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1�\u0016~\u0012\u001f由己及人要適度
【投射效應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於1894年提出的概念。具體指當人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時,就往往主觀地認為別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喜歡假設別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喜歡認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點別人也具有。投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具體到心理防禦機製領域,“投射”的含義更為特殊一些,指的是個體將自己的某種罪惡念頭、某種惡習,反向指斥別人也有這種念頭或惡習;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態度、意念和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指責別人這種性格的惡劣性,並且批評他人這種態度和意念的不當。】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人的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炸了。
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麼辦?這條路半天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個人家借千斤頂。可是他又
有許多擔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要是沒有千斤頂怎麼辦?”“要是那家夥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該怎麼辦?”
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氣。當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開門,主人一
出來,他衝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去你的吧,你那千斤頂有什麼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精神病人,就“砰”
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麼可笑,其實人家未必像你想象得那樣。
在心理學上,那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加給對方的現象,叫作投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心理傾向。
可是你不是別人,別人不是你,你怎知別人與你有同樣的感受、想法和意願,別人又怎知你是如此這般所想?
《莊子》裏麵有一個著名的“濠梁之辯”的故事: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遊玩。莊子說:“魚兒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魚的快樂,但是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卻是可以確定的。”
正是由於投射心理的存在,我們就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出這個人的真心意圖和心境。
宋代著名詞人蘇東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
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兩人相對而坐,談論佛法詩詞,甚是歡暢。席間,
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蘇東坡非常得意,以為自己這次終於占了佛印的便宜。於是回家後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經常疑心別人打他小報告,我們就可以推斷出此人心裏有鬼,而且很可能他就是個背地裏打小報告的人。如果一個人總覺得別人在騙他,別人心懷不軌、居心不良,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他是個心地陰暗、撒謊騙人的人。如果一個人看待別人都是好人,什麼事都往好處想,那他就是個好心、樂觀、善良的人。
《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宋國有一個農夫,在自己的田地裏拾到了一塊寶玉,如獲至寶。就趕緊把這寶玉呈送給當時的大賢——子罕,請他賞光笑納。
子罕看了後,並不收這份厚禮,並說:“在你眼裏,這個寶玉是至寶,但是在我眼裏,不收取非分的財物才是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