求和通行標準。
曾國藩所稱道的上佳胡須有六種,分別是:
第一種,“卷如螺紋”。指人的胡須如同長江大河奔騰之勢,在轉彎或彙合處時激起的漩渦,即象其勢,有此胡須的人高瞻遠矚、心胸寬廣、膽識過人。所以說其人“聰明豁達”。
第二種,“長如解索”。指人的須相如同江河之水源遠流長,波濤起伏,又如破裂之繩,索身多小曲,即象其形。有此人愛美好色、風流倜儻卻不淫亂不亂,所以說其人“風流顯榮”。
第三種,“勁如張戟”。是指須相如兩軍對陣時的劍拔戟張之氣勢,有這種須相的人,有魄力、有膽識、有作為,必能成大器,所以說這樣的人“位高權重”。
第四種,“亮若銀條”。是指須相如生命初成,生命力旺盛,氣色潤朗,一片生機,即象其氣。這樣的須相,主人文秀多才,超凡脫俗,所以說其人“早登廊廟”。
當然,這四種須相不一定能決定某人“聰明豁達”、“風流顯榮”、“權重位高”、“早登廊廟”,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四種須相都是身體健康的表現,其原因是中國醫學認為須相上佳,表明精力充沛。
第五種,“紫須劍眉,聲音洪壯”。這樣的配合叫金形得金局。
第六種,“蓬然虯亂,嚐見耳後”,是氣宇軒昂,威德兼具之相。此二者本為佳相,如能配清奇的神和骨,亂世可成霸才,治世能為良將。
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三國末期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要奪曹魏政權為己的野心。司馬昭這個人很厲害,識人也有一手。他有一個得力助手,叫魏舒。魏舒年少時,遲鈍質樸,不愛講話,鄉裏人都不看好他。他叔叔魏衡,有名當世,也不看好他,讓他去守水磨房。魏舒口不能言,但不以為意,也不因此自棄或報複、心懷別念。惟有太原王義認為魏舒是個人才,經常鼓勵他,並救濟許多錢財,魏舒也不推辭。到40歲,仍不得顯揚才華,隻為別人做點參謀工作。後因機緣,他以湊數的身份參加一個會議,魏舒容範閑雅,娓娓而論,舉座皆驚。時人推薦他到司馬昭處,一談,司馬昭“深器重之”,拜為相國參軍,裏外小事,還不見其才華,凡有興廢大事,眾人不能處理的,魏舒卻能理得清清楚楚,斷得明明白白,見解多出眾人之上。於是時人共服。據傳,魏舒的胡須就不多,但是有“光、健”的特點。他40開外,還給人當參謀,如非大氣在胸中,大器晚成,也許早已心灰意冷、聊度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