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的父老鄉親很不理解子罕的這種做法,於是就有人去請教一位智者,智
者答:“人各有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麵餅和金錢讓小孩子選擇,他會選擇麵餅;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銀讓俗人選擇,俗人會選金銀;如果你拿和氏璧與至理名言讓賢人子罕選擇,則他會選擇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說,我們可以從他選擇的是什麼“東西”中,推測出他的真誠心意和心境。如果他選擇金銀,我們就知道他愛好錢財,與他交往,隻要讓他有錢財的收益,他就樂意為你做事,與你成為朋友。如果他喜歡美女,我們就知道他是個好色之人,與之交往,讓他享受到美色的快樂,就能讓他歡心,成為你的朋友。
如果他選擇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如子罕般,是位大賢。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經曆都各不相同,人生觀、價值觀、對事物的看法、處理問題的方法、看待世間萬物的角度都是獨特的。別人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樣。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要看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不同,利用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測出他人的真心意圖和心境。
偏見:跑偏的投射心理
在上一節的小故事中,雖然從辯論的角度來看,與惠子相比,莊子的說辭更勝一籌。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確實很難真正地知道魚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懂得了魚的快樂,那不過是發生了“共識偏見”罷了。所謂的“共識偏見”,簡單地說,就是人們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認識強加給別人的認知傾向。
比如,A 非常害怕孤獨,她認為一個人過日子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此她在
23 歲的時候便嫁給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B 則是一個奉行獨身主義的女性,
她在30 歲的時候事業有成,但是卻孑然一人,身邊沒有可以依賴的伴侶。當A 遇到B 後,A 就會覺得B 非常可憐,因為她認為“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然而B 卻會認為A 的人生十分無趣——沒有事業,沒有愛情——就像行屍走肉一樣。
總之,A 和B 都是以自己的思維意識去認知對方的處境,從而對對方的真實心理和情緒現狀做出了不正確的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產生共識偏見誤差,我們用自己意識世界的規則去解釋別人的世界,以致給對方做出了類似“像笨蛋一樣”、“十足的傻瓜”、“毫不理性”的負麵論斷。比如,一個人欣賞了這樣一部電影,電影裏的主人公是一個投資高手,他在賺取了億萬財產之後卻千金散盡,將它們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自己則隱姓埋名,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裏過著簡單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在欣賞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在汲汲於聲名和財富,對於身居簡陋房屋的生活感到痛苦不
堪,很可能他便會對主人公的行為做出如下判斷:腦袋一定被驢踢了!
不可否認的是,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對方的意見能與自己相同,一旦聽到了與自己的判斷不和諧的聲音,便會抱怨理解的蕩然無存,從而心情也變得惡劣起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時便出現了“共識偏見”,其實,世界之所以美麗便在於各種事物的各有千秋,有時候,放下偏執的自我,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世界,你才能看到世界的另一種美。
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理解別人古希伯萊有一個國王叫所羅門,是個令後世敬仰的“有道明君”,據說,也是有某些神力的傳奇君主。關於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一次,在國王辦公時,有一對老夫婦闖進來,老翁講他想要離婚。所羅門問:“為
什麼?”老翁講出了若幹個理由。所羅門邊聽邊點頭,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應該離婚。”話音未落,老婦人強烈反對,說絕對不同意離婚。所羅門問她理由,
她的“理由”比老翁還要充足。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不應該離婚。”